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如何备考?

作文网 2023-04-05 08:10 编辑:admin 292阅读

一.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2016-2021题目汇总

  1. 请与评析教师在复习中梳理《论语》和新概念“仁”的教学意图(2021上)
  2. 请评析教师录制在线视频讲座帮助学生复习《论语》的利与弊(2021上)
  3. 请阐释该教师是怎样从语言入手引领学生欣赏诗歌的(2020下)
  4. 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该教师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请写出其中两种并简要分析。(2020下)
  5. 请简要说明教师在说课稿中引用学生发言的意图?(2019下)
  6. 请简要评析教师在本课中的学法指导(2019下)
  7. 评析教师使用音乐资源的教学意图(2019上)
  8. 评析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生命意识的?(2019上)
  9. 简述教师引导学生品析诗歌的过程及教学效果(2018下)
  10. 指出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2018下)
  11. 说明教师播放电视三国演义片头曲的教学意图(2018上)
  12. 评析该教师是如何发挥引导作用的?(2018上)
  13. “一篇《锦瑟》解人难”,请结合案例说明教师是如何解决这个教学难题的?(2017下)
  14. 请说明教师介绍《锦瑟》主题的不同解说可以起到什么作用?(2017下)
  15. 请评析教授是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2017上)
  16. 请说明教师引用刘希庆评价的意图?(2017上)
  17. 请从学习活动与学习目标关系的角度,简要评析ab两位教师的导入?(2016下)
  18. 从导入环节作用的角度,评析教师C的做法。(2016下)
  19. 请评析教师是如何落实学生学习地位的(2016上)
  20. 请说明教师引用周汝昌先生评价的意图(2016上)


题型解析

教学意图(如→引用学生发言的意图,使用音乐资源的意图,引用某名家的评价的意图,使用视频资源的意图,梳理某一课程讲解某一概念的意图)→【课程标准+案例分析】,或者【主要观点+案例分析】。其中课程标准是要背诵的,但如果不采用【课程标准】来回答,就需要自己组织语言列出主要观点。【案例分析】就从文中找出来说明即可

如何落实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如何(如→如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及效果,如何引导学生品析诗歌,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老师如何发挥引导作用,如何解决“某一”难题,如何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生命意识)→在文中画出所有老师说出来的话,并逐个进行分析,分点列条即可。同样是课程标准+案例分析,或者主要观点+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题涉及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 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 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3. 通过梳理和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4. 要高度重视信息化环境下的资源建设,引导师生运用多种媒介和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学习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促进教师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并为教学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5. 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6. 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性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7. 应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研讨交流活动,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相互协作,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
  8. 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并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的意见。
  9.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10. 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与审美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爱热爱祖国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修养道德。


二.教学设计题第19题

题目: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年年都一个样,就考教学目标+确立依据

  • 教学目标答题角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教学目标确立依据答题角度:课程标准+课文特点+对象特点

知识与能力

这6小点至少选三个小点整合起来,来构成一个“知识与能力”小点

  1. 整体感知并理解内容、结构
  2. 流畅有情感朗读并背诵
  3. 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写作风格
  4. 品析重点词句含义、丰富意蕴
  5. 体会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论证方法
  6. 学习/感受情感情怀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这6小点的详细举例:

  • 整体感知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xx文体的特点,梳理文章结构。
  • 准确流利、有情感的朗读xx并熟练背诵
  • 了解xx的写作背景,了解xx某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 领会xx的意象及丰富意蕴,能够抓住重点词语感知理解xx内容,理解文中语句的深刻含义。
  • 学习xx文体中所运用的xx艺术手法,了解xxx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 把握xx某人xxx怎么样的感情,感受xxx什么样的强烈感情,培养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激发对xxxx什么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这4小点至少选三个小点整合起来,来构成一个“过程与方法”小点

  1. 细读:听示范朗读,自由诵读、赏读结合、多形式朗读、反复研读、合作探究
  2. 分析意象、意境、句式特点
  3. 分析语言特点、表现手法
  4. 领会/体会作者情感

这4小点的详细举例:

通过____自由朗读/示范朗读/研读/赏读结合,体会____的语言特点。通过品析____意象,感受____意境,赏析____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____的情感。

  • 通过听示范朗读和自由诵读,通过反复研读,通过赏读结合多形式朗读和合作探究等形式,体会什么样的语言。
  • 通过朗读品析意象,体会____独特的表现手法,体会____的情感。
  • 通过想象画面,读懂意境,学习什么的艺术手法,小组合作探讨,分析什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 找出并提出文言知识疑难点,结合已有的知识积累总结____的词语情况和句式特点。
  • 并赏析其艺术特色学习什么的表现手法,理清本文思路,学习借鉴本文____的手法。
  • 通过反复诵读及词句品析把握____的美感,深入体会作者____的感情,理清本诗的情感脉络,在诵读中体悟作者情感,对作者思想进行简单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例子:

  1. 感悟作者热爱和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培养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世人的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对诗歌的深层解读,学习曹操在诗歌中体现的生命意识,培养珍惜时间的意识,树立远大抱负。
  4.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思想秩序和生命追求。
  5. 培养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信心和自豪感。
  6. 培养对新诗的热爱之情,能尝试写作诗歌。

教学目标确立依据答题角度:课程标准+课文特点+对象特点

课程标准→背诵即可

举例:

  1. 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
  2. 阅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4. 应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研讨交流活动,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相互协作,展示交流成果。
  5.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倾听和分享、沟通和协作,探讨学习的方法,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
  6. 明确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赏析心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7. 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8. 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
  9. 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的能力。
  10. 应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1. 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

课文特点

  1. 文章名+文体+朝代+诗人+时间
  2. 教材所在单元位置(从“课文介绍”当中找)+单元主题(从“单元介绍”中找)+学习重点+文体特点
  3. 文章大意+表达的感情

举例:

本文______是高中选修___第___单元第___课中的第___篇,是一篇重要的什么___文体。本单元的主题是___,学习重点是___。本文写作的历史背景是___,寄予了作者___情感。这类文体具有___的特性,因此要求学生体会___角度/手法。反映出了____所以这样设定这样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对象特点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____年级的学生,该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掌握了基本____的阅读/鉴赏方法,学习能力强。学生在____阶段已学过____的作品,对____的作品风格、____的思想和所生活的时代特点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诗人表达的____情感难以真正理解,对____文体的意境画面描写缺少深入体会的能力,容易产生理解偏差。因此在本课学习中,应引导学生学生进一步________,重点放在________上。


三.教学设计题第21题

举例子:

  1. 回顾课文,交流讨论→课堂提问,深入探讨→活动总结,升华感悟
  2. 设计情景,小组讨论→展示资料,知人论世→回顾全文,深入探讨
  3. 阅读勾画→逐层提问,小组讨论→收束总结
  4. 引入→小组讨论→小组派代表交流→课堂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