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于谦。
身为救世宰相,于乱世之际力挽狂澜,拯大明于风雨飘摇之时,重固国本。却因为朱祁镇的政治需要落得被乱市斩首的下场。于谦的一生,是具有浓墨重彩的戏剧性悲壮色彩。
纵观明朝两百年,也许王阳明圣贤当仁不让是第一奇人,但是于谦更让人难以释怀,就我个人来看的话。也许他的悲剧性结局也更进一步的成就了这位旷世奇才的历史地位。
对百姓,他始终清廉勤政。一个人有高尚的情操与读书人的气节并不难,难的是完全的去付诸实践,并在浊世中独善其身且不畏权势。对于他的政绩,明史是这样记载的: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
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时山东、陕西流民就食河南者二十余万,谦请发河南、怀庆二府积粟以振。又奏令布政使年富安集其众,授田给牛种,使里老司察之。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旋起复。
当然,这些冷冰冰的政绩记载其实也就是一种表面现象而已,混官场的都知道,有时候政绩并不就是真有什么用,就只是给上面领导一个印象加分而已。所以要看一个人是否真正在其位而谋其政,我们最该看的是他下面老百姓的评价与反应。
那么我们来看于谦辖区内百姓的反应:
……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
太监王振崛起时期权倾朝野,于谦跟他对着来。于是本来打算弄死他,遭到内阁三杨一致反对。后来从大牢放出来贬了个官要外迁,结果他管治区百姓万民请愿,请求把他留下来。连藩王都出来放话,不准动于谦。王振没法,又把他原封不动还了回去。
我一直认为,玲珑处事,融和于世得到众人认可是毫不奇怪的。 而耿直刚正,毫不妥协的处世方式,却是难以得到赞同与帮助的。即使有时你的价值观或做法才是对的。
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同样的处事标准,人家都这样做,你却不肯,那么无论怎样,你总归会得罪人。
除非你自身就是一杆道德标尺,毫无污点。那么就算有人不满,却也挑不了错。
于谦做到了。
土木堡之战后,群臣无首,君无定夺。人心惶惶而茫然无绪,有人要走,有人想逃,还有人建议弃了城池跑路迁都。
是他站出来一声厉喝: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于是满朝皆定,以谦是为首也。
而于谦终不负众望。
一届书生,没上过沙场,没见过战场,没排兵布阵拿过兵器。只凭一腔赤诚,满腹经纶,带着他的治世之才和对大明帝国的绝对忠诚,完成了所有不可能的任务。单枪匹马领着一帮弱兵残将在精悍骑兵的侵入下杀出了一条血路。
没粮草他去凑,没精兵他绞尽脑汁找,皇帝被囚禁他运用正确强势的外交手段,顶住也先的威逼,扶植新帝稳住大局。没有领将他挽起袖子亲自领兵,去守北京城最难守住的城门。
土木堡一站,明朝几乎岌岌可危。二十万精兵全军覆没,民族信心几乎全线崩溃,皇帝也被敌人抓去做人质。在我看来简直已经是一个死局的模式。完全看不到任何复兴的希望了。
不出意外的话,到了这个时间点,明朝帝国的辉煌已经注定要陨落,走向终点了。
可是于谦给了它一个意外。
后世对于他的评价是:若无于谦,大明王朝将会提早一百年结束。
我觉得这句话毫不夸张。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于谦当之无愧。
一个人在危急时刻能镇定稳局很难,判断准确更难,而时刻保持清醒,让每个决定都正确无误,简直难上加难。
而于谦全都做到了。
这样一个百年难得一遇的奇臣,本该千古流芳,受万人敬仰,天子敬重,然后安然辞世。
可是却因为上位者的政治需要,为自己的夺位正名,他被以莫须有的罪名下令乱市斩首。
明史记载:
及籍没,家无余资,独正室鐍钥甚固。启视,则上赐蟒衣、剑器也。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指挥朵儿者,本出曹吉祥部下,以酒酹谦死所,恸哭。吉祥怒,抶之。明日复酹奠如故。都督同知陈逵感谦忠义,收遗骸殡之。逾年,归葬杭州。逵,六合人。故举将才,出李时勉门下者也。皇太后初不知谦死,比闻,嗟悼累日。英宗亦悔之。
死后官吏去抄他的家,家徒四壁,清贫无余。看到一间密室,以为终于有收获。高兴的跑进去一看,却只是景泰帝赐给他的一件袍子和一把剑。平时从未穿戴过,只是静静的锁在自己家里。官吏沉默无言,无功而返。
他的死对头大太监曹吉祥的部下都不忍于他的冤死,去他斩首的地方痛哭哀悼,撒酒祭拜。被愤怒的曹吉祥用鞭子抽打,第二天却依然继续去泼酒祭拜。
一个人,受赞同他的人尊重并不稀奇。而受到天下人,甚至敌人的认可与敬重,才能真正看到他的光辉。
于谦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一生正直,从未同流合污,不愧天地,不亏黎庶。与君毫不藏私,于国坦荡尽心。
他并不忠于任何一任君王。他忠于的是整个大明王朝,和所有的黎民百姓。
虽然英宗最后自己也后悔,儿子后来也还了于谦的清白。但是在我看来,这些身外之名对于谦来说一点也不重要。
因为没人有资格去评价他。
他虚怀若谷,清风满襟。
他不需要任何人去证明他所做的一切。
因为于他来说,他只是做了所有力所能及正确的事情。
公道自在人心。
如果有机会去杭州,我一定会去于公祠。
去瞻仰他的《石灰吟》,去祭拜他的墓碑,去看看他用鲜血保卫的这片土地。
永远怀着崇敬而恭谨的心情,去纪念这位高尚而纯洁的灵魂。
因为他值得被我们世代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