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发展前景如何?
动漫是创意产业,有好的想法和灵动的思想才能长远发展。
中国动画在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还很辉煌,尤其是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代表,创造出一大批在国际上享有声誉的动画作品,包括《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还有一批在青少年中流传深远的《黑猫警长》《葫芦娃》等充满丰富想象力,影响了几代人的动画片。但是改革开放后,商业运行极大地压制了中国动画的发展,虽然
九十年代一直到现在,我国动画志士都在积极努力探索中国动画事业的发展之路。但是最近的调查显示,65.2%的人认为,制约国产动画片发展的瓶颈是创意缺失,“山寨”风行,一味模仿日、美等“洋动画”,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原创;53.4%的人认为问题在于人才匮乏,一流的动漫人才都忙着给“洋动画”打工;还有52.9%的人认为瓶颈是一直没能走出翻拍经典神话故事的老路,缺少时代感,难以引起今天的观众共鸣。
从《梁祝》到上海文广推出《喜洋洋和灰太郎》之后,《马兰花》的出炉也多少让我们看到些希望不过中国动画现在似乎陷入商业化的圈套,一味追求大片和文化效果,怕中国文化味儿不重,怕国际上不认同,其实动画是拍给孩子们看的,是一个幻想和自由的王国,宫崎俊的动画从来是讲很简单的道理,但是主打的是奇妙的幻想世界,就是大人也都惊叹。
“中国本土动画片发展的瓶颈,归根到底是文化缺失。”有业内人士指出,我国是世界上在学校学习动漫专业人数最多的国家,也是动画片年产量世界第一的国家。可如今,动画片的题材很多来自神话、民间故事、历史名著等,缺乏二次加工创作,吸引力大打折扣。而那些脱胎于各种当红漫画、电影等作品的动画片,也因为缺少足够的悬念容易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
没有故事性,没有想象力是中国动画的致命伤,但这一切源于资金匮乏。当年上美老一辈创作动画还是不讲报酬的时代,国家全力支持,大师们只管一心扑在动画上,当年为了一个泥塑的动画,老前辈不惜花上整月的时间塑造一个小人物。前辈们经常在一起热烈讨论剧情,和小朋友们接触讨论……总之那是个全情投入的时代,现在呢?没有经济利益,动画人都跑到日本为别人作简单的画工,收入却比国内的漫画创作师都高。
至于漫画,国家“5155”工程的推出,培养了一系列的本地创作漫画杂志,如:《少年漫画》、《卡通王》等等。它们的出现活跃了很多青少年的漫画创作欲望,从而又出现了一大批对漫画很有诚意的青少年作者。使国内漫画逐步走向正轨。不过,和软件市场一样,盗版始终无法杜绝,扫荡过后又沉滓再起。目前依然是日本盗版漫画占主导地位,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看国人原创漫画的漫画迷日见越来越多了。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那就是同人志的出现。关于漫画产业我不是很了解,但是和日本比起来,中国漫画产业也有模仿抄袭和商业化不成熟的表现,就拿国产《三国演义》来说,主创团队经历了很多周折之后才找到投资商,辛苦创作出来,却被指责有抄袭日本《三国志》的嫌疑。中国漫画业和动画业的弊病估计相同。
不过我们现在有一大批优秀的动漫创作人员,相信总会有人成功地将中国动漫发展成型的。
河南省旅游市场的现状
一、河南旅游业发展现状
1、河南旅游业整体状况。河南的文化旅游资源可概括为五大特色,即“古、河、根、拳、花”。河南是古文化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居全国前列,馆藏文物达130万件,占全国馆藏文物总量的八分之一。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河南省的旅游业取得很大的发展。全省各地通过多种渠道,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景区、景点有300余处。龙门石窟、白马寺、嵩山少林寺、龙亭、等一大批名胜古迹景点面貌焕然一新,一些新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休闲度假旅游景区景点相继建成并对外开放,云台山、白云山、龙峪湾、等景区景点逐步成为新的旅游热点。
目前,全省已经有郑州、洛阳、开封、濮阳、济源、登封等6个城市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行列;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嵩山少林寺、开封清明上河园、林州红旗渠、焦作云台山等15个景区景点,进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行列;龙门石窟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岳嵩山、焦作云台山和内乡的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分别被列入国家地质公园和联合国确定的世界生物保护圈。这些,都为河南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河南发展旅游业的交通优势。围绕旅游资源的开发,全省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新郑、洛阳、南阳三个机场开辟的国内航线通达全国各主要城市和港澳地区;以郑州为中心的高速公路网四通八达;横贯东西的陇海铁路与南北走向的京广铁路、焦柳铁路、京九铁路分别在郑州、洛阳、商丘交汇,使河南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郑州北站和全国最大的铁路货运站-郑州东站,在全国铁路运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河南省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偏东,承东启西、连南贯北,是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正在打造的中原城市群,核心层指郑汴一体化区域,包括郑州、开封两市区域;紧密层包括洛阳、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7个省辖市区域;辐射层包括安阳、鹤壁、濮阳、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9个省辖市市区。
河南省北临山西的太原,河北邯郸,人口稠密;东临山东、安徽,接近东部沿海城市,市场范围广阔;西有陕西的西安,正所谓“东都洛阳,西都长安”,有利于两省旅游资源的相互补充;南临江苏的徐州、湖北的武汉,南北景观差异性显著,对南方游客吸引力大;可以说河南这种区位优势是非常优越的。
4、河南旅行社发展现状。全省现有国际国内旅行社530多家(其中国际社32家),旅游涉外、星级饭店300多家,旅游车船公司55家,旅游涉外定点单位150多个,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初步形成了有一定档次和规模,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特别是通过近年来开展的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和旅游景区等级质量评定工作,使河南的旅游环境和旅游管理水平、接待服务质量有了很大地改善。
2010年河南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58亿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000亿元,达2294亿元,其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分别排在全国第6位和第8位,位居中部地区首位。
2012年河南省旅游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贯彻落实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及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1年全省旅游业发展情况,分析当前河南省旅游业发展形势,部署2012年全省旅游业的重点工作。2012年工作预期目标是:接待海内外游客3.48亿人次,同比增长13%,旅游业总收入3222亿元,同比增长15%。
二、河南省旅游业面临的问题
近几年来,河南省国内旅游市场发展势头迅猛,呈现出持续、全面、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但与先进省份的差距在逐渐拉大。2002年,我省入境接待旅游人数排在全国仅为第20位,旅游创汇排在全国第21位。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问题主要由以下几点:
1、旅游知名品牌缺乏。虽然河南历史悠久,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旅游资源也多姿多彩,旅游景点、景区数量众多,但是缺乏世界级和国家级的旅游精品线路。但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表现手法大同小异;在全国叫得响的精品景点和旅游热线极少,知名景区、景点比例小。“清明上河图”、“木兰诗篇”、“河洛风”等旅游精品工程推出后,虽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但还没有唱响全国舞台。尽管河南省旅游商品品种较多,但缺少向外宣传促销的拳头产品,除了少林寺外,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景点几乎没有。
2、市场宣传力度不够。与其他省份相比,我省对旅游宣传促销的投入偏少,在重点市场只能做蜻蜒点水式的宣传促销,有许多城市甚至没有专项促销经费的预算。各级旅游部门在搞产品开发的同时,忽略了市场开发。其次,各级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尚未形成合力,难以产生轰动的宣传促销效果。
3、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尽管近年河南省交通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集中表现就是旅游交通运力不足,主要表现在航线少、航班少,火车客运超负荷运行,旅游集散城市火车起点车次不足;通往旅游区的公路等级低、路况差、不安全因素多;这种交通状况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特别在旅游旺季,旅游热线和旅游景区的交通不便问题尤为突出,直接影响了旅游服务质量、综合接待能力、安保障能力和整体效益的提高。
三、针对河南省发展旅游业的一些建议
1、加大旅游资源的整合及品牌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有潜力的旅游资源,加强旅游资源的空间联系,避免景点过于单调;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结合。我省戏剧、曲艺、杂技等艺术品种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要把这些资源,通过与旅游的结合,把河南省文化旅游的特色和优势展现出来,提高旅游项目的文化附加值。加大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嵩山少林寺、开封清明上河园、林州红旗渠、焦作云台山等国家4A级知名旅游景区的品牌建设。
2、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河南省旅游业基础设施不足的情况,应重点加强旅游道路、景点停车场、旅游服务中心、旅游安全等方面的建设。道路交通方面,加大主要景区和交通干线之间的旅游公路建设;加快郑州航空枢纽和支线机场建设,完善旅游航线网,增加旅游目的地和主要客源地间车次安排;通过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把临近的景区联系起来,形成旅游资源的组团式发展。鼓励和景区配套的酒店旅馆的发展。
3、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文化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和旅游服务水平。要在产品上显示旅游地的特色,以旅游地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为题材设计产品图案,尽量用当地的特产材料作原料进行生产。对一些精湛的民间工艺制作,开放工艺流程、制作现场,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吸引力,增加游客的滞留时间。
河南文化与旅游的依存度很高,关联性很强,文化对旅游带动力也很大,在加快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深度挖掘我省的文化旅游资源内涵,充分发挥文化效力,这样,有利于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展示及利用;有利于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其文化品位,提高旅游业的品质;有利于河南丰富的地域人文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把河南的特色文化旅游推向国内国际市场,拉动经济增长,进而实现河南由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向文化旅游经济大省的跨越。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