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没有对鲁迅先生文章解读的书?

作文网 2023-04-05 05:30 编辑:admin 299阅读

敬爱的鲁迅先生:

见字若望。

有此孤胆致信于您,一来身边读您文字的人着实无几,我胡说几句也无妨,二来知您九泉之下无论安息或忙碌,也绝无可能光顾我处,故随意写一封,聊以自慰罢了。

鄙人中文不精,洋文不通,和您的才学不堪一比,古今中外所读甚少,连您的全集也未曾看完,本无资格多说一二。治学纵然万般不备,挂一漏万,但每次想到那句“此事今日不做,何时做?如我不做,谁来做?”念及至此,即不以吾之无知为耻矣。

念二〇二〇年盛夏独游绍兴故居,种种情景,历历在目。当时我带着内心的巨大困顿,开始一场精神奢侈的独行,这一出游显得非常突兀,也可能是我体积较大过于醒目,以至于酒店大堂的前台招待,每次进出都要多看我几眼。

一个人在绍兴的大街小巷闲晃几日,出租车第一次带我兜了几圈才找到酒店,能多看几眼周边景色,我也非常乐呵。白天工作未敢耽搁,晚上鲜花红酒和零食一一买来,虽无甚大事庆祝,仍值得这份难得的孤独。我从酒店落地窗外看着对面三座刚刚盖起好似互比高的大楼,还有下面第一次红火开业,但宣告失败后变得冷冷清清的下沉式购物广场,凝神了一刻又一刻。我还看到了更远处的一处路边河和岸边杨柳,水面平静毫无涟漪,倒影着三座大厦灯火辉煌的身影。这几个夜晚我没有想到您,我在KTV瞎唱了两个小时,在酒店楼下饭馆吃完饭,对着墙角一个插了棉花的花瓶又拍了几张照片。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来了还能去哪里,做什么,但我决计要去看您一趟。

绍兴旧居民区河川井然排列,三步一水,五步一桥,市内百废待建,处处工地嘈杂,甚嚣尘上,惟有古城幽静如昨。三味书屋我去了,您故居酒窖的香味也闻了,茴香豆在金陵夫子庙吃了不只一次,铜钱尽管认不出所以然,但素来是喜欢收藏的,黄酒味的雪糕也尝了,您故居后面的百草园也专门拍了照,甚至连深圳的百草园,早年也是去住过些时日的。

在您的学堂里,“早”字还在,桌椅板凳仍旧整齐恭敬。在展览馆里,离开校园后再未读过的那些熟悉的文字,重又在玻璃后面陈列着,看了让人想起了学生时代。那时我们哪里懂得什么淋漓的鲜血和人生的惨淡啊!就是把您的一篇文章从头到尾都背下来,也断然是什么也不明白的。可突然有一天我就懂了,哪怕您文章里面引用的古文是我从来没看过的,您改编的神话故事我连人名都记不全,但这些都无碍我从懵到懂,一夜长大,当然或者还没长大,只是一场自恋的幻觉。

自以为看明白的那一天,一阵寒风刮了来,我的眼泪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流,最后也竟没有流。

从您绍兴故居的陈列馆出来,我认认真真做了拓片藏书票,送给自己,作为这场独自出游的生日礼物。我一直想把它寄给一位朋友,却始终没有寄出去,每每还是“遗忘”在了书架的角落。我在故居外面的不起眼的小馆子里面点了一份套餐,那一切火候和口味都刚刚好的新鲜饭菜,让我吃得充满了惊喜,现在想来依旧有一股暖流经过心底。时值暑假旅游旺季,又是看起来很破败的小馆子,我做了心理准备是要敷衍一顿的,实情却刚好相反。我高兴于这里的人们还如此热切地生活着,丝毫没有怠慢敷衍的样子,认认真真,踏踏实实,这足以让人热泪盈眶。我告诉您这些,也许会稍许安心宽慰一些吧,您家乡的父老乡亲,他们挺好的。

看了您的小说,发现您是如此勤奋的人,不知名字的佣人和长工,邻村的玩伴,多年未见的旧同事,故去的亲人,您是多么善于观察、思考和写作的人。比起来,我便处处捉襟见肘,阅读和写作,数量上尚且差得太远,更遑论其质量。这乃其一,其二,您的观察细腻之程度,波及面之广度,也令人震惊。看您的作品的时候,经常有此惊愕之感。

此时,我不禁回忆起自己站在东京上野公园里,冬季成片樱花树没有樱花,只有细碎的粉色的光,我好像看到您夹着医学教科书,戴着黑边框眼镜,身着中式深灰色长袍走过的场景。在盛夏并没有过于繁茂的您的百草园里,在深圳那个当年充满了奋发斗志的崭新百草园里,我盯着这3个字的门匾,一次次想到了您。

这好像一次次和您的过往擦肩而过,终于让我有一天鼓足了勇气,打开早已买回的两套全集。一不小心,竟然是两套不同出版社的版本,塑封多年未动,然而我终于心动,时至今日,多有翻及,但一本也没有完全看完。此事后话再提,绝非心不诚矣。

当我开始阅读您的作品的时候,方才领略到您所看过的书,求过的学。用笔试图表达一些什么的时候,才发现您在这些纸页中写过了这么多文字,他们得来有多么艰难。

读罢《娜拉出走之后》,我想说,您可知道,100年后的今天,我们所问的,不仅仅是出走之后能如何,还有更加无望的——不如就不再给自己以机会,以不再需要走进再走出?走出之后能够真正改变的能有几何?何以让我们出走和归来?一个娜拉何以让她的姐妹们也都成为她们自己?出走能改变什么?恐怕即使您活在今日,也未能回答这些问题。

《伤逝》中的涓生开始时,不是也被“您”所宠爱备至,心疼有加吗?厌烦和爱一样,一切只在一瞬间,而已。

还有这一篇《我们今天如何做父亲》,呵呵,我们今天不仅没有学会如何做父亲,连其他的,也荒废得差不多了。

您写的零零散散作品可能太多了,两个全集都未找到《阿长》这一篇的文本,而是偶然间才听到的。我很感动,您不带着有色眼镜和偏见之心,而是在生活的接触中细细观察和体味,甚至还升起了对身边无名无性之小卒的尊敬,是我在您的作品中所未能期待的。爱与悲悯,您终究是寻到了一个落脚点,而非假大空的漂亮风筝,无端地在空中飘。

您当年呐喊和彷徨的事情,我们不仅在继续呐喊,还在这呐喊和彷徨中,生出一份停下和奔跑都不自洽的平庸和磕绊。我后来已经知道息壤之寓意,只是一己之力,仍旧堵不住世人欲望之洪流,连我自己,又何曾例外?

希望本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今日所写的所有内容,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即是“失望”。对自己的,对世界的。而您对我们的失望,我不敢细想,我无颜以对。我省略了对世事的所有激扬文字,不是不想说,而是太多了,不知从何说起,那就不说也罢。

最后,对着一份无处可解的愤怒和伤逝之情,我想还是不再多啰嗦为好。姑且凑来一段书评,算是我给您交的一份不合格的作业吧:

【读鲁迅的作品和看其他任何人作品的感受都大不一样,被频频刺痛,文字是未知的,内容是多变的,而气质一以贯之。他的文字里面不是没有美好,而是他想让我们反思的东西太多,以至于敲钟的声音压过了奏乐,发问代替了赞美,一段段文字就好像是一支支箭,射进一颗本已经有所准备但仍然被惊吓到的心脏。

这本并不厚的小说集,分为《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前面部分是独立的短篇小说,后面部分进入到中国神话的小篇幅改写之中,字数每一篇都不多,但是看起来难度极大。一方面需要熟悉当时1920年前后的时事背景,还要对当时文化界鲁迅参与的活动,创办的杂志以及学术上遭遇到的排挤和批评等有所了解,而后面又要对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有清晰的记忆。鲁迅就是这这些肥沃的厚土上,展开自己的独特创作的,但说到底,根基都是中国传统的文化,都是他所经历的一件件小事情和一个个小人物。他对中医的批判,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痼疾和国人身上的懦弱和卑微感,如此等等,有一种没有文化也能看得出来他在说什么的神奇。矫枉过正、爱恨兼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嬉笑怒骂都放在了一些看起来荒谬可笑的小故事之中。

古文典故神话信手拈来处处埋藏,对知识分子和学术异见的冷嘲热讽,对亲朋故交在学业政途中的挫折起伏和生存艰难的细腻再现,对家乡亲人的体恤心痛,对明日家国前途的忧思,对女性价值的最初反省和探讨,文体人称多变,有时以冷酷观察描写为多,有时又全篇改为了剧本对白,有时“我”的心理描写充斥了全篇。他对这个世界进行过多少思考和观察?惊叹之外,还有心疼。

当年写下这些文字的他,在那个时候,该有多么孤独。

而在那之后,一切并没有真正如期变好,我们只是发明了一个新词,叫做“正能量”。】

此致,

敬礼!

赤未火棘

敬上

写于2023年1月13日 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