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游记中的人物是如何塑造的?
谢邀。题主的这个题目很大,恐怕能做一篇博士论文了,在下才疏学浅,恐怕很多所答内容都是前辈们提出的,在这里分享给你。
《西游记》的成书经历了一个长期积累与演化的过程,将历史的真实不断神化、幻化,最终以“幻”的形态定型。这一点题主如果想了解有非常多的文献可供参考。
我一直认可一种说法,《西游记》是“心学”的另类体现,“求放心,致良知”,如小说中特别选用“心猿”这一典型的比喻躁动心灵的宗教用语来作为孙悟空的别称,许多回目和诗赞都有体现。分享一段其中最为明显的一段:《西游记》第八十五回,却说唐僧辞别了钦法国王,师徒四人欣然上路。正欢喜处,忽见一座高山,凶凶的有些凶气,唐僧见了,渐觉惊惶,满身麻木,神思不安。悟空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唐僧道:“我记得。”悟空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唐僧道:“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悟空道:“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且莫胡疑,随我去。”那唐僧闻言,心神顿爽,万虑皆休。
悟空说:“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脚下”,即旨在表明:“修”自己的“心”才是第一位的,佛就在自己心中。
《西游记》中的神魔形象之所以生动活泼,给人一种真实、亲切之感,很重要的一点是注意把人物置于日常的平民生活中,多色调地去刻画其复杂的性格。如孙悟空身上所体现的诸多凡人的弱点,言谈中时见的市井粗话、江湖术语和商人行话。但他主要作为一个理想化、传奇性的英雄,作者让他超越了凡人的感官欲望。再如猪八戒,猪的容貌,却更像一个普通人,更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总得来说吧,前人关于这个问题已经给了我们太多参考的角度,只是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极幻与极真”,“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多角度、多色描绘的形象”,“戏言寓诸幻笔”……
朋友,如果你是在做论文,我建议你从阳明心学角度入手,结合书中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参照《李卓吾批评<西游记>》与李卓吾(李贽)在晚明时期的遭遇去评析,我个人最近也在思考这些问题。希望以上内容能对你有所帮助。
注:以上内容,大都来自于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全是我回忆的内容,脑容量有限,也长时间没有再读,如有偏差,劳烦勿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