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黄帝的故事
关于黄帝的传说: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时蚩尤暴虐无道,兼并诸侯,当时的天下共主发明农耕和医药的炎帝已经衰落,酋长们互相攻击,战乱不已,生灵涂炭,炎帝无可奈何,求助于黄帝。黄帝毅然肩负起安定天下的责任,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双方的战士斗英勇无畏,战斗十分激烈。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之下,终擒蚩尤而诛之,诸侯尊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称为黄帝。 不久,天下又出现骚乱。黄帝知道蚩尤的声威还在,于是画了蚩尤的相到处悬挂。天下的人都以为蚩尤未死,只是被黄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来归附。后来,蚩尤被尊为战神。 炎帝虽然被蚩尤打败,实力尚存。他不满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企图夺回失去的地位,终于起兵反抗。炎、黄二帝发生火并,决战在阪泉之野进行。经过三场恶战,黄帝得胜。从此,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终确立,号令天下,凡是不顺从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份去加以讨伐。
二、黄帝的故事
宋太祖取得天下后,为了巩固帝位,请大臣吃饭,酒过三巡,对大臣们说,我不做皇帝,你们要我做皇帝。今日,我做了皇帝,有睡不好觉,你们不如交出兵权,回家养老,这就是名传千古的“杯酒失兵权”。
三、历史上真的有黄帝吗?
黄帝(公元前2697~~2599),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又因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始祖、人文之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1973年考古工作者发现湖南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黄帝内经》,据台湾著名史学家、台湾轩辕教会会长王寒生和大陆学者余明光先生研究,此书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168年作为随葬品埋入马王堆三号墓中。
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两位老先生对《黄帝内经》进行了注释和编译,并一致认为,《黄帝内经》不是伪书,而是一本实实在在,治国之本的书。由此而推断了,黄帝并不是传说中的人物,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 据传,黄帝的母亲是受了上天的爱抚而怀孕的,怀胎整整两年,才生下了他。当时人们认为帝是万物的主宰,金、木、水、火、土,是万物之本,称作,五德,五德当中,最崇尚土德,土为黄色,所以人们就给这个天神转世的孩子起名叫黄帝。
皇帝天生聪明,少年时代就能通百事,断是非,长大以后更是才智过人,又加敦厚朴实,所以很自然地便被人们推举为首领。又因他居住在轩辕这个地方,后世人也常称他作轩辕氏。关于黄帝的起源地,绝大多数古书文献记载黄帝部落起源于陕西渭水流域,据《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氐,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今陕西宝鸡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因此他们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中国历史最早记载黄帝、炎帝诞生的史料。
因此,他们是起源于陕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后来两个部落争夺领地,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和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所以,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文化、技术的始祖,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为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据古史传说,黄帝非常重视发展农业,掌握了平原农业的许多特点。(岁时熟而亡凶,天地休通,五行期化,故风雨时节,而日月精明,星晨不失其行)。
黄帝充分认识到,必须挖堀土地的潜能,广耕耘,勤播种,才能使人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黄帝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三皇之一。
皇帝时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强了人们摆脱自然以及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能力。增强了部落的整体实力,使整个部落越来越强盛,为后来统一中原各部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黄帝,被后世尊为承前启后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华夏始祖!
四、关于乾隆的小故事200字左右,大家帮帮忙+++分谢谢你们啊!
一、脚踢乾隆:
清朝乾隆年间,滕县地出了一名武状元,他的名字叫满德坤。
那时国家还怪太平,满德坤虽是武状元,有段时间,既没有挂帅领兵,也没有镇守一方。仅是把守宫门,也就是站岗值勤的低等差事。
常言道,狗仗人势。宫女、太监对满状元都看不起。每当皇帝、娘娘、妃子出入宫门时满德坤站立一边,常受到太监、宫女的喝斥。满德坤一身好武艺,又是堂堂武状元,实在不愿干这样的差使。可是又不能和谁说,更不敢向皇帝提出来,只得窝在心里。
一日,遇到连理大臣,又是老乡关系的刘镛,满德坤偷偷地把不愿把守宫门的事告诉了他。刘镛沉思好久,也想不出好办法。接着又扯起闲话来。当满德坤无意谈起乾隆时说:“当今万岁,夜间入宫,不从宫门出进。因他文武都通,常飞身偷越宫墙,我只能装没看见就算了。”按宫廷的规矩,皇帝每夜宿在哪宫,需告知太监,由太监去安排。可是乾隆既爱众妃子,更眷恋西宫。一夜宿两宫,虽是皇帝,事情传出去,总觉得不太好。为此,乾隆采取偷越宫墙的办法。
刘镛听了乾隆深夜越宫墙的事,对满状元说:“你不想把宫门的法子有了。”接着对满德坤这般如此地说了一遍,满德坤连连点头称是。
不几日,是满德坤深夜值勤,见乾隆轻车熟路又要越宫墙了,满德坤一个箭步赶上,飞起一脚,将他踢倒在地,左手按住他的双肩,轮起右手铁拳就要打。说时迟,那时快,乾隆急忙说:“不要打,是寡人。”满德坤立即双手搀起他,扑通跪在地上:“万岁!奴才该死!”这时乾隆不得不说:“你是好小子,不准声张,恕你无罪。”
满德坤飞脚踢乾隆,乾隆认为他做得对。可对他带来不便,终于一道圣旨,命满德坤镇守边关去了。
二、乾隆皇帝的两个小故事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文治武功创下伟业的一位皇帝,他风流倜傥,多才多艺,机智风趣,在民间留下了好多动人的传说。
一天夜里,乾隆一人在皇宫里独自散步,忽听后面有铃铃铛铛的盔甲相撞之声,他心中暗想,他没有令武士随身相伴啊,怎么身后会有如此明显的盔甲相撞之声呢?回头又没有看到有人相随,于是他开口问道:“后面何人?”只听身后不远处有一男子发出雄壮的声音回答说:“二弟云长。”熟读三国故事的乾隆皇帝一听,心中暗想,只有三国中的关羽与刘备之间才会有这样的对话啊!难道我是三国时的刘备托生转世的吗?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二弟关云长的随身保护啊!那么,既然如此,三弟张飞又在何处呢?于是随口又问:“三弟何在?”也就是在问关羽——既然你在这里,那么三弟张飞他在哪里啊?只听后面又有人回答:“镇守辽阳。”乾隆听了,心中有了底。于是,在第二天一大早上朝,他就令人去辽阳请州官进京,他想看看镇守辽阳的三弟张飞是个什么样子,或许要多说一回话叙叙旧呢。谁知辽阳的州官一接到皇帝令他进京的圣旨以为自己犯了什么大罪,吓得当天就自尽了,挺好的一件事就这么做罢了。
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也留下了好多的故事。其中最有趣的要属水族讨封这一段。有一次乾隆皇帝乘大船沿大运河下江南,在半途中大船突然间不再行动了。乾隆皇帝就问随身官员:“大船怎么不往南继续前进啊?”随身官员说:“河道被河水中很多的鱼虾蟹阻挡得无法通行。”乾隆问:“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鱼虾呢?”随行官员脑子很灵活,他说:“这是因为皇帝您的声威震四海,高德扬天下,也使水族受感动啊,他们是来向您讨封的,也想得到您的恩宠,求个一官半职。”乾隆一听,心想哪里会有这事。可是既然有人这样夸奖他,也就不好谦虚推辞,他就顺水推舟送个空头人情,对下属说:“传朕旨意:各位水族听了,等到灯头朝下的时候,你们都可以弄个一官半职,耐心地等待啊。”大家想一想,当时点灯,不论是百姓还是皇宫,最好的也就是点蜡烛啊,灯火总是向上的,如果向下,怎么点呢?乾隆皇帝的这一空头支票,还是真的起了作用,当随身大臣们代替水族向乾隆皇帝表示谢恩后,那些拥挤不堪的鱼虾还真就很快地退下去了。河道畅通了,大船也就畅行无阻了。随身大臣们都很佩服乾隆的聪明机智。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