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历史(韦的历史典故)

99作文网 2025-08-08 02:37 编辑:admin 156阅读

书的历史

书的历史·竹简展示 ——相传孔子在阅读古书时,曾经废寝忘食,手不释卷,以至于穿竹简的芦苇绳都被磨断了三次。这个典故后来被称为“韦编三绝”,形容人读书的痴迷。 如果不熟悉中国历史的人,看到“韦编三绝”四字,不免会疑惑芦苇绳与读书如何扯得上关系。这就需要介绍一下2000多年前出现的一种文字记载工具——简牍。 简牍的制作方法很简单,把细长的竹片或木片并排摆好,再用绳子编起来。不看的时候可以卷起收好、保存。甲骨文的“册”字(如图),正像把长片编连成册的情形。 甲骨文的“册”字 所有的竹、木简都用毛笔蘸墨竖排右起书写。在制作竹简时,要将新鲜的竹子烤干水分,以防日久变质。这时,青色的竹片上会沁出水滴,如同出汗一样。因此,竹简又称为“汗青”;久而久之,“汗青”便被用来作为“历史”的代名词,有时历史被称为“青史”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当写作大部头的作品时,需要用去大量的简牍,这时搬运以及阅读便成为很困难的事。相传汉武帝时的大臣东方朔写的一封奏折需要两个壮年士兵才能抬进宫去。人们在形容一个人的藏书非常丰富时,常常会用“汗牛充栋”这个词,意思是他的书多得牛都拉不动,可以堆到房顶。对于竹简时代的人们来说,这种体验恐怕很常见吧! 虽然经过晒干、防腐等等处理,竹简、木简仍然难于保存,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古代简牍大多是战国之后的作品。而且,在非常干旱的地区如甘肃、青海,或者非常潮湿的地区如湖北湖南等地分布较广;半干半湿的汉文明相对集中的中原地区却很少有竹简出土的报道。 与竹简同时使用的书写材料还有丝织的帛,也是用墨书写,称为帛书。与简牍相比,帛书的造价更加昂贵,因此保存下来的为数更少。并且,由于年代久远,原本应该光洁滑润的丝帛在地下经过2000年的风雨变得黄褐、易碎;但是,脆弱的碎片上承载着的是那亘古流传的文化精魂。 图中的竹简1993年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该竹简写作的时间大约为距今2300年的战国中期,其主要内容是先秦原始儒家与道家典籍,包括迄今发现最早的《老子》版本、失传的老学著作《太一生水》和10多篇孔子及其弟子思想史料,很多为早已失传的古本。这是先秦古籍的重大发现之一。这批竹简对研究先秦思想史、文学史、哲学史提供了最宝贵的资料。 上图为汉代竹简,出土于甘肃居延地区。 上图为汉代木简,木简的颜色比竹简偏黄。 图为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简。它是历史上第一次发现的秦简,震惊了考古学界和书法界,为书法史研究提供了真正秦代隶书发展的资料。秦隶并不是成熟的隶书,但它在字体结构上有特殊的时代特征:它把篆书的圆转笔道变成为平直方正的形式——隶书的要素,又包含了篆书的特点;更像是快写的篆书。 图中为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帛书写作时代包括秦代末期以及西汉初期,内容包括秦代末期和西汉初期的墨书手迹。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包括《战国策纵横家书》、《老子》甲本和乙本等,它是研究西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 在中国文字演变史上,前人曾经争论的一个话题为:西汉时期到底有没有隶书?长沙马王堆帛书上面的字体独具特色,既不同于小篆,也非成熟的隶书,反映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使得所谓西汉无隶书的说法不攻自破。 马王堆帛书中所出土的《老子》古本。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有强烈的节奏感。

“韦编三绝”中韦是指?

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 ( wéi biān sān jué )

释 义 韦: 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出 处 《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示 例 元·耶律楚材《过天德和王辅之》:“~耽羲《易》,萧散风神真隐人。”

典 故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 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 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 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 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 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 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夹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 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

====

“韦编三绝”是孔子勤读《易》书的一则典故。《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传统说法,孔子晚年喜欢读《易》,并且撰写了《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合称十翼,又称《易大传》。韦,熟牛皮。古代用竹片写书,再用皮条编缀成册。三,指多次。绝,断。孔子勤读《易》书,致使编缀的皮条多次断开。他还说:如果多给我几年功夫,那么,我对于《易》的知识会更加丰富的。《论语·述而》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加与假意近。如果五十岁就开始学习《周易》,那么就可以不犯大错误了。

宋欧阳修作《易童子问》,提出许多疑问,认为十翼、皆非圣人之作,亦非一人之言。以后,对十《易经》和《易传》的写作年代和作者的问题,成为学术界持久华沦的问题。许多人否定孔子与《易传》的关系,进而否定孔子与《周易》的关系。

-般学者认为《易经》作于殷末周初,而《易传》则成于战国时代。《十翼》虽非孔子一人手笔,《易经》、《易传》与孔子的密切关系却难以否定。

《左传》、《国语》记载,春秋时期的人引《易》占卜论事,就有二十余条,通《易》学的人分布于周、鲁、卫、郑、晋、齐、秦各国,说明当时流行《易》学,学习者甚多,可能还是一种时髦。在这种社会氛围中,作为周游列国的大学者孔子怎么会不学《易》、不谈《易》呢? 《史记·儒林列传》还记载孔子的传《易》系统。孔子传《易》给鲁国商瞿,商瞿六世传到齐人田何。田何传东武人王子仲,王子仲传葘川人杨何,杨何又传给齐人即墨成、广川人孟但、鲁人周霸、莒人衡胡、临葘人主父偃。《汉书》把《史记》省略掉的中间四世补齐,他们分别是:东鲁桥庇子庸、江东{马干}臂子弓、燕周丑子家、东武孙虞子乘(又作淳于人光羽子乘)。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残卷附录《易传》六篇,分别是《二三子问》、《系辞》、《易之义》、《要》、《缪和》、《昭力》。据廖名春考证,这些应为战国中、后期的作品,不会晚于《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在《二三子问》中,记载孔子与子贡等学生讨论《周易》的对话。 从以上资料可见,孔子晚年确实喜读《周易》,而认真钻研《周易》,以致韦编三绝。还向学生传授过《周易》。传统说法,孔子作《十翼》,后人对《十翼》进行研究,发现与传统说法不一致之处,例如《十翼》中常有子曰,孔子自己著书,不可能写子曰。可以作这样的推测,开始,孔子口讲,经几代传授,到战国中期,传《易》者写于竹帛,才真正成书。传《易》者采纳了孔子以来历代传《易》者的说法,整理成系统的《易传》,称孔子所传,也是可以理解的。其中包含历代传《易》者的研究成果,也是很自然的。因为有的提法、思想不是孔子所写,就认为《易传》孔子无关,是不妥当的;相反,如果认为它是孔子所传,其中每一句话必定是孔子所写,也未必妥当。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