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林外史读后感1000字
《儒林外史》读后感
《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卓越的小说作品,由吴敬梓创作于清朝乾隆年间。它以精湛的笔触,生动地展现了清代社会的官场生活和人性的种种相态。作为一部古代传世巨著,我在阅读之后深受触动,对于小说中所表达的种种概念与思考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官场黑暗,人性凋零
《儒林外史》的背景设定在清代末年,正是一个官场黑暗、腐败盛行的时期。小说通过描写官场内外的人物、事件,鞭挞了一批奸猾险恶、勾心斗角的官员形象,如薛、彭、田、贾等人。这些官员以权谋私、互相勾结为荣,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可谓人性的堕落与凋零。
作者通过对官场人物的刻画,提出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与反思。他通过这些奸臣与正直人物的对比,凸显了清正廉明的人物在官场中的困境与艰难选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扎实而细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们或忠直、或奸猾,或贪婪、或善良,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让人不禁为他们的命运而感叹。
儒学与人生哲理
作为一部以官场生活为主线的小说,《儒林外史》涵盖了儒家思想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或深受儒学思想的熏陶,或暗中反抗儒学的束缚。吴敬梓以朴实的语言,巧妙地将儒家的思想内涵融入小说情节的展开,使其更具有时代价值与普世意义。
儒学思想强调仁义道德,主张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表现的和谐统一。小说中的人物纷繁复杂,他们或忠于职守、勤政廉洁,或欺上瞒下、唯利是图。正如作者所表达的,人性无论善恶,都受到社会环境与人生境遇的影响。
儒林外史读后,对我来说,儒学的核心价值观更加清晰了,面对种种丑陋与不公,只有懂得反思与批判,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一颗善良而正直的心。
意义与价值
《儒林外史》的意义与价值不仅仅停留在描述清代官场的黑暗面,更在于对人性的深度剖析与反思。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道出了人性的种种相貌,以及社会对人性的影响。
同时,作为一部古代小说,它对当时社会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它揭示了权力陷阱中人性的污浊,以及社会体制对个体的束缚。对于当代社会,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教训和警示,警醒自己不被权力腐蚀,不被社会价值所迷惑。
文学的魅力与底蕴
《儒林外史》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巨著,其文学魅力与底蕴无疑是受人称道的。吴敬梓在小说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得整个作品更有层次感和艺术感。
语言是小说艺术的基础,吴敬梓用朴实而生动的语言,使得整部小说具有亲近性和可读性。同时,他也善于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比来凸显权谋与正直、善恶与美好之间的冲突。这种表现手法使得小说更加丰富多样,引人入胜。
《儒林外史》读后感让我更加明白了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是娱乐消遣的工具,更是一部用文字表达思想、传播价值观念的艺术之作。
总结
《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考与反思意义的小说作品。它通过对官场黑暗与人性凋零的描写,深刻剖析了当时社会的问题,对于读者来说有着重要的价值与启示。
这部小说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的价值观与思想,对读者产生积极的影响与启发。
同时,作为一部文学巨著,它展现了文学作品的魅力与作用,使人更加明白了文学的价值所在。
阅读《儒林外史》让我受益匪浅,也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二、儒林外史作文开头?
《儒林外史》
上周末,老爸去图书馆借了三本书,都是一些历史文学的书,我表示非常不爱看,但是老爸却说他只能找到这些书,我只好就着看了起来。
怀着不满的心情看了一本《儒林外史》,感觉还不错!就接着往下看,这本书里讲了一许多古代发生的事情。书里的人物有王冕、张乡绅、严监生等等。故事的情节一环扣一环,让人读完这一片迫不及待地想读下一篇,想知道事情发展成什么样了。
在看书的过程中,我突然看到了一小个片段,居然和我们以前的一篇课文一模一样,就是从这上面摘抄下来的。这个片段说的是严监生生了病,快要死了,临死前还想着灯里有两棵灯草太浪费了,要挑掉一根。
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原来听都没听说过的历史事件,让我增长了见识,没想到原本觉得没意思的书也可以这么好看,我以后要多看这种书,增长见识。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范文七
今天,我看完了《儒林外史》这本书,《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所表现的是作者吴敬梓亲身的所见所闻,也寄托了他看重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
小说中的贫家少年匡超人,本来还朴实勤劳,孝顺父母。后来,他考上了秀才,结识了许多招摇撞骗的假名士和豪吏潘三,受了他们的影响,就渐渐脱变,变成一个寡情薄义、贪婪虚伪的无耻之人。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瑰宝。它以宏阔的社会历史背景、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讽刺艺术、意蕴深长的思想,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艺术宫殿,相信会给大家带来难忘的阅读经验。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范文八
今年寒假老师布置寒假作业时,要求读《儒林外史》,我兴趣浓浓地读了起来。这是古代有名的讽刺小说,我读了两三片后,发现果然名不虚传,它让我爱不释手。
书中的《范进中举》一文深深的吸引了我。它主要讲述了范进在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周进的帮助下,相继中了相公和老爷的故事。54岁的范进在考相公时巧遇学识渊博并且富有同情心的学道周进。他一看范进的考卷非常生气;二看,觉得还有玩味之处;三看,不禁拍案赞叹“真乃千古至文也”。于是周进将范进录为第一名。后来,他又瞒着老丈人胡屠户去考试,结果又高中举人,可结果却让他喜极而疯……
《范进中举》这篇故事深刻的揭露了八股科举制度对古代文人的摧残,《儒林外史》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当时残酷的法律和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与虚伪。
文学是比鸟还飞的远的梦想,比花开的还美的感情,比星闪的还亮的智慧,让我们多学文学,陶冶情操!
三、儒林外史第九回读后感
儒林外史第九回读后感
《儒林外史》是中国清代作家吴敬梓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又名《疯狂的儒林》。这部小说以浓厚的讽刺和幽默的手法,描绘了清代儒林中的种种丑恶、虚伪和荒诞,为后人提供了一幅活灵活现的清代社会画卷。在第九回中,作者着重展现了从学风缺失到科场腐败的演变过程,引人深思。
学风的缺失
第九回中,吴敬梓通过描述一批名为“文体二青年”的士子,抨击了当时社会上学风的缺失。这些士子自负才气,懒散怠工,纷纷加入到美食、酒色和游戏中,完全忽视了自己应有的学业。他们在经济条件比较宽裕的前提下,纵情享受,荒废学业。吴敬梓借此对当时士子普遍存在的怠学现象提出了警醒,并以此为后面科场腐败的展开做铺垫。
科场腐败
科场腐败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常见的弊端,也是《儒林外史》的核心主题之一。在第九回中,吴敬梓通过中举生顾颉刚以及其父亲的遭遇,生动地描绘了科场腐败现象。顾颉刚家境贫寒,却凭借父亲溜须拍马、花言巧语的手腕,收买才子赵秀才,帮助顾颉刚一举中举。这段情节使人们看清了科场腐败的实质,不仅扭曲了科举制度的公正性,也折射出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唯利是图、唯权是从的价值观。
另外,吴敬梓通过祝枝山的遭遇,展现了科场腐败对于个人命运的摧残。祝枝山本来是一个聪明才智的年轻人,却因为不愿沾染科场腐败而受到排挤和迫害。他的才华被浪费,人生无法展现,最终沦为朝廷的一名小吏。通过这个角色,吴敬梓深刻地揭示了科场腐败对于人才的压制和浪费,可见其对清代社会的弊端之深重。
社会风气的暗示
《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讽刺小说,不仅仅是揭示清代教育制度和士子风气的问题,更带有一定的社会风气的暗示。
在第九回中,吴敬梓通过虚构各种奇闻异事的方式,展示了清代社会上人们对于各种迷信和荒诞的追求。人们为了获得财富和地位,不惜通过占卜、算命等手段来寻求突破。这一现象在当时社会中屡见不鲜,吴敬梓用夸张的手法将其呈现,借以嘲讽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愚昧和信仰迷信的现象。
此外,吴敬梓还透过杨明儿和韩菱纱的命运,暗示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局限。杨明儿是一个聪明狡诈的女子,她通过媒妁之言嫁给了贾马儿,成为了彩旗文书的妻子。而韩菱纱则是一个聪明伶俐、温柔善良的女子,她因家道中落,面对无法嫁入豪门的命运,最终选择了出家。这一情节表明了清代妇女在社会地位和选择权方面的困境,引起人们的思考和思索。
读后感
《儒林外史》第九回不仅仅是一部讽刺小说,更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质问和思索。吴敬梓以细腻而生动的笔触,将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展现在读者面前,引发了人们对于教育制度、士子风气、科场腐败以及社会风气的深入思考。
通过对士子懒散怠工的描写,我们不禁思考:教育制度中的学风是否需要改革?通过对科场腐败的描述,我们深感科举制度的弊病,对于如何解决科场腐败问题也思考良久。另外,《儒林外史》中对于社会风气的暗示也让我们反思了自己对于迷信和愚昧的态度。
总之,《儒林外史》第九回的阅读给了我很多启示和触动,同时也令我对于清代社会的种种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部小说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意义重大,希望读者们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进一步拓宽眼界,加深对于社会问题的认识。
四、儒林外史第三回读后感
儒林外史第三回读后感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该作描写了清代士人的生活与思想,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历史画卷。作为这部经典小说的读者,读完第三回后,我不禁产生了许多感慨和思考。
历史背景下的儒林风云
儒林风云,道出了封建社会士子们的挣扎与困境。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我被小说中的主人公们所塑造出的精彩人物形象深深吸引。
第三回中,小说描绘了程咬金与陈文庆的交谊,以及他们对于功名利禄的不同追求。程咬金怀着对功名的渴望,却身不由己地成为了走私贩子。而陈文庆则志在高远,追求的是文学的卓越。小说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对比,深入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功名的极度追求与渴望,以及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士人们为了达到目的所付出的努力。
心灵成长中的思考
我在读完第三回之后,不禁陷入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度思考,也对当代社会的某些现象产生了一些共鸣。程咬金与陈文庆的形象虽然殊途同归,但都展现出了进取的精神与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他们的经历启示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追求中,都应该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并且为之努力奋斗。
小说中的程咬金通过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了一位威震三军的将军。他的故事鼓舞了我,让我相信只要心怀梦想,并坚持奋斗,就一定能够夺取成功。与此同时,陈文庆则通过对文学的执着追求,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修养,也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追求卓越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到自己的内心成长与修养。
儒林外史的魅力在于小说家对于人性的洞察和对于社会的批判。作者透过文笔犀利的描述,将清代士人的生活与心理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以一个独特的视角,让人们认识到,在一个等级森严、伦理道德压抑的社会中,人的本性是如何被压抑与扭曲的。
从小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现象在当今社会中的影子。过度追求功名利禄、压抑内心真实感受、金钱至上等等,这些问题依然在我们身边存在。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以及对于人性的剖析,让我们从中汲取到很多深刻的启示。
儒林外史中的智慧与启迪
儒林外史中的智慧之处,不仅仅在于对于社会现象的揭示,也在于对于人性的洞察。作为读者,我们可以从中体味到人生的无常和世态炎凉。同时,在不同角色的命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种种智慧和教益。
程咬金和陈文庆两位主人公的经历与命运,启示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与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相信未来一定会有回报。而在追求目标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修养,才能在纷繁世界中找到真正的归宿与价值。
陈寅恪先生曾说:“儒林外史是中国最早揭示大清封建社会万化之全貌的独特杰作,它以小说家自己的独立见解对封建伦理进行猛烈的批判。”小说唤起了我们对于封建文化的思考,并激励我们对于当代社会的反思。儒林外史第三回读后感折射出的历史智慧,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儒林外史第三回给予了我许多启示和思考。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展现出的历史画卷使我深入了解了清代士人的生活与心理状态。通过小说,我也看到了我们当代社会中仍然存在的某些问题。儒林外史第三回让我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给予我对于未来的希望与勇气。
五、儒林外史读后感结尾?
《儒林外史》读后感
在一篇篇辛辣的讽刺话语中,我仿佛看到了旧时被科举毒害的怀才不遇的人们对封建顽固礼教的不满、愤怒的呐喊。
《儒林外史》,中的周进令我印象很深。刚出场时,周进已经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西席,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群商人当账房,飘过贡院,触景生情。大半生追求功名利禄却求之不得与所受过的欺辱夹杂着悲愤的情绪一下子全部发泄出来,化作一厢老泪纵横,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读到那里,我不禁心感酸楚,周进只是一个代表,世上以前有多少人被封建礼教毒害,又有多少人去钻令人费解的深奥古经而耽误青春,使得人性荡然无存,尊富鄙贫,社会不得安宁!
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可见他已深陷科举毒害中,不得自拔。这是一种社会“浓厚”的风气。
自此,周进的人生陡然发生了喜剧性变化。如果说从前沉沦落魄受尽冷眼,此后可谓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中举人,中进士,做御史,做学道,一路升到国子监司业。他节节高升的仕途更加显现出世态丑陋,这是对整个士人阶层和市民社会的批判。
周进用钱买来了监生,读一个叫范进的老童生的文章。正因无事可做,便多读了几遍,这才领悟到文章玄机多,变化妙,加上遭遇与自己甚是相似,立刻产生共鸣。从字里行间也体现出对考场监生的讽刺:他们囫囵吞枣,漫不经心,不识人才。
其实,从辛辣的讽刺中,我还读到了欣慰的一点,就是已经有人开始意识到危害,并且想要革命去改变现状,这是思想的升华。
六、儒林外史好词读后感?
1 . 万籁俱寂: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万籁:自然界中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寂: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2 . 如梦方醒:象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3 . 一见如故:故:老朋友.初次见面就象老朋友一样合得来.
4 . 蓬蒿满径:飞蓬、青蒿布满小路.形容多日无人出入之处.
5 . 阒然无声:形容寂寞得一点声音也没有.
6 . 一丝不苟: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7 . 淹淹一息:形容呼吸微弱,濒于死亡.同“奄奄一息”.
8 . 动人心魄:魄:迷信者指依附人形体而存在的精神.形容使人感动或令人震惊.
9 . 再三再四:重复好几次.
10 . 不可限量:限量:限定止境、数量.形容前程远大.
11 . 发蒙振聩: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
12 . 夸夸而谈: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
13 . 不知其详:不知道他的详细情况.
14 . 果不其然:果然如此.指事物的发展变化跟预料的一样.
15 . 国而忘家:指为国事而忘其家.
16 . 愁眉苦脸: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形容愁苦的神色.
17 . 口若悬河:若:好像;悬河:激流倾泻.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象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
七、儒林外史人物读后感?
人为了报仇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智慧、忍辱负重的精神。在仇恨面前,亲情,骨肉也变得不堪一击。
程婴和公孙杵臼为帮助忠义的赵氏不惜牺牲生命,这种侠义之风着实让人钦佩。
尤其是程婴,为了保护赵氏孤儿竟用自己的亲生骨肉为饵,来骗取屠岸贾的信任,而且甘心背负骂名十五载。
报仇成功后,程婴不图回报,不慕荣华,以死明志,追寻故友,这种情义深深感动了世代们。
八、儒林外史读后感开头?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任用诙谐幽默而又笔触尖锐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场官场趣事。故事的主人公多为民间士林人士。透过对许多民间正直儒士的倾赞和对腐朽政客的鞭棘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改变如此灰暗世界的期望。小说开篇描述了浙江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理解,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本书还揭露科举制度培养了一批庸才及贪官污吏。如像进士王惠那样,他被任命为南昌知府后,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去询问当地的治安如何,也不是去询问百姓的生活,更不是去询问案件的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能够通融;之后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书中还列举了范进中举的事例:明朝老童生范进科举考试屡试不中,直到54岁才考中秀才,后又考取进士。范进中举之前在家里倍受冷眼,妻子对他呼西唤东,老丈人对他更是百般呵斥。当范进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而发愁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上被找了回来,明白喜讯后,他高兴得发了疯。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这场疯病。转眼功夫,范进时来运转,不仅仅有了钱、米、房子,并且奴仆、丫环也有了。范进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一命归了西天。胡屠户也一反常态,
一卷《儒林外史》,道尽了百年士林的风云雨雪,辛酸苦叹。
九、儒林外史读后感评语?
《儒林外史》乃清代文人吴敬梓所作,以“讽刺”为主感,表现,反映了明清两代儒生的功名生活,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下,文人的心理观念的腐朽及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至今仍非常具有警世意义。
既然写读后感,就必写作者经历,以之结合,才可感而写。作者吴敬梓,一个厌恶世俗,愤度全伦的清代文人,身在官场的他,更是看透了不知多少沉浮,多少纠葛,也由此着作了《儒林外史》,此书以故事的形式,塑造鲜活人物,其故事人物的刻画代表了作者对封建事态的一定看法。鲁迅先生曾评价此书表述的委婉,犀利却直白,不失为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可见此书的成功。
读儒史,让我看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顽固不化,吃人,害人。但更多的是让我思考现在的中国。现在的中国早不是如以前一般;现在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高举列宁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本的国家;现在的中国更是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这令我们中华儿女感到无比骄傲。但在我们前进的路上,总还是有一些绊脚石,例如:贪污腐败之风不减,法律体制尚未较为完善,诸多政府机构缺乏监察,环境恶化等等,都是我们需要耐心,细致,认真解决的问题。
“趁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尽己之力,为建设强大,民主,美丽的中国作出贡献。
评语:这时初一学生的一篇读后感。观点明确,引题自然,对文章的内容有较深的理解。概括简洁,结合现实进行阐述,与当今社会问题息息相关,发表看法一语中的。结尾发出号召,提出希望!
十、读后感作文咋写?
读后感的写法可以用四个字高度概括“引议联结”
【认知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是指看了某篇文章或某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如果是看了某部影片或戏剧后所写的感想,叫“观后感”,与“读后感”的性质相同)。
读后感作文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一般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典型,论证严密;而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感”是重点。“读”,指读了何人、何文,文中有何事、何观点;“感”,是指读后有何感受。“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
【学写读后感】
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来:
1.写好读后感的三点要求
(1)理解原文抓要领。要想“读”后生“感”,不仅要读懂原文,而且要能够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抓准文章的要领。这样才能领悟其中的道理,从而引发出自己的感想。
(2)突出重点谈感受。读的内容往往是丰富的,涉及的问题较多,读后的感受和启示也是多方面的。而读后感则应当围绕某一中心有重点地来写,要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感受最深、最有启发教育意义、确有独到见解的内容来写。要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中心模糊或内容空泛。
(3)联系实际深开掘。写读后感受必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要把所读的内容与自己在生活中体会较深的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有机结合起来,要尽可能使感想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2.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根据以上要求,读后感的一般写法可概括为四个字:
(1)引,概括地引述原文观点或具体文字的内容。
(2)议,以所引内容为基点生发展开,发表议论。
(3)联,在所引原文的基础上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现实生活中相关的现象或问题。
(4)结,提出看法,小结全文。
当然,任何文章的写法都不应该受某种框框的局限,以上所讲的写法只是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参考的内容和思路。具体写起来应灵活掌握。
3.克服常犯的毛病
根据以往经验,最常见的毛病有四点:
(1)大量引述原文。读后感,顾名思义,主要是写“感”,引述是为写“感”服务的,但有些同学偏偏忘记了这一条,本末倒置,大量抄录或复述原文,结果犯了以“引”代“感”、代“联”的毛病。
(2)脱离原文空写“感”。任何事物都非凭空而生,都有个由来。“读”是“感”的基础,“感”由“读”而生发。只写感想而不交代其来由,不知“感”从何来,使“感”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不知就里。因此,写“感”应当与原文自然结合起来。
(3)内容杂乱无中心。写出的读后感无中心,是犯了作文之大忌,也不符合写读后感应“抓要领”“突出重点”的要求。因此,一定要确定好中心,不可漫无边际地想到什么写什么。
(4)感受认识太肤浅。读后感要求写个人在感情上最受触动,在认识上最受启发的内容。因此,一定要联系和对照生活现实和个人实际,写与个人真情实感相结合的内容。但是,在不少同学的读后感中,看不到作者读后的动情点和深刻的启示点,内容浮浅杂乱。
读后感是一种重要的作文形式,只要同学们多读、多想、多练,不断总结写作经验,就一定会把读后感写好的。
近几年中考,应用性文体(读后感、书信、演讲稿等)愈发重要,逐渐成为选拔性考试首选体裁,希望能够引起童鞋们的高度重视。
微博:甬泉语文中考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