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哪一句话来评价自己的生活态度?

作文网 2023-04-06 04:10 编辑:admin 298阅读

先放这句话:

我会利用”态度“和”行为“的相互影响来不断提升自己——在生活中,通过刻意学习和持续行动达到”行动改变态度、态度反哺行动“的良性循环。


在开始说回答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要想明白一个问题:何为态度?就是态度的定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没搞明白之前所有的谈论都是没有意义的。那到底什么才是态度呢?我们经常常说这个人态度不好,那个人态度好,甚至说某个人对生活抱有不好的态度…… 我们在说这些的时候我们到底是在说什么?

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人或事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

心理学家迈尔斯指出,态度包含三个维度:情感、行为意向和认知。即很有名的态度的ABC理论:

* 认知成分

认知因素就是指我们对态度对象带有评价的叙述。比如: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相信、怀疑以及赞成或反对等。

* 情感成分

情感因素就是指我们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比如:如尊敬——蔑视,同情——冷漠,喜欢——厌恶等。

* 行为意向成分

意向因素就是我们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何种反映。

搞清楚了态度到底是什么,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态度和行动之间如何影响?到底是态度决定了我们行为,还是行动决定了我们的态度?还是互相影响?分开来一个一个看。

言行不一致

我们经常说要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但是很可惜!心理学用实验得出的结论:我们的态度很难预测我们行为。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其实都不是言行一致之人,我们说过的话、表达过的态度很难和我们最终的行动一致。

随便举几个例子,我们都知道要早睡,大部分人的生活态度都是要早睡早起,可行动往往却不是这样。前段时间瑞典的街头采访,随机采访了好几位市民问他们如果有难民来到你们国家,你们是否愿意收留?所有的人回答都是愿意收留,并且很多人还表达了希望其他人也参与帮助难民的态度。然后讽刺的是这个时候主持人马上拉过来一位黑人模样背着背包的难民,让接受采访的民众带回家。结果大跌眼球的是所有人都拒绝了,他们纷纷说自己家太小、住在朋友家、不回家等等原因不能带他回家。

所以,人们表现出来的态度是很难预测他们的各种行为,我们社会中的大部分人其实并不会言行一致。

态度可以影响我们的行为,但很难预测我们行为。

行言一致:行为影响态度

看到态度很难预测我们的行为,有些人可能会失望,但其实我们换一个角度会怎样呢?行为会影响态度吗?

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心理学家研究了很多年,并且也得出了很清晰的结论:行动可以改变态度

就是说我们在社会中的扮演的角色、我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都会反过来影响我的态度。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案例?

比如:某个朋友明明不喜欢某份工作,但做着做着就说自己开始喜欢这份工作了,特别是体制内的公务员。是不是马上想起来了某个朋友?或许你就是这样,本来不想跑步,但是在朋友的带动下走到操场,然后你自己就想跑步了,是来到操场这个行为改变了你不想跑步的态度。

行为改变态度几乎每天都发生在我们周边,特别是你和一些推销人员打交道的时候。你想一想,当一个推销人员想要推销什么东西的时候,他们会怎么说?高级的推销员不会一上来就推销主要产品,而是先送你东西或者让你提供一些不费力的小帮助,然后下一步才会给你推销真正的产品,这是为什么呢?你再想想一个不是特别熟悉的朋友想请你帮个忙,如果他先请你帮一个小忙,那再帮后面的大忙的机会会增加。这都是为什么呢?

这是我们人类思维中的一个漏洞,心理学家把它叫做:登门槛效应——如果你想请别人帮你一个大忙,有效的策略是先请对方帮你一个小忙。

为什么会发生登门槛效应呢?其实登门槛效应就是行为改变态度的一个表现。本来你的态度是不想帮助对方,但是小忙很简单,你就答应下来并且完成了帮助。恰恰就是你帮小忙的行动就可能改变了你的态度,所以会发生后面的继续帮大助。

所有的销售人员都明白这个道理,就算不知道这个心理学术语也会在实践中总结出了相应的经验。明白了登门槛效应,下次再有朋友再问你帮一个小忙的时候,你就要先思考一下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

那么,为什么行动可以改变态度呢?心理学家给出了三种理论解释:

*自我表露理论:当我们行动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为了保持认知的一致性就会调整自己态度。

* 认识失调理论:当我们的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时候,我们会产生恐惧的情绪,为了降低这种刺激,我们通过大脑的活动合理化了我们的行为。

* 自我知觉理论:当我们的态度不是很坚决的时候,我们就用行动来强化了我们的态度。

以上三种理论都可以解释为何行动可以改变态度,但其实我们不必去深挖这些理论,我想我们更应该好好思考一下,当我们知道了行动可以改变态度以后,我们可以如何应用好这条规律?

刻意学习和持续行动

我的答案是我们要利用”态度“和”行为“的相互影响来不断提升自己:在生活中,通过刻意学习和持续行动达到”行动改变态度、态度反哺行动“的良性循环。

* 刻意学习

很多人很讨厌这个词语,学习就学习为何还要刻意!回忆一下我们刚刚说过的行动可以改变态度,所以当你不想学习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就是刻意要求自己学习,学习的久了你的态度就会改变。当然,在这个物质主义的时代,说到生活态度大家都会想到:做自己、爱生活、爱自由。但是我觉得真正的自己、生活和自由 一定是建立的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框架之上的。当你没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知识体系来对抗生活的时候,你就会被生活拎起脖子蹂躏,而你还会很开心的陶醉于这种及时反馈的享乐中,慢慢的被商业化的生活温水煮了青蛙。

所以,一般人该如何获得学习能力和知识系统呢?刻意学习!不断的强迫自己学习,直到自己的态度改变到不需要强迫也能自动学习,和每天吃饭一样自然。你说为什么有些人不学习生活过的也很棒?那是有些人!而你是一般人。一般人大学毕业以后就不学习了,其实普通大学的大部分学生在大学的时候就不学习了,考试和学习是两回事!你说你不是普通人?那你是不会看到这篇帖子的,在你看到这篇文章的这一刻就证明了你的普通人身份。

* 持续行动

光有刻意学习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持续的行动来辅佐,这里的持续行动不仅仅指要持续的刻意学习,生活中任何值得你坚持的事情都需要持续行动,强迫自己每天必须完成最小任务的那种持续行动。为什么?想想前面说的:行动可以改变态度。

很多人在坚持做一件有点困难事情的时候,往往是开始的时候态度就不坚定,坚持几天,觉得有点累了,然后态度上先放弃了,然后接着行动就没有了。所以,坚持要做一件事的方法就是给自己设定每天的最小必要任务,坚持每天必须做完最小任务,如果做完了最小任务有时间可以再补充一些任务,但是最小必要任务是必须要做完的。持续行动一定的时间,态度就会完全改变,反过来态度又会影响我们的行动,然后持续的行动又来增强我们的态度,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总结一下:

*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人或事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

* 态度很难预测我们的行为 。

* 行为可以改变态度 。

* 通过刻意学习和持续行动达到”行动改变态度、态度反哺行动“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