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的关系中,情感联系到底是什么?

作文网 2023-04-05 11:06 编辑:admin 295阅读

快乐是如何产生的?大脑中枢会分泌多巴胺,多巴胺传导到大脑皮层,会让人产生快乐。如何产生快乐呢?快乐需要一个差值,小时候可能是一个玩具,青年时可能是一件高科技的用具,以前经历过的不会让人再次产生相同的快乐。第一次喜欢一个人,带来了无上的愉悦,第二次不会。这是人类的快乐区。

夜夜笙歌可以获得持续的快乐,但是回家之后是无尽的空虚;游戏可以带来不断的快乐,关掉后又是不断的空虚。那么要想获得不断的快乐该怎么办?只有加强刺激,比如黄赌毒,都是可以不断加强的,不断的获得更多的多巴胺,这是简单的成瘾机制。也许是财富地位还不够?

所罗门作为世上最富有、最有智慧的人,他有1000个妻子,用财富、经营、成就、吃喝、享乐、智慧等各样事物进行试验,最终还是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1]。这也是活在快乐区。

在快乐区的时候,大脑会分泌各种物质,如苯乙胺、内啡肽等,都是可以一瞬间分泌的,比如一见钟情。我见到一个漂亮的女孩,我非常喜欢,恨不得带她回家,我对她一见钟情了;在海边看到好看的螃蟹,好喜欢好想把它带回家,可是把它带回家它离了海水会死,所以带螃蟹回家是爱它吗?人性是自私的。所以一见钟情是爱吗?不是,一见钟情属于快乐区。难道人生只能如此无趣了吗?不是,大脑还有一个情感区。

哈佛大学有一项著名的实验“格兰特研究 (The GrantStudy)”,从1938年开始持续至今,研究怎样才能成为人生赢家,他们对于人生赢家的定义有10条标准,异常苛刻,其中十项标准里有两条跟收入有关,四条和身心健康有关,四条和亲密关系和社会支持有关。调查对象有268人是哈佛当时的本科生,456名来自波士顿贫民窟。他们经历了二战、经济萧条、金融海啸,有的人死亡,有的人活下来了。迄今出现了 4个美国参议员,1个州长,甚至 1个美国总统——翰·肯尼迪[2]

这项研究发现,与母亲关系亲密者,一年平均多挣 8.7万美元。跟兄弟姐妹相亲相爱者,一年平均多挣 5.1万美元。在“亲密关系”这项上得分最高的 58个人,平均年薪是24.3万美元。只有爱能让人变得更好,孤独的人,容易大脑衰退,心情低落,记忆力衰退,处理事情的能力也会受到影响,而那些具有健康和谐关系的人,更容易成功,更快乐。活在快乐区里的人收获空虚,活在情感区里的人收获人生赢家。[3]

Chemistry一词浅层意思为化学,它还有一个意思为“(常指有强烈吸引力的)两人间的关系”,正如一见钟情,本质是一种化学反应,初期会分泌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最长作用时间为30个月即两年半,两年半之后分泌更多的可能还是内啡肽,还能走下去的会进入长期的关系,即情感区。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是谎言,世界上最像真货币的是什么?是假货币,无论假币多真,和真币一模一样,它就是假币。谎言是最接近真理的,但它依然是谎言。婚姻变成坟墓意味着这段婚姻本来就不合适,婚姻是一种承诺,没有承诺的爱情是一个谎言。我们在签合同的时候,上面会约定时间,会约定条件,要求谁谁谁要做什么;我们办理驾驶证、身份证的时候上面会有期限;可是结婚证上有期限吗?结婚证有要求谁要做什么吗?都没有。而婚礼则是承诺,无论是西式婚礼还是中式婚礼,都会要求承诺不论富有贫穷、疾病健康,或者拜天地拜高堂,承诺的是未来,以一种仪式证明了当下的爱不是谎言。

我最讨厌两种人,一种是高速公路上别我车的人,另一种是高速公路上不让我别车的人。这是人性,人性是自我的。一个苹果从楼上掉下来,我会躲开,它会摔的稀巴烂。可是网上有个案例[4],一个女孩从楼上跳下来,正常人会躲开,但是父亲会接住她,虽然最后双双死亡,这是出于爱吗?可是为什么一个从未独立过,从未见识过社会的花季少女会选择跳楼?因为她的家庭,她父亲的不好的言论,这是出于爱吗?所以她的父亲到底爱不爱她呢?爱是与外部连接的,是非自我的,有了好吃的会想到所爱之人,有了快乐的事物可能会分享。所以人性与爱是矛盾的,人与人性是分开的

大冰说过这么一些话[5],“感谢伤害你的人,是他让你学会了坚强。感谢欺骗你的人,他让你变聪明”,可是如果有人指着我的鼻子骂:“你就是个垃圾!你什么都不是!”我要感谢她吗?有人给我递了一支笔,我接住了,这支笔属于我了,可是我不接,这支笔还是她的。我要感谢她的伤害吗?我要承认然后改变吗?不,要拒绝这些伤害,错的不是自己,是伤害我的人,越接受就会带来越多的伤害。遇到这些人我们要加以区分,我们可以选择离开或者淡化。每个人的父母都是第一次当父母,说这些话并不是要埋怨自己的父母,他们没有学习过亲密关系,我们最终还是需要对自己的情感与生活负责

人类只需要食物就能生存了吗?有奶便是娘吗?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做了一个残忍的亲子依恋实验[6],用恒河猴的新生猴子作为实验对象,哈洛制作了两只架的猴妈妈,一只是铁丝做成的带奶瓶的妈妈,另一只是用布做出的猴子形象的妈妈。而小猴子对布妈妈体现出了非常大的依恋,只有饿的时候会找铁丝妈妈吃奶。当小猴子遇到惊吓的时候会找布妈妈并安定下来,但只有铁丝妈妈时却不会。而只有铁丝妈妈带大的小猴子会有自闭症倾向,会在心理上受到终身伤害[7]。没有爱长大的猴子,会失去繁殖的能力,在强制繁殖生下孩子之后,它们会杀害自己的孩子,仅有的活下来的孩子由于母亲的笨拙最终还是死了。

铁丝妈妈与布妈妈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约翰·华生,他在心理学学术上的成绩非常耀眼,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APA)主席。他认为他能将婴儿训练成成功的人士,他的孩子摔倒后他不会去扶,他的孩子哭闹着要什么的时候他不回应。他认为孩子不应该与父母有过多的交流,避免对父母的依恋,以达到独立自主。前些年国内的网络、青年文摘、读者这些杂志似乎也是这样的文章。结果他三个孩子全部患上了抑郁症,大儿子自杀了,二女儿自杀未遂,小儿子终身流浪[8]。约翰·华生从来没有对孩子给予过爱,没有与孩子产生连接。

爱的反义词是什么?是恨吗?不是,恨还是会使两个人产生连接,恨对两个人的伤害都不是最大的。爱的反义词是断连,比如有毒的父母可能会说“你以后无论怎样都与我没关系”,父母通常会在约束你的时候这么说,很难说这是出于爱还是对孩子掌控欲的自私。情侣之间伤害最大的也不是吵闹,而是断连,也就是冷暴力,以及他们类似的以分手为借口的吵闹。

亲子、情侣间的抚摸、亲昵,都是在产生连接,人是社会性生物,爱与连接能带来更快的动力循环,让人活在一个健康的生活态度中。

我们需要去识别别人的本意,去识别我们从身边人身上学来的不好的行为模式。对他人负责,最终还是对自己的情感生活负责。


以上是某老师的课程,区别于《亲密关系》教你如何与他人相处,区别于《原生家庭》分析父母与自己的责任划分。本文更多的是诉说与阐述,并不是论证,很多方面逻辑不够合理,例子引用不完全严谨,不过不是为了驳倒谁。当然也有我的记忆混乱导致段落顺序不对的地方。

文章引用仅表明确有其事,直接借用了他人的分析结果,属于二次引用。至于老师是不是研究过各种实验原文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