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读者的关注点有哪些?

99作文网 2023-04-18 08:22 编辑:admin 298阅读

记得小时候读过一本简单的小本子漫画书叫做《海底两万里》,短短几十页内容讲述了三个好朋友在海底的奇幻冒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才得知这本书的原著者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于1869年,也就是150多年前创作出版的长篇科幻小说。近期因为疫情一直居家,决定重读这部世界上出现最早的经典科幻小说。

《海底两万里》是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创作生涯中的巅峰之作,是著名的“凡尔纳三部曲”之一(另外两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

故事讲述了法国博物学家阿罗纳克斯因为一次偶然的考察邀请,登上了企图捕捉“海上怪物”的法国驱逐舰,在与“怪物”的角逐中,博物学家和两名好友失足落海,反被“怪物”俘获。原来,所谓“怪物”实际上是一艘罕见精巧、动力无穷、不为世人所知的神秘潜水艇。三人虽然是“俘虏”,失去了离开潜艇的自由,却受到了性格孤僻古怪的尼摩艇长的优待,他们随尼摩艇长在海底进行了长达两万里的旅行,从太平洋、印度洋,到红海、地中海,再到大西洋、北冰洋,他们见证了海洋世界中令人难以想象的奇幻景色,在航海途中克服种种艰险、冲突和困难,最后三人出于对自由的强烈向往和人类社会的留恋,最终不辞而别,逃离潜艇,成功回到法国。

这部小说甫一面世,就受到社会的瞩目和读者的热烈欢迎。斗转星移,150多年过去了,这部世界上最早的科幻小说仍旧保持着勃勃生机,是什么让它如此吸引读者的目光,是什么让它葆有长久的文学生命力呢?


一、虚构的海底世界——真实得令人难以置信

《海底两万里》的故事结构并不复杂,整部书都用第一人称“我”,展开情节描写。“我”就是博物学家阿罗纳克斯教授,自从“我”登上神秘潜艇“鹦鹉螺号”,借助“我”的眼睛,作者构筑了一个栩栩如生地、奇幻绚丽的海底世界。作者借助“我”博物学家和教授的身份,用细腻的笔触,对海底的动物、植物、海沟、火山、悬崖、海滩等海底景观进行了精致的描写,其中对海水颜色的描写让人印象深刻,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阳光照射入海水中,折射出色彩斑斓的光彩,书中这样写道:“光纤如同通过三棱镜似的折射变形,海底的花草、礁石、胚芽、碑刻、珊瑚虫等,经过折射光一照,颜色发生轻微变化,呈现出七彩光来。各种色调组合交错,一幅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缤纷的魅力图像,犹如善用色彩的画家的调色板……”让人感觉仿佛身临其境、亲眼所见,真实感扑面而来,仿佛真的置身于三千米深的海底世界中。

鹦鹉螺号从太平洋出发,历经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北冰洋,每到一处海域,作者就不失时机地将不同水域中的动植物、地貌景观进行对比描写,最令我吃惊并肃然起敬的是,作者竟将海中见到的生物都进行了分类,门、纲、目、科、属一应俱全。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每个海域的藻类植物、珊瑚、水母、海绵、电鳗、鳐鱼、鳕鱼、海蛇等都进行了描写,用词朴素,刻画细致,很有画面感。书中大量使用了“植虫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等动物分类专业术语,作为科学小白的我,想到后面还有二十多万字的海底世界要看,就急忙恶补了一下动物分类知识。我想,作者是在用写科普著作的态度在写科幻小说,让此书的海底世界愈加立体、愈显真实。

在此书出版的152年后,作为现代人的我在阅读这部小说时,仍然被作者强大的想象力、丰富的科学构思、细致的景物人物描写所深深震撼。

二、世外桃源——淡泊宁静与物欲横流

在现代社会中,以电力为驱动的钢铁潜艇并不稀奇。但在作家凡尔纳生活的时代,也就是19世纪的欧洲,通过提取海水中的钠作为原料,用电作为驱动力的神秘潜艇“鹦鹉螺号”,无疑算是超越时代的科幻产品了。当时,煤炭是欧洲工业生产的主要能源,人们对电能的使用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电灯、电车、电钻还没有问世,人们还处在“蒸汽时代”。凡尔纳将他睿智敏感的科学目光深深地投射进小说的设计中,用他独特的科学视角打造了一个人们精神世界中独一无二的钢铁潜艇,催生出了“鹦鹉螺号”这艘超时代、满载科学灵感的航船。

小说中介绍潜艇“鹦鹉螺号”是尼摩艇长在一个荒岛上组建出来的,它的零部件来自欧洲大陆上制造能力最强、制作品质最棒的工厂,它的内部空间大得惊人,有用各种海底奇珍异宝装饰、舷窗能够自动启闭的巨大客厅,有存放着一万两千册各类书籍的图书馆,有专供几十名艇员休息用的舱室,有专门观测海面动向的观景平台,有能够制作数百种海洋食物的厨房和能够储存数吨冷冻食物储物间,以及长达数米的的储气舱等。用阿罗纳克斯的话来说,这艘潜艇就是一个“纺锤形,双层钢铁打造的庞然大物”。

而常常出没于各大海域、行踪琢磨不定的鹦鹉螺号绝不仅仅是一艘有高科技加持、构思精巧的潜艇,它是由坚固的双层钢铁打造,流线型的造型大大减小了海水的阻力,能够承受住海底几千米深度的压力,抵御大型军事武器的攻击和航海巨轮的撞击。用凡尔纳的话来说,“它仿佛就是海洋中一直巨大的坚不可摧的钢铁巨兽”。鹦鹉螺号的最快航行速度是50海里每小时,是当时行驶最快的航船速度的2倍,全速前进的鹦鹉螺号犹如一只在海中飞快游走的独角鲸。而艇首处的钢铁冲角能将大型轮船的钢铁船舷瞬间穿透,那是鹦鹉螺号的独门攻击武器。

那是一个欧洲各国都热衷于海外殖民的时代,那是一个自然科学逐渐形成的年代,那是一个工业革命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年代,准确地说,那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想这样一个自给自足、无惧惊涛骇浪、无视人类社会惊骇和仇视的鹦鹉螺号,仿佛是凡尔纳先生是倾尽全力打造的一个欧洲人精神世界中的“桃花源”,而愤世嫉俗、发誓不再踏足人类世界的尼摩艇长则很有些欧洲版“陶渊明”的即视感。作为一名中国的年轻读者,我时而沉醉在大客厅的海底景色中,时而在尼摩艇长的图书馆中感受到心灵的宁静,时而在艇顶平台的海风呼啸中感受到辽阔天地的召唤,时而在舱房中好朋友的聊天中得到情感的共鸣。

三、人性的碰撞与冲突——生死与共与孤独背叛

毋庸置疑,此书中的灵魂人物是尼摩艇长,小说中的尼摩艇长醉心于科学研究和自然探索,他自信、坚毅、沉着、冷静、勇敢、富有正义感和冒险精神,他的内心深处强烈反对压迫,但却因自身的经历对人类社会有着浓烈的仇视感。

他深深同情受压迫的劳动人民,在锡兰岛他向阿罗纳克斯讲述了采珠人工作的艰辛和生活的悲凉,当发现一名采珠人受到鲨鱼袭击时,他义无反顾地前去拯救的命在旦夕的采珠人,成功救人后,临别之际,他还慷慨地赠给那个贫苦采珠人一袋价值不菲的珍珠。

他有着坚强的毅力和强烈的责任感,即便深处绝境也不轻易放弃希望。在南极洲,鹦鹉螺号被困于坚硬厚实的冰墙中无法动弹,陷入生死绝境,他沉着冷静,镇定自若地指挥潜艇在冰盖下勘测破冰点,并身先士卒亲自上阵开凿冰壁,在舱内氧气耗尽的最后时刻,他忍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巨大痛苦,驾驶鹦鹉螺号撞破冰层,成功逃离南极,化解了缺氧危机。在这里,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浪漫主义英雄。

尼摩艇长对自己的伙伴怀有很深的感情,他将自己的艇员视为亲人、战友。每当有艇员去世,他都痛彻心扉。在一次与轮船的撞击中,有位艇员受重伤不治而亡,当得知艇员无生存希望后,他抑制不住的哭出声来,并将艇员的尸体带至海底,为他举行了庄严的葬礼,将他埋藏在一片宽阔、宁静的珊瑚丛空地中;当鹦鹉螺号受到巨型章鱼袭击时,他与章鱼展开激烈肉搏,但却来不及救下被章鱼死死吸住的艇员,击退章鱼后,他失声痛哭,驾驶鹦鹉螺号在那片海域盘旋数天,久久舍不得离去。我想尼摩艇长在漫长的航海生活中,一定是将这些艇员视为与自己血脉相连的亲人,与他们同生共死、患难与共,也许这就是为什么鹦鹉螺号的艇员愿意对尼摩艇长忠心不二原因吧。

然而,尼摩艇长的内心却是孤独悲愤的,他时常将自己关在卧室许多天不露面,他“对人类社会存有一种无法改变的不信任感和愤懑”,并存在极强的报复心理。由于担心阿罗纳克斯和他的朋友泄露鹦鹉螺号的秘密,尼摩艇长曾多次强制性限制阿罗纳克斯三人的行动自由,并要求他们一生都不得离开潜艇。

当长须鲸遭遇抹香鲸攻击时,尼摩艇长将抹香鲸定义为“恶贯满盈”,驾驶潜艇撞死无数鲸鱼,而阿罗纳克斯三人却认为则这无异于一场大屠杀。

阿罗纳克斯在航行途中感受到尼摩艇长对人类社会越来越强烈的敌意和报复欲。特别是在受到法国战舰袭击时,尼摩艇长不顾阿罗纳克斯的劝阻,决意撞沉法国战舰,他激动向阿罗纳克斯叫喊:“我是个受压迫者,而眼前的就是压迫者……我所热爱的,我所尊敬的,我的祖国,我的父母,我的妻子儿女,我全都眼睁睁地看着被毁灭了,……我饶不了它的!”

他毫不留情地命令鹦鹉螺号沉入水中,用潜艇锋利的冲角刺穿了战舰的底部,几百名官兵在恐惧和惊骇中沉入水中死亡。这恐怖的场景最终让阿罗纳克斯三人下定决心逃离鹦鹉螺号。而尼摩艇长的精神也在这次大屠杀中受到重创,他在夜间如幽灵般弹奏着如泣如诉的管风琴,喃喃自语道:“全能的上帝啊,够了,够了!”他的精神崩溃到了极点,他的人性并未全部泯灭,内心遭受着痛苦的煎熬。大屠杀后,鹦鹉螺号仿佛没有了灵魂在海上漫无目的的游荡,并遭遇了海底大漩涡,幸运的是阿罗纳克斯三人在被吸入漩涡之前被甩离潜艇,最终获救。

书中的尼摩艇长形象丰满,毁誉参半,小说中始终没有介绍尼摩艇长的来历,尽管“我”经过细致的观察,包括口音、穿着、动作、习惯等各种判断,都无法确定尼摩艇长的来历和经历。“我”只能在只言片语中感受到尼摩艇长的专制、执拗以及对人类社会强烈、偏执的敌意和厌恶。尼摩艇长的身上仿佛藏有很多秘密,但“我”只能从他偶尔露出来的情绪中和话语中窥见一二。

而“我”的两位同伴则是给与了“我”莫大的支持和鼓励。当“我”选择踏上法国考察船时,“我”的仆人孔塞伊是我最忠实的支持者,他明知此行危险重重,还是毫不犹豫地跟随“我”上了那艘有去无回的考察船。无论“我”做出什么决定,孔塞伊都无条件地支持“我”、相信“我”并尽自己可能保护“我”。在南极洲,鹦鹉螺号困在冰下六天,舱内氧气消耗殆尽,“我”即将晕厥过去时,危急关头孔塞伊和另外一位同伴将他们最后一点氧气无私地输送给了我,挽救了“我”的生命。用孔塞伊的话来说:“一见先生昏过去了,我急得连呼吸的意思都没有了。就像人家说的,我屏住气了……”这已经不是主仆之间的情谊,而是以一种超越生死与共的赤子之情。

在此书的对人物的描写中,我感受到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和心理矛盾,目睹了生死关头人性的光辉和温暖。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即便是决心远离人类社会的尼摩艇长也不例外。当人性泯灭时,孤独和背叛将常伴左右。

四、脑洞大开——奇情设计引人入胜

凡尔纳借博物学家阿罗纳克斯的所见所闻,向读者描述了一幅幅令人由衷赞叹、流连忘返的海底水晶世界图景。凡尔纳既像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又像一个热情的海底探险向导。他缔造这个想象中的海底世界的同时,还为这个世界设计了充满神秘感和奇幻色彩的故事地图,用各种线索纽带把人们带入到他的精神世界中。

凡尔纳将自己的奇思妙想充分融入到故事情节设计中,他把人类对海洋的想象开发到了极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海底旅行途中,尼摩艇长热情邀请阿罗纳克斯教授去海底狩猎,并提供了一身炫酷无比、即使放在现代依然不算过时的潜水装备,他们用压缩空气做的子弹捕获了猎物,还惊险地躲过了角鲨的袭击。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走累了的几人竟然还在海底的沙滩上美美的睡了一大觉。这个故事梗放到现在也依旧让人感到神乎其神。

而最让我拍案叫觉的是,当鹦鹉螺号行驶到隔开红海和地中海的苏伊士地峡时,作者竟然想到“抄近路”进入地海,他借尼摩艇长的嘴说出苏伊士地峡的地底存在一条神秘的海底隧道,能够快速从红海进入地中海。当时的苏伊士运河还没有开通,要想进入地中海,航船就不得不向南绕过非洲的好望角,向北进入大西洋,然后从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这段航程旷日持久,动辄要持续几个月的时间。而尼摩艇长的这条近路却仿佛天方夜谭般,让人出乎意料。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鹦鹉螺号穿过了一条幽黑狭窄、峭壁林立的秘密通道,早晨就已经在地中海的海面上劈波斩浪了。

除此之外,作者还设计了探访沉没与海底、在史前大洪水中消失的古代文明大陆亚特兰蒂斯;到达海底沉船失事地点,探访古代海战战场,揭晓沉船的航海轨迹和失事秘密;远赴南极探险,成功找到南极点;等等。这些故事情节并没有将海洋世界与人类社会割裂开来,相反,它用充满科学性的想象力启发了人们心中对自然、人文乃至宇宙科学探索的好奇心。读完此书,读者也许会想原来科幻故事还可以这么写,海底世界真是我们现在所了解的那样吗,大陆与海洋世界之间是否有着某种我们所未知的联系,地球的内部能量和原始动力源自于宇宙何方?……

以上是我对《海底两万里》这部书的一点粗浅理解,希望能够get到优秀科幻小说的一点点精髓,为以后的创作总结更多的方法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