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2016-2021题目汇总
- 请与评析教师在复习中梳理《论语》和新概念“仁”的教学意图(2021上)
- 请评析教师录制在线视频讲座帮助学生复习《论语》的利与弊(2021上)
- 请阐释该教师是怎样从语言入手引领学生欣赏诗歌的(2020下)
- 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该教师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请写出其中两种并简要分析。(2020下)
- 请简要说明教师在说课稿中引用学生发言的意图?(2019下)
- 请简要评析教师在本课中的学法指导(2019下)
- 评析教师使用音乐资源的教学意图(2019上)
- 评析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生命意识的?(2019上)
- 简述教师引导学生品析诗歌的过程及教学效果(2018下)
- 指出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2018下)
- 说明教师播放电视三国演义片头曲的教学意图(2018上)
- 评析该教师是如何发挥引导作用的?(2018上)
- “一篇《锦瑟》解人难”,请结合案例说明教师是如何解决这个教学难题的?(2017下)
- 请说明教师介绍《锦瑟》主题的不同解说可以起到什么作用?(2017下)
- 请评析教授是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2017上)
- 请说明教师引用刘希庆评价的意图?(2017上)
- 请从学习活动与学习目标关系的角度,简要评析ab两位教师的导入?(2016下)
- 从导入环节作用的角度,评析教师C的做法。(2016下)
- 请评析教师是如何落实学生学习地位的(2016上)
- 请说明教师引用周汝昌先生评价的意图(2016上)
题型解析
教学意图(如→引用学生发言的意图,使用音乐资源的意图,引用某名家的评价的意图,使用视频资源的意图,梳理某一课程讲解某一概念的意图)→【课程标准+案例分析】,或者【主要观点+案例分析】。其中课程标准是要背诵的,但如果不采用【课程标准】来回答,就需要自己组织语言列出主要观点。【案例分析】就从文中找出来说明即可
如何落实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如何(如→如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及效果,如何引导学生品析诗歌,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老师如何发挥引导作用,如何解决“某一”难题,如何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生命意识)→在文中画出所有老师说出来的话,并逐个进行分析,分点列条即可。同样是课程标准+案例分析,或者主要观点+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题涉及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 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 通过梳理和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 要高度重视信息化环境下的资源建设,引导师生运用多种媒介和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学习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促进教师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并为教学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 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 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性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 应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研讨交流活动,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相互协作,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
- 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并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的意见。
-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 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与审美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爱热爱祖国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修养道德。
二.教学设计题第19题
题目: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年年都一个样,就考教学目标+确立依据
- 教学目标答题角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教学目标确立依据答题角度:课程标准+课文特点+对象特点
知识与能力
这6小点至少选三个小点整合起来,来构成一个“知识与能力”小点
- 整体感知并理解内容、结构
- 流畅有情感朗读并背诵
- 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写作风格
- 品析重点词句含义、丰富意蕴
- 体会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论证方法
- 学习/感受情感情怀、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这6小点的详细举例:
- 整体感知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xx文体的特点,梳理文章结构。
- 准确流利、有情感的朗读xx并熟练背诵
- 了解xx的写作背景,了解xx某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 领会xx的意象及丰富意蕴,能够抓住重点词语感知理解xx内容,理解文中语句的深刻含义。
- 学习xx文体中所运用的xx艺术手法,了解xxx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 把握xx某人xxx怎么样的感情,感受xxx什么样的强烈感情,培养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激发对xxxx什么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这4小点至少选三个小点整合起来,来构成一个“过程与方法”小点
- 细读:听示范朗读,自由诵读、赏读结合、多形式朗读、反复研读、合作探究
- 分析意象、意境、句式特点
- 分析语言特点、表现手法
- 领会/体会作者情感
这4小点的详细举例:
通过____自由朗读/示范朗读/研读/赏读结合,体会____的语言特点。通过品析____意象,感受____意境,赏析____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____的情感。
- 通过听示范朗读和自由诵读,通过反复研读,通过赏读结合多形式朗读和合作探究等形式,体会什么样的语言。
- 通过朗读品析意象,体会____独特的表现手法,体会____的情感。
- 通过想象画面,读懂意境,学习什么的艺术手法,小组合作探讨,分析什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 找出并提出文言知识疑难点,结合已有的知识积累总结____的词语情况和句式特点。
- 并赏析其艺术特色学习什么的表现手法,理清本文思路,学习借鉴本文____的手法。
- 通过反复诵读及词句品析把握____的美感,深入体会作者____的感情,理清本诗的情感脉络,在诵读中体悟作者情感,对作者思想进行简单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例子:
- 感悟作者热爱和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培养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世人的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 通过对诗歌的深层解读,学习曹操在诗歌中体现的生命意识,培养珍惜时间的意识,树立远大抱负。
-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思想秩序和生命追求。
- 培养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信心和自豪感。
- 培养对新诗的热爱之情,能尝试写作诗歌。
教学目标确立依据答题角度:课程标准+课文特点+对象特点
课程标准→背诵即可
举例:
- 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
- 阅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 应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研讨交流活动,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相互协作,展示交流成果。
-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倾听和分享、沟通和协作,探讨学习的方法,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
- 明确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赏析心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 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 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
- 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的能力。
- 应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
课文特点
- 文章名+文体+朝代+诗人+时间
- 教材所在单元位置(从“课文介绍”当中找)+单元主题(从“单元介绍”中找)+学习重点+文体特点
- 文章大意+表达的感情
举例:
本文______是高中选修___第___单元第___课中的第___篇,是一篇重要的什么___文体。本单元的主题是___,学习重点是___。本文写作的历史背景是___,寄予了作者___情感。这类文体具有___的特性,因此要求学生体会___角度/手法。反映出了____所以这样设定这样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对象特点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____年级的学生,该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掌握了基本____的阅读/鉴赏方法,学习能力强。学生在____阶段已学过____的作品,对____的作品风格、____的思想和所生活的时代特点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诗人表达的____情感难以真正理解,对____文体的意境画面描写缺少深入体会的能力,容易产生理解偏差。因此在本课学习中,应引导学生学生进一步________,重点放在________上。
三.教学设计题第21题
举例子:
- 回顾课文,交流讨论→课堂提问,深入探讨→活动总结,升华感悟
- 设计情景,小组讨论→展示资料,知人论世→回顾全文,深入探讨
- 阅读勾画→逐层提问,小组讨论→收束总结
- 引入→小组讨论→小组派代表交流→课堂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