一、不能溺爱孩子的感受读后感?
当今社会,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把孩子当成宝贝理所当然,但过分的关爱、甚至溺爱,不但对孩子无益,而是会害了孩子。作为家长,不能对孩子的大事小事全部包揽。孩子最终还是要自立,让孩子自己去完成属于自己的事,
对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很重要。家长应根据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让其逐渐掌握该阶段应有的自理能力,养成独立的好习惯。但也要避免让孩子去承担超过当前阶段自身能力的事项,以免造成身体伤害。
二、溺爱是毒药读后感看了资料你有什么感想?你是不是也像那两个大孩子一样呢?请根据这些资料写一篇读后感
溺爱,是一剂毒药
——读《两只猴子》有感
我无意中读到这样一本书,大意是两只猴子,母猴特别喜欢小猴,每天抱在自已的怀里,把大猴扔在山林里,结果几年后,大猴适应了森林里的环境,变得很强壮很健康,而小猴在妈妈的怀里因窒息而死。
看了这本书,我陷入了深思。当今社会,父母把孩子娇生惯养已不是新鲜事,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这时候父母的溺爱就成了一剂毒药,它让孩子丧失了生活的能力。这种事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的邻居就是一例。
邻居小男孩叫龙龙,已经六岁了。一次他来我们家串门,一进我们家,就开始翻我的玩具,拿了好几件玩具后,又是抢糖,又是抢薯片,弄得我们家一片狼藉,而他妈妈却笑着对他说:
“喜欢什么就拿吧,随便弄。”并对我们说:“这些玩具多少钱,我买了。”
孩子这样狂妄,乱拿别人的东西,父母不但不管,竟然还支持他这种行为,这怎么得了!这就是溺爱的可怕,它让孩子肆无忌惮,随心所欲,做出令人惊异的事,其实,他们正在吃一剂毒药,慢慢陷入溺爱的深渊……他们没想过后果,没想到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我大声呼吁:父母们停止这无度的溺爱吧!
三、不能受父母溺爱的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组漫画,这组漫画引起了我的深思。
图画一,画的是一位爸爸送孩子去绘画,烈日下,爸爸为孩子打着太阳伞,背着一个画板,脸上流着豆大般的汗水,而孩子呢,手拿冰棒高兴的吃着。图画二,画的是某些家长拿着热水瓶去浇灌小花。那热水瓶指的是父母的溺爱,那小花指的正是孩子。热水浇花,无疑让花儿走向凋零。
这两幅画都表现同一个主题,那就是溺爱。
生活中,这种溺爱到处可见,帮孩子背书包,帮上初中的孩子系鞋带,公交车上妈妈手拎大包小包站在过道,有个座位便喊孩子去坐,孩子理所当然的坐下。在这种溺爱下,孩子们养成了一种依赖习惯,什么都不用自己做,一切都有父母包办。试问,父母不在身边时孩子还会做什么?会穿衣服吗?会安排自己的生活吗?这种溺爱养成了他们只会向别人索取而不愿向别人付出的性格。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一直都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不懂的去关心别人,理解别人,只等着别人来关心自己。象图一所表现的,烈日下满头大汗的爸爸为孩子背画板、打太阳伞,而孩子却高兴的吃着冰棒,他不会为爸爸擦去脸上的汗水,也不会问爸爸是否吃冰棒来降温。敢问这样的父母“关爱”下的孩子会去关心别人吗?象图二所表现的某些家长用热水去浇灌小花,小花自然是不能用热水去浇,这暗喻了某些家长不知怎么去爱自己的孩子了,没有正确的教育方法怎么能让“小花”茁壮成长。生活中某些家长任由孩子的坏习惯,大把的花钱,打架斗殴,长大后误入企图。正如用热水浇灌花儿,不但没有茁壮成长,反而过早的凋零。所以溺爱只能害了孩子的一生,希望某些家长们能用一种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关爱孩子那是当然,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关心别人、理解别人,独立的去生活那才是真正的爱。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应该在阳光雨露下成长,不应该在溺爱中凋零。
四、爱与溺爱的尺度到底在哪里的读后感悟
“无条件的爱”这个词,相信大部分父母都不陌生。现在随便翻开一本育儿书籍,基本都会提到这个词。
但我相信,很多父母和我当初一样有个困惑 ——
无条件的爱,和溺爱有什么区别啊?
孩子是需要管教的,不能一味无条件的爱吧?
我当时就是带着这样的疑问在养育孩子,并且,在实践过程中慢慢变得清晰了。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
Chapter 1
溺爱:“取悦型”家长的误区
没有一个家长是不希望孩子快乐的。
但当我们把“希望孩子时刻快乐”作为养育的终极目标,这就是溺爱的温床。
我们这代的情感教育是缺失的。
从小,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孩子不哭”。
所以,我们一直以来对情感是有偏见的。开心愉快是好的,难过愤怒是不好的。
这样的潜意识就会造就一类“取悦型”家长,他们不希望孩子哭,更加见不得孩子哭。
于是,只要孩子一哭,马上缴械投降,把之前学到的所有育儿知识都抛在脑后,第一反应就是,如何让孩子不哭。
这个应激反应是很危险的。
它只是在掩盖问题,得不到玩具哭了,马上买一个;吃饭时想要看电视,一哭马上打开电视机。
它没有教会孩子,怎样是与他人、与世界的有效互动方式。
长久下来,会给孩子一个错觉 —— 外面的世界是围绕着我的,而且是围绕着我的哭声建立。这就是自我中心,这就是溺爱造成的结果。
Chapter 2
有条件的爱:将“爱”作为教育孩子的交换条件
我小时候有段时间是外婆带的。
外婆最习惯说的就是 ——“外婆带你很辛苦的,你一定要懂事成绩好,不然外婆就不喜欢你了”。
这其实就是最典型的“有条件的爱”。
这让我很小就明白了,外婆对我的爱是要基于我乖、成绩好的。
我那时的确是很乖,成绩也很好。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我,其实是缺少爱的滋养的。
我更多的是害怕。
另外一种更加极端的就是“威胁”。
比如 ——
“你这样,父母的脸都被你丢光了!”
“你这样是要气死我啊!”。
要知道,再顽劣的孩子,他们都是爱我们的。
对孩子最大的惩罚莫过于说这样的话。
这是用爱在绑架孩子,给孩子深深的愧疚感。
有条件爱的根源,其实是界限感模糊,分不清“对事”和“对人”的区别。
孩子一定会犯错,但我们需要时刻让孩子明白的是 ——
“妈妈仍然爱你,但我不喜欢这个行为。”
而不是因为孩子的一个行为,全盘否定孩子这个人。
更加不该把“爱”变成让孩子听话的筹码。
说个题外话,在生活中区分“对人”还是“对事”,真的可以少了很多无谓的争吵或者自己生闷气的。
多少夫妻一吵架就是人身攻击,其实就是气头上把“对事”变成了“对人”。
有条件的爱会让孩子学会一种不健康的关系互动模式,以交换和威胁作为基础的。
比如我们成年后,总能听到有些人喜欢把“分手、离婚”挂嘴边 ——“你再XX,我们就分手”—— 但其实她并不是真的想分手。
更容易让孩子的自信心受损,就像我自己童年的这段经历。
当我尽了最大努力却没有达到外婆要求时,我是感到自卑的。
这让我很长一段时间都从骨子里认为自己不够好,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
Chapter 3
无条件的爱:情感上温柔,执行时坚定
谈到无条件的爱,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它的概念就不谈了。
今天就想特别谈一下,在管教孩子时,怎么做才是真正地践行“无条件的爱”。
我以前写过很多关于孩子的文章,里面提到过无数次“温柔坚定”这个词。在我看来,这是最好的注释了。
比如,我家执行的零食规则有一条是 —— 零食只能在零食时间吃(一般是上下午两次),吃零食时也必须坐在餐椅上吃。
小D有段时间在吃正餐的时候会要吃零食,我就会重申我们的零食规则:
“现在在吃午饭,零食只能在零食时间吃,午饭时间没有零食”。
她肯定会反抗啊,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碗和食物全部扔在地上,然后自己就大哭大叫起来。
这时,我温柔的是对她情绪的反馈 ——“嗯,我知道你很生气,因为你很想很想吃零食,最好马上吃到”。
但我坚定的是规则的执行 ——“但是妈妈告诉过你,零食只能在零食时间吃。我们需要先吃完午饭,然后去午睡,睡醒了我们就可以吃零食了”。
这些说完,她还是会很难过,拼命哭大声叫。
我会继续特别温柔平静地告诉她 ——“我知道吃不到零食,你很难过很难过。你可以哭一会,妈妈陪着你,直到你平静下来”。
然后,我会观察她的哭声。如果发现她哭声有转弱的趋势,我会及时说 ——“我们需要让身体平静下来,深呼吸,吸气~吐气~,我们要学会让自己平静下来”。
这整个过程,我接纳了小D的情绪,而不是去制止她不许哭。
但我是用爱陪伴着她,去度过这段不好受的情绪,并且告诉她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整个过程中我自己的情绪控制,温柔的语气本身也是在向她演示如何控制情绪)。
同时,我没有因为她的哭而妥协我对于规则的执行。
这整个过程,小D能感受到我的爱,而且是我对她的结纳。即使是她的脾气,我也是接纳和理解的。
但更重要的是,她也开始明白了,世界真的不是围绕着她转的,有些规则尽管不让人开心,但我们需要遵守。
而这点上,很多父母却常常容易弄反了。
孩子一哭,他们情感上是粗暴的——“不许哭,怎么这么不听话?再哭,妈妈打你了”。
执行上却是软弱的。有时孩子还是继续哭,哭到最后他们没招了,就会说 ——“好好好,那你不要哭了,妈妈去给你拿零食。这次吃完,下次不吃了哦”。
或者运用哄骗 ——“你现在把饭吃了,回头我给你买汽车模型”。
但我们都知道啊,这次吃完,一定还有下次。
慢慢地,你觉得自己管教不好孩子,而孩子也开始知道自己哭声的威力。
最关键的是,整个过程中,孩子是没有得到爱的滋养的,他接受到的就是,妈妈在威胁我不哭,我可以进一步用哭来威胁她。
无条件的爱,爱本身是没有条件的,但对孩子的行为是有要求、有约束、有规则的。
无条件的爱,是不拿“爱”当做交换条件,而是父母出于爱、带着爱去教育引导孩子。
爱的态度应该无条件,但爱的方法是需要有策略的。
温柔而坚定 —— 情感上温柔,执行时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