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十二位杰出人物的感人故事》读后感(400字)

99作文网 2023-11-28 22:36 编辑:admin 190阅读

《感动中国----十二位杰出人物的感人故事》读后感(400字)

《感动中国十二位杰出人物的感人故事》读后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年08月27日 作者:周千遇 学校:学军小学 班级:杭十三中初二(8)班

这个暑假我读了《感动中国十二位杰出人物感人故事》感触很深,他们有的是运动员,有的是农民,有的是警察,有的甚至还是个孩子,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做出了许多不平凡的事迹,让我敬佩,值得我们学习。

1980年9月12日傍晚一颗巨星落地,他就是我们今天心目中的篮球巨星——姚明。他的父母造就了他天生要打篮球的体魄。当姚明还未满9岁,他就走上了篮球之路,11岁就进了体校。13岁进了青年队,训练时他非常勤奋好学,从来不偷懒,常常是汗水浸透了衣服。他特别崇拜体坛名将李宁,1984年的奥运会体操比赛中李宁赢得了6枚金牌的成绩,深深的触动了他。姚明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加入国家队,为国争光。

2002年在美国上演了一出“个人秀”博得了一致好评,在休斯敦火箭队挑战中,使姚明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没有美国背景而成为NBA状元的国际球队。“明王朝”也就此拉开了序幕。

每次打球,球场上身披11号“战袍”的姚明总是最炫目的。面对强手他总是告诉自己对方并不可怕,大家都是运动员。2002年,他背着巨星的压力,代表林斯敦火箭队正式参加NBA常规赛。近战掘金队,比赛开始了,姚明在汗水、哨声和掌声中寻找机会,看到这里,我的心紧紧地栓在姚明的身上,为他加油、助威,仿佛我身临其境一般。姚明身材高大却非常灵活,有机会拿到球,成功就向他招手,尽管截挡的队员像推土机那样向他冲上来,他都会稳定情绪,一会儿运球,一会儿做假动作,躲闪对方球员,寻找投篮的机会。我仿佛看到了一道优美的抛物线跟随篮球滑入了篮球筐,这是关键的一球,全场沸腾了,姚明发狂了,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球场上奔跑着,他拿下了全场的最高分。他赢得了肯定和尊严,吹响了“明王朝”的号角。

姚明虽然在美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却从没有忘记祖国的召唤,2003年他暂离NBA,回国参加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面对枪手韩国队,姚明抓住机会灵活应变最后以106:96的比分击败了韩国队,姚明面对冉冉升起的国旗流下了热泪他为国争光。姚明的事迹深深的打动了我。他成功了,但成功的背后有有很多辛酸和艰苦啊!他告诉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他的精神非常可加,没有大牌的架子,他很谦虚,有团队精神。他说,他能打胜仗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是整个团队密切合作的结果。我要学习他这种精神,一滴水算不了什么,只有一滴水汇入大海,才能波涛滚滚,汹涌澎湃。

人民卫士——任长霞的事迹让我感动万分,一个公安局局长肩负着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的重任,她爱憎分明,对罪恶行为痛恨至极,不论千难万险都要铲除害人虫。为了人民的利益不顾一切挺身而出。查案情,抓凶手。她清正廉明,不被金钱诱惑,布下天罗地网。在她强大的攻势下,罪犯纷纷投案自首。含渣一举抓获为首的罪犯。她是人们心目中敬重的女局长,正如光荣匾上写的“警戒女英,不让须眉!”

任长霞是人民的父母官,爱民如子,群众有困难她伸出援助之手,为他们排忧解难,他的心里只有人民,她把一生都献给了人民,却很少留给家人,他不爱她的儿子吗?不,是因为她太爱人民了。山区儿童要上学,他帮助建起希望小学收侍备养孤儿,她关爱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把他们看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在这些孩子的心里她就是他们的妈妈,是他们心中的一盏灯。

她心里有百姓,救民与水深火热之中。他的英明流芳百世。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在这场地震中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林浩,是这次抗震救灾中最小的英雄,面对镜头,他十分谦虚,并不觉得和别人特殊,其他人要把他当作偶像,他说我不要做偶像,我自己也有偶像。

地震发生的时候,他镇定地告诉周围的同学们不要慌,要坚持下去,然后鼓励同学们,带他们唱国歌,然后,他开始自救。当他爬出来后,又钻进废墟,救出了两名同学,而自己却被砸伤了脑袋和手臂。

感动我们的人物,远远不止这些人,其实在我们身边有无数的人,值得我们感动。让我们一起向他们学习谈谈悄吧!

感动的读后感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要想知味,除了欣赏完好看的书籍,不妨也来欣赏感动的读后感吧。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感动的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感动的读后感篇一 这本书介绍的是一只导盲犬的一生经历。不要小看这只导盲犬,在它身上发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1986年6月5日清晨,五只小狗,其中一只小狗――可鲁的左腹部,有一块黑色的毛,因唤码为左腹部黑色的十字型印记,给了水户太太某种“这也许是命中注定”的感觉含链尘,于是她决定“就是这个孩子了”。可鲁成为导盲犬所迈出的第一步,就在这一瞬间决定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训练,可鲁终于成为了一只导盲犬。不久后,可鲁又开始了真正的导盲犬的生活了……最终在12岁25天时死去了。

佛斯特说过:“在这个自私的世界上,一个人惟一不自私的朋友,惟一不抛弃他的朋友,就是他的狗。”

这本书介绍的是一只导盲犬的一生经历。不要小看这只导盲犬,在它身上发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1986年6月5日清晨,五只小狗,其中一只小狗――可鲁的左腹部,有一块黑色的毛,因为左腹部黑色的十字型印记,给了水户太太某种“这也许是命中注定”的感觉,于是她决定“就是这个孩子了”。可鲁成为导盲犬所迈出的第一步,就在这一瞬间决定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训练,可鲁终于成为了一只导盲犬。不久后,可鲁又开始了真正的导盲犬的生活了……最终在12岁25天时死去了。

佛斯特说过:“在这个自私的世界上,一个人惟一不自私的朋友,惟一不抛弃他的朋友,就是他的狗。”

感动的读后感篇二 《心灵之窗》一书,宛如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藉由每一篇章,带领我们走入心灵深处,启发本具的美善天性,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循善而行,善用生命的良能。

本书分五个篇章,但归纳起来无非是要认识心灵、契合真心--人都有清净的本性,只是常常被烦恼与社会中的复杂诱因所蒙蔽。透过一篇篇真情至性的短文,可以让我们反观自照,重新认识原来的自我。

当心中的善念深耕茁壮后,不要只是独善其身,最重要的是付出良能,就如在暗室中谈禅,点燃一盏烛光引进光明,也让大家点燃心中的烛火,这分心光就能绵延不绝。若能化意念为行动,将心中的善念付出,温暖别人的心,也引导出更多人心中的善,如此不仅温暖了他人,也肯定了自我、激发心灵的成长。

及时行善是心灵成长的良方,一棵大树也是源于一颗种子,在心中种下一颗善种子,打开心灵之窗,让阳光滋养,成就心田的善念,终能得到美善的丰收。

感动的读后感篇三 今天,我一打开电视,就看见《心灵之窗》中的《我还能再救一个》的真实故事,里面讲述着四川汶川大地震的一个感人故事。

故事中一位记者到绵竹来关注大地震的情况,那时,她看到的只能用四个字形容,那就是:“世界末日。”她几乎无法工作,眼泪也从没有停过,太惨了,一片一片的废墟,到处是哭喊的声音,救援队发了疯一样的救人,然而救不了人的她,也扔下了相机去帮忙救人,因为那情景让你不可能站着看着。在一个学校现场看到了她永远不会忘记的一幕,学校的主教学楼坍塌了大半,当时正在上课,几乎有100多个孩子被压在了下面。全是小学生。一些似乎是消防队员的战士在废墟中已经抢出了十几个孩子和三十多具尸体,看着那些小小的,带着红领巾却再也无法睁开眼睛的孩子,她突然觉得自己说话的勇气都没有了。然而就在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因为余震和机吊操作发生了移动,随时有可能发生再次坍塌,再进入废墟救援十分的危险,几乎等于送死,当时的消防指挥下了死命令,让钻入废墟的人马上撤出来,要等到坍塌稳定后再进入,然而此时,几个刚才废墟出来的战士大叫又发现了孩子。几个战士听见了,马上转头,又要往里钻,这时坍塌就发生了,一块巨大的混凝土块眼看就在往下陷,那几个往里转的战士马上给其他的战士死死拖住,两帮人在上面拉扯,最后废墟上的战士们被人拖到了安全地带,一个刚从废墟中带出了一个孩子的战士就跪了下来大哭,对拖着他的人说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看到这个,我的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所有人都哭了,然而所有人都无计可施,眼睁睁的看着废墟第二次坍塌。后来,那几个小孩子还是给挖出来了,但是却只有一个还活着,看着那些个年轻的战士抱着那个幸存的小女孩在雨中大叫着跑向救援所在的帐篷的时候。……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