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澳岛有什么好玩的
南澳岛约100平方公里,环岛公路长约70公里,沿途皆海景!
1、青澳湾是南澳岛的精华所在,水清沙幼,作为海滨浴场在广东省内数一数二的,周边还有北回归线标志塔广场、陆秀夫墓等景点。
2、总兵府可看海岛明清海防建设及历史;
3、宋井可看当时南宋末代皇帝逃难于此的历史故事;
4、金银岛是明朝大海盗与戚继光俞大酋的角逐历史遗迹,但个人更觉得金银岛前面那片养殖场更漂亮;
5、风电场,看成片大风车迎风旋转;
6、屏山岩寺,虽然比较偏僻,但是上去俯瞰整个深澳镇及北面养殖海域,瞬间就超脱尘世了
总之,南澳岛有自然海景,也有历史故事,是个有底蕴的海岛
二、一岁半的小男孩带什么饰品
玉器,银饰品对人有好处,不过最好别给小孩戴,孩子太小很容易出事。
三、形容文明成语有哪些
彬彬有礼
谦虚谨慎
谦恭下士
敬贤礼士
不矜不伐
竭诚相待
敬贤礼士
克恭克顺
门不停宾
情礼兼到
屈高就下
屈己待人
屈尊敬贤
扫径以待
扫榻以迎
泰而不骄 婉婉有仪 温恭直谅
温恭自虚 温柔敦厚 温文尔雅 文质彬彬 洗耳恭听
相敬如宾 以礼相待 虚怀若谷 虚己以听 虚左以待
执经叩问 忠信乐易 戒骄戒躁 自知之明 不骄不躁
礼贤下士 平易近人 温文尔雅 文质彬彬 洗耳恭听 相敬如宾 以礼相待 虚怀若谷 虚己以听 虚左以待 执经叩问 忠信乐易 戒骄戒躁 自知之明 不骄不躁 礼贤下士 平易近人 彬彬有礼 谦谦君子 谦虚谨慎 谦恭下士 敬贤礼士 不矜不伐 竭诚相待 敬贤礼士 克恭克顺 门不停宾 情礼兼到 屈高就下 屈己待人 屈尊敬贤 扫径以待 扫榻以迎 善气迎人 泰而不骄 婉婉有仪 温恭直谅 温恭自虚 温柔敦厚 礼让三先 仁者爱人 父慈子孝;谦和好礼;推心置腹;与人为善;虚席以待 礼尚往来 温文尔雅 文质彬彬 洗耳恭听 相敬如宾
以礼相待 虚怀若谷 虚己以听 虚左以待
执经叩问 忠信乐易 自知之明 不骄不躁
礼贤下士 平易近人 虚左以待 执经叩问
忠信乐易 戒骄戒躁 礼贤下士 平易近人
彬彬有礼 谦谦君子 谦虚谨慎 谦恭下士
敬贤礼士 不矜不伐 竭诚相待 敬贤礼士
克恭克顺 门不停宾 情礼兼到 屈高就下
屈己待人 屈尊敬贤 扫径以待 扫榻以迎
善气迎人 泰而不骄 婉婉有仪 温恭直谅
温恭自虚 温柔敦厚 礼让三先 仁者爱人
四、两山排闼送青来
书湖阴先生①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②送青来。
注释
注释
Title 注释
【注释】
①:湖阴先生:名杨德逢,为王安石寓金陵紫金山下时的邻居。
②:排闼:推开门。
赏析
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宁,心绪趋于平静,吟诗学佛,创作了许多写景抒情的绝句,为人称誉。黄庭坚评曰:“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五)。曾季狸《艇斋诗话》亦云:“荆公绝句妙天下”,“绝句之妙,唐则杜牧之,本朝则荆公,此二人而已”。《书湖阴先生壁》共二首,这首非常有特色,大多数文学史都提到它。 湖阴先生是杨德逢的别号,王安石的邻居。这首小诗写出湖阴先生住处的特点,写出一个清幽雅洁的意境,用笔精妙。茅草房檐下,因为主人经常清扫而没有苔藓,显得干净,整个小院则很宁静。请留意,诗人说的是“静无苔”,而不是“净无苔”,这里,“静”与“净”侧重修饰的对象不同,前者一比后者包含的意思更加丰富。因为“净”是修饰茅檐下的石头的,只表明一层干净清洁的意思,而“静”则是修饰了整个环境,写出一种气氛。况且,既说了“长扫”,有补言“无苔”,洁净这个意思已经表达清楚,再加一“净”字就没有必要了。第二句写花木长得很好,整治成畦,全是主任自己亲手栽种的。这两句从小处落笔,写湖阴先生的住处景物,在描写茅檐无苔,花木成畦这些外在景物的同时,也摹写出主人的内在性情。这是一位心境安闲、雅好整洁的人物。 后面两句从大处落笔,写湖阴先生的居处环境:“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带流水护卫着田地,环 绕着绿色的农作物;两座山峰面对着房屋,仿佛要推开门,给主人送上满山的青翠。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 辞手法,把山水描写得有情且有趣。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本来水是环绕着绿色的农作物,但诗人没说具体的植物,而是用植物的色彩来代替,说“将绿绕”,环绕着绿意;青色,也是虚的,是没法送的,诗人却说山要“送青来”,这就化实为虚,诗意盎然。事实是湖阴先生的房屋与山距离很近,主人开了门,就会看见青苍的山峰。可如果写成开门见青山,那就全无诗味了,诗人换了个说法,从对面落笔,让山做了主语,化静为动,顿成佳句,这真是巧思妙想,令人拍案叫绝。后两句写得这么好,并非完全出自诗人的独创,而是有所借鉴。据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载,五代沈彬有诗句云:“地隈一水巡城转,天约群山附郭来”,王安石的诗句是摹仿沈诗而成。两相比较,沈诗大为逊色,干枯乏味,与王句根本不可同日而语。王安石巧于点化,出于蓝而远胜于蓝,因而对他的这两句诗,人们非常熟悉,津津乐道,至于沈诗则鲜有人知。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