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写了“夏日杂记”,这没问题,的确是夏日的,也的确是杂记,标题能恰当。
内容呢,虽然没有实际的主题,但是人家都说是杂记了,换句话说是速写,是白描,人家压根没想写什么深刻的主题,只是想写一篇日记锻炼手感,这也没问题。
语言方面,虽然大部分“美句”有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嫌疑,以及多少参考了国内受追捧的所谓抒情民谣,但是以初中生的水平来看,至少能够摆脱小学时期流水账的文本,可以鼓励。
问题是,这个“考场作文”的标签。
这种小品文,平时自己自嗨写一写,写完孤芳自赏一下,陶醉于文青的氛围中,再发到社交网站上和塑料姐妹商业互吹一下,既能锻炼手感还能发展人际关系,岂不美哉。
但如果到考场上依旧写这种主题不明确,光靠堆砌词藻结果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文章,最后的结果会很凄惨。
这种华丽的文本,放在十年前,还是可以讨好一些老师的眼球,得到高分并在班级内作为范文朗读的,可是现在不行了。
现在的高考作文(之所以拿高考作文举例子,是因为高考作文对于人生的重要程度不亚于大学毕业论文)越来越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题,对文章的文学性要求越来越低,而现实性要求越来越高。这就意味着要求考生写现实主义,写大场面,写国家,写民族,跳出自我陶醉的小布尔乔亚幻想,转而关注时事,针砭时弊,联系实际,探讨社会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拿这个作文题举例子,这是最近金太阳新高三联考的题目。
该作文留给考生的任务是:以“我看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为副标题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课上与同学交流。
“我”是书写人,“发言稿”与“班会课”是写作对象,这二者共同决定了这篇考场作文的基本格式以及强调。“发言稿”以及发言人的学生身份要求文章语言偏口语,亲切,平易近人,同时也要求这篇文章必须要有问候语。
“新时代”“中国青年”决定写作对象,明确要写中国青年而不是中国成年人,要写当代的而非是十年前的、二十年前的。
这就意味着考生要对当代的同龄人有足够细致的观察,勾勒出当代青年所存在的优点与问题。
因此,这篇文章对考生所使用的语言要求并不高,更高的是对于考生思想的映射,以及对于发言稿这种实际应用文体的理解以及应用能力。这二者其实都是紧贴现实的技能。举个例子,有独到的思想和见解,能让你在家庭聚会上与长辈吹水时语出惊人(狗头),了解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乃至发言稿、演讲稿、书信等各类问题,能让你面对班会、演讲等实际问题时不至于抓耳挠腮。
不仅仅是这个联考作文题目,最近几年的高考题,更是紧靠时代潮流,展现出相似的命题趋势。
而这些,在题主所提到的文章里,涉猎的实在很少。
因此,我个人认为,把这种问题当做考场作文去练习乃至奉为圭臬,是非常危险的一种行为。
我不知道这篇文章的原作者打上“考场作文”的标签是无心之举,还是真认为在考场上应该这么写。如果是前者,我前面说的权当放屁,如果是后者,那这种思想很危险。
其实,窃以为这种堆砌词藻的过时问题,主要错误并不在作者身上,而是现在部分初中老师以及初中考试命题人对于未来高考命题趋势的理解还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部分初中作文题目还停留在写生活琐事、写成长经历、写个人情感这种“小”主题上
部分初中老师,对于华丽词藻的追捧,多于对实际能力的考察。
网络上主流发言者的千人一面,微博上对于各种社会问题一边倒的评论,让青年难以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与自己的思想。这一点从屡次反转的各类热点事件也都现实了这一点。
以上的种种因素,使得部分初中生甚至高中生在对考场作文的理解上走了弯路,甚至越走越远,这是值得我们反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