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一个“以身祭剑”的成语典故
残阳剑
一把古铜的短剑,剑长一尺七寸,骤看似乎没有什么光泽,但若多看两眼,便会觉得剑气森森,逼人眉睫,连眼 残阳剑睛都难睁开。“残阳”是一把上古神剑。据说自古以来,所有神兵利器在冶造时,都要以活人的血来祭剑之后,才能铸成,还有些人竟不惜以身殉剑,因此自干将莫邪始,每一柄宝剑的历史,必定有一段凄恻动人的故事。寻常的宝剑,只需一人鲜血祭之便可铸成,但这柄“碧血照丹青”,铸剑师的妻子儿女徒弟几个都相继以身殉剑,却都没用,铸剑师悲愤之下,自己也挺身跃入炉中,随后炉火竟立刻转青,又燃烧了两日后,一个过路的道人将剑铸成。先前那铸剑师在跃入炉中时,曾赌了个恶咒,说此剑若能出炉,以后见到此剑的人,必将死于此剑之下,果然,在“残阳剑”出炉的一刹间,天地俱为之变色,一声霹雳震倒,竟恰巧跌到这把剑上,于是就作了这柄剑出世后的第一个牺牲品
二、为什么把吃肉称为“打牙祭”?
过去人们逢年过节时总要想法子弄点好吃的。那时候所谓好吃的,最高的境界就是吃点肉。有肉要先献给祖先——祭祀。祭了祖先之后便将这肉“祭”自己的牙齿,于是便有了“打牙祭”之说。那时能吃上点儿肉的机会一年也就那么几回,所以凡有机会吃肉,统统被戏称为“打牙祭”。
《儒林外史》第十八回中关于“打牙祭”有这样一段描述:“伙计们平时每日就是小菜饭,初二、十六跟着店里吃牙祭肉。”看来,“打牙祭”就是吃牙祭肉。
“打牙祭”可以说是祭祀文化和社会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古人向来重视祭祀活动。逢年过节,人们都要祭拜已逝亲属或者在天神明。有好吃的自然也要先分给神仙祖宗吃,以求神明保佑。古代祭祀中,牛羊猪是常见的祭品,皇家祭祀全牛全羊,这样做普通人肯定承受不起。所以,百姓通常是在神龛或者祖先灵位前放上一块肉, 点上冥币、蜡烛,以示祭告。人们认为,祭祀的贡品是神祖的吃食,人吃了很吉利。所以,皇帝经常把祭肉分给王公大臣,分祭肉的故事也史不绝书。
此俗流入民间,家长们通常会把祭完神祖的贡品分给家人吃。过去,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而且肉价昂贵,平时吃肉都是奢求。只有逢年过节,人们才能借祭祀的光,吃上些“祭肉”。因而,这样难得的吃肉机会就被人们戏称为“祭牙”,也就是后来人们说的“打牙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能吃上肉已经不再是普通百姓人家的奢求了。这种“打牙祭”的说法也就渐渐地被人们淡化了。但是,在老一辈人心中,“打牙祭”却承载了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录了他们那个年代的生活。
三、“袛祭”什么意思?
你说的是“祗园祭 ”吧
祗园祭 号称日本第一大祭
祗园祭贯穿整个七月份,早期的祗园祭以6月7日的迎神与6月14日的送神为主,时至今日,祗园祭已成为连续进行一个月的盛大典礼。特别是在7月17日,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汇集京都,一睹祗园祭山鉾巡行的壮观景象。在这一天,事先抽好签的32辆山车打扮得流光异彩,集中在京都府中京区,随着长刀鉾的稚儿一刀挥下,声势浩大的山鉾巡行宣布开始。数十人在号子与曲乐的伴奏下,拉动着巨大的山车,绕着既定路线缓缓巡行。每一辆山车都象一座流动的世界文物博物馆,山车的屋顶、栏杆上雕刻着各地题材的故事;车身四周挂满金碧辉煌的织物,它们包括来自波斯的绒毯、从中国引进的刺绣、来自欧洲描写《圣经》和《荷马史诗》故事的壁挂等等。特别是每一辆山车顶部或鉾竿中部都装饰着一些木偶,它们都表达了一定的故事情节。每辆山车的名字就以这些木偶所表达的故事内容来命名。其题材除了描述日本历史文化人物神功皇后、应神天皇、圣德太子、役行者小角、平井保昌等的故事之外,更有来自中国的历史人物、传说故事。如“函谷鉾”讲述的是孟尝君学鸡叫深夜逃离秦国边境函谷关的故事;“鸡鉾”表现的是尧舜时期的太平景象;“菊水鉾”与道教长生精神有关,“螳螂山”、“伯牙山”讲述的“摔琴谢知音”的故事;“白乐天山”描述的是白居易向道林禅师询问佛法大意的场景,“鲤鱼山”表达“鲤鱼跳龙门”的吉祥寓意。尤其令人注目的是另外2辆山车 “孟宗山”与“郭巨山”,它们来源于曾经广泛流传于中国的“二十四孝”的故事。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