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牵牛花读后感

99作文网 2025-05-06 02:22 编辑:admin 240阅读

叶圣陶牵牛花读后感

貌似平淡 味之无穷

初读叶圣陶接近不惑之年写的散文《牵牛花》,也许会感觉有点儿“平淡”,“淡”到我们好像感觉不到是名师大家的手笔。但细细再品,才知叶老之文貌似平淡,味之无穷。朴朴素素的语言,简简单单的叙述,好像是闲居在家的老伯向你推心置腹地传授种花的经验,开始你还不在意,可听着听着却心为之驰,神为之往了。

《牵牛花》的行文思路“淡”中显“味”。作者落笔先写种花:“手种牵牛花,接连有三四年了。”因为是“手种”,又已经是“三四年”了,才有后文的经验之谈:瓦盆“十来个”,肥料“一包”,麻线“十条”,条距“七八寸”。这些数字化的精确叙述,俨然如种花多年的花农侃侃而谈。接着写赏花,因为是精心种植之花,所以种花的庭子也成了“系人心情的所在”,“早上才起,工毕回来,不觉总要在那里小立一会儿”,“在这样小立静观的当儿,却默契了‘生之力’了”。作者所强调的“生之力”,即是新生之叶、新生之花的生机与活力。读者读到这里,也许就把文章的立意理解为对牵牛花“生之力”的赞美;作者行文至此,好像也完成了“种花—赏花—悟花”这一思维过程,文章至此似乎也可戛然而止了。但收尾之“味”,恰恰不仅仅在于这句富含哲理的话,还在于后文所写的赏花人的“浑忘意想”、“呆对着这一墙绿叶”的那种“忘我之境”。读到这里,我们方知作者种花,赏花,是以一种最简朴的方式获得精神的快乐和满足,是在和一草一木的相处中获得生活的乐趣和智慧的启迪。那种“呆对”,让我们想起古人的“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斯”的忘情对视。原来,人常会在和自然的相亲相伴中找到灵魂的安宁。阅读至此,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前文作者会亲昵地称牵牛花为可爱的“小东西”了!

牵牛花,是最普通的家园小花,作者栽种牵牛花,同时也“栽种”了自己。“即使没有花,兴趣未尝短少;何况他日花开,将比往年盛大呢。”原来栽种的还是普通日子里的一份希望呢!种牵牛花之“味”,在于能享受一份朴素的生活情趣,一种恬淡宁静的家园生活。它给我们的启示还在于,人生最大的幸福不在于物质上拥有多少,而在于心灵的幸福,面对四季晨昏,在物我两忘中获得生命的真谛,生活因此变得富有而滋润。

本文的语言别具魅力,质朴、本色,弃尽浮华,如话家常。如“瓦盆排列在墙脚,从墙头垂下十条麻线,每两条距离七八寸,让牵牛的藤蔓缠绕上去。这是今年的新计划,往年是把瓦盆摆在三尺光景高的木架子上的。”朴实自然、平和亲切,一如农家口语,娓娓道出种花心得,好像读者也可模仿“操作”,这样就拉近了文本和读者的距离。

而随着叶长花开,作者的语言在平实中又显得精细传神。“今年的叶格外绿,绿得鲜明;又格外厚,仿佛丝绒剪成的。”寥寥数语,一个贴切简洁的比喻,写出了生长之叶的质地和生机。“嫩绿的头看似静止的,并不动弹;实际却无时不回旋向上……缀一两张长满细白绒毛的小叶子,叶柄处是仅能辨认形状的小花蕾,而末梢又有了绿豆般大一粒嫩头。”作者生动形象、细致入微地描述如婴儿般柔嫩的初生花蕾,让我们好像也能感觉到作者惊喜而又深情的注视。这一处写得如此逼真、传神,是因为作者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把对“手植之花”的喜爱、呵护之情渗透在里面了,因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本文并没有因为语言质朴而变得没有内涵,反而更显凝练和隽永。一个看似平常的句子如若细细品味,常常会蓦然间触及作者优雅的生活情致和悠远的生命感想。“在这样小立静观的当儿,却默契了‘生之力’了。渐渐地,浑忘意想,复何言说,只呆对着这一墙绿叶。”全文好像就这一句文人气息极浓的话。平和亲切的叙述,至这里“哲光”一闪,“神韵”一现,便又恢复平静了,而就在这“一现”中却又窥视到人的心灵。“小立静观”是何等雅致,是以涤尽灵魂的污浊为前提的,整天为名利奔走之人,是不会为这平凡之花伫立静观的;“生之力”是细致地阅读自然时的内心之悟;“浑忘意想,复何言说”是物我的和谐交融,是“欲辨已忘言”!文章语言以恬淡为底蕴,到这里写得克制而有文采,内敛而不宣泄。这种看似平淡,实则有味,经得起咀嚼的语言,是散文语言的至高境界。

叶圣陶说,写作就是生活。本文篇幅短小,不足一千字,但却真切细致地写出了种花、赏花的乐趣,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作者对生活、对自然花草的热爱,写出了平淡生活之“味”。只有热爱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人才能写出个中滋味。

朴素、自然,也是一种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它不事雕琢,毫无粉饰,即使炼字炼句也巧妙地在普通词语上下工夫。很多同学写作文喜欢用华丽的语言来展示自己的写作功底,这样的文章初读上去虽然有强劲的视觉冲击力,但花哨的文笔有时掩盖不了内容的空洞和情感的苍白。我们也不妨试着写一些再现生活体验的朴素有“味”的文章,让这种“味”如心底流泉,清澈而又潺潺地流入读者的心田。

《我所见的叶圣陶》读后感

我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那时刘延龄兄介绍我到吴淞炮台湾中国公学教书到了那边,他就和我说:“叶圣陶也在这儿。”我们都念过圣陶的小说,所以他这样告诉我。我好奇地问道:“怎样一个人?”出乎我的以外,他回答我:“一位老先生哩。”但是延陵和我去访问圣陶的时候,我觉得他的年龄并不老,只是那朴实的肤色和沉默的风度与我与我们平日所想象的苏州少年文人叶圣陶不甚符合罢了。 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就这样过去了。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辛辛苦苦的保存着的《晨报》副张,上面有它的自己的文字的特地从家里捎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当他和我同时发见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我是至今惭愧着,因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 通过这一件事,我对叶圣陶有了更充分的认识,以后啊,我也要向叶圣陶学习学习他朴实、沉默、和易、稳重的性格。 (字数:486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