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合原文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⑵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二、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说是如何刻画这个人物的?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描写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孔乙己,他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小酒店里人们嘲笑的对象,从而暴露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孔乙己那可怜又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认为只有科举一条出路的悲惨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儒家独尊下科举制度“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三、九年级下册语文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孔乙己是清朝科举制度下的牺牲者。
他在“四书”“五经”中耗尽了年华,沦落到求乞还不肯脱下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说起话“满口之乎者也”,时刻强调自己是读书人,甚至被别人戏弄,还自命不凡、孤芳自赏。他读过书,一心想向上爬,但却连一个秀才也没有考上。
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思想对孔乙己的毒害,使他养成了鄙视劳动、好喝懒做的恶习,他不愿以自己的劳动(替人抄书)去争取生存,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他偷了何家的书,被吊着打;偷到丁举人家之后,先写服辩”,又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最后把他推上了死路。
四、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并写写自己的理由
孔乙己是一个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的苦人和弱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这种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
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封建秩序是封建社会的基础,在这样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下,民众的活力、热情、同情心都被扼杀,变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在短衣帮的心目中也以为既然“学而优则仕”,那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孔乙己当然是劣货,只值得奚落和取笑。
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样在封建秩序中处于倍受压迫的社会底层,同样可悲可怜,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在他们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另一方面,“为了揭示社会对于处在苦境的人的凉薄”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之一。
五、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分析
值得深思。因为孔乙己现象表面上看是道德与社会问题,实际上涉及到文化、历史、政治等多个方面。孔乙己的形象被推崇成一种穷人的“哲学”,但在这种社会结构下,贫穷与孤独往往是不可分割的。对孔乙己现象的深思可以引发对社会结构、权利分配、文化传承等深层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在当代中国,孔乙己现象既是一种封建文化的残余,也可以被视为人性的普遍现象。因此,从历史文化、社会伦理、独立意识、情感共鸣等多个角度出发,可以对孔乙己现象展开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六、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
1、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肖像描写也称外貌描写,是对人物的容貌、服饰、神情、姿态等特征的描写。肖像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方法。例如《孔乙己》中绝妙的肖像描写,传神地表现了孔己己的内心世界和生活遭遇。“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上的人”,这一句话简洁地概括了孔乙己喝酒的方式及其服饰,表明孔乙己既不属于咸亨酒店里喝酒的“长衫”主顾,又不同于“短衣帮”,他介于两者之间,有其特殊的地位。他“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表明他饱受生活的折磨,常遭欺凌侮辱。“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是他年老又潦倒落魄的标记。长衫“脏”,表明他懒,长衫“破”,写出他的穷困。透过这一肖像,我们可以了解孔乙己的处境及其生活状况。孔乙己被打折腿后最后一次来酒店喝酒的肖像描写,更直接预示了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薄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封建制度不但毒害了他的思想,而且摧残了他的肉体。他被封建科举制度吞噬,被封建社会吃掉是毫无疑问的。
2、《孔乙己》的语言描写及其作用:
理解语言描写及其作用。“言为心声”,语言通常是人物内心世界的表露。分析语言可以理解人物性格。例如《孔乙己》中,孔乙己的语言并不多,但极个性化,生动表现孔乙己自欺欺人,迂腐不堪的性格。人们取笑孔乙己,他除了搪塞支吾、一副假斯文的样子,他最怕揭他的短,什么“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他至死不肯承认现实,明明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却用“跌断,跌,跌……”的话语来遮掩事实。教小伙计识字,给孩子们茴香豆情节中的语言描写依然表现他自视有学问,有地位,同时也表现孔乙己善良的性格。
3、作者用精练准确的语言描写人物的动作:
⑴“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一个“踱”字活现了有钱有闲阶级的人们那种懒散、阔绰、傲慢而悠然自得的神态。
⑵“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写出了孔乙己这时拿钱买酒的得意神气,在柜台外站着喝酒的短衣帮取笑他的被打,取笑他的潦倒,这时他口袋里有几个酒钱,就要在他们面前显显阔气,也聊以自慰。九文大钱“排”出,我们都仿佛听到那叮叮作响的铜板碰击声。
⑶“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罩”字写出了贫困而善良的孔乙己在那群天真的要豆吃的孩子面前,死死护住他已经“不多了”的几颗豆的动作。
⑷“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七、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文章概括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描写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孔乙己,他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小酒店里人们嘲笑的对象,从而暴露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认为只有科举一条出路的悲惨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儒家独尊下科举制度“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