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木取信的故事在当时与今天有什么意义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终于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
分析:“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的,言而无信则自取灭亡。
“商鞅立木,取信于民”体现了商鞅诚信的品质,给我们的启示是:诚信是宝。 诚信的作用: 从哲学的意义上说,“诚信”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无论对于社会抑或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情绪不稳定怎么办
做自己喜欢的事当我们情绪不好时,我们可以试着用以下三种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方法一;当情绪不好时,用意识地转移话题,或者做点别的事情,如听音乐.看电视.打球.下棋散步等,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这样可以使情绪得到缓解.方法二;把自己心中的烦恼向亲人或知心的朋友诉说甚至大哭一场,或者是用摔枕头,大沙袋等方式.把积压在内心的烦恼宣泄出来,这样也会有利于身心健康.但是要注意宣泄的对象,地点和场合方法也要适当,避免伤害别人.方法三;当你想得到一件东西,或者是想做某件事而未能成功时,为了减少内心的失望,可以找一个适当的理由安慰自己,这样可以帮助你在挫折面前接受现实,保持较为乐观的态度.试一试这些方法,祝你天天拥有好心情
三、温婉许静婉黑历史真实年龄 温婉为什么刚爆红就被
温婉被封杀的原因就是违背了核心价值观,拍摄的视频给青少年人灌输一种错误的概念,引导青少年往不健康的道路上成长。最后网友对温婉这位小姐的评价就是一句说:17岁的年纪,27岁颜值,47的财富。
四、什麽是沒有故事
故事是人类对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它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忆和讲述,构建着一定社会的文化形态 。也有说法认为,故事并不是一种文体,它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他对于研究历史上文化的传播与分布具有很大作用。用一句话概括来讲,故事,就是以前的事,这个事可能是真实的事,也可能是虚构的事。故事,即是已故的事;故事亦可理解为:不为人知的秘密。当人们把这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揭破之后,就变成了故事;故事就是大家广为流传的事情。
五、浮士德中的女性悲剧
Spies的浮士德传奇差一点就要寿终正寝,死在那一大堆其实一点都不高明的改编里面。幸亏,这个传奇人物够具吸引力,终於赢得了文学大家的注目,为这个传奇人物立下其他不一样的文本。
一定要记得一件事: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乃至后来的启蒙时期,这一段文化史的激烈变动,人的心理与精神的需求已经不能再以纯宗教的方式去解析,而理性主义的分析其实也力有未逮(只是当时的学者们大多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浮士德传奇这样的神话,威力强大的地方就在此:它在某一种层面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与精神的需求。原因很简单:当人们知道这个宇宙的真理越多,对於更多的未知自有其好奇与恐惧。到底无穷无尽的追寻真理,能不能让他们看见上帝,看见一个真正美好的未来?或者是,带来一个相反的结局?
严格说来,这个神话不论演变到什麼地步,即便是到二十世纪的史宾格勒写『西方的没落』,其实也并没有给读者真确的答案。这就是文学诠释的妙处:如果作家把答案给了读者,他不如去当个二流的哲学家。更何况,我怀疑作家们其实对於自己所找到的可能答案,都有些许的怀疑。
狂妄的极致:马娄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所有读英国文学史的人,在莎士比亚出现以前,第一个会碰到的真正的剧场作家,就是马娄(Christopher Marlowe)。他是「前莎士比亚时代」中一位真正的天才,但是他性格本身也就带有著许多「天才」必有的狂妄因子。他激烈的反对宗教,是世俗教义的叛徒,真正的无神论者。
这种人写浮士德,你大概可以想像会出现什麼样的诠释。马娄的取材正是Spies以降,存在德国的浮士德传奇。这本剧本,或可算是Spies的另一种改编本,它之所以能够成为英国伊莉莎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剧本,在於马娄在剧中所刻画的浮士德形象,已经不只是一个投机事业者了。这里的浮士德,全然为著自己的意志力所推动,飘荡在狂妄的反基督虚无主义与放任悲观主义中。与魔鬼订约后的他,倾其所能的享乐,与海伦发生关系、戏弄主教、辱骂上帝,对一切的神学嗤之以鼻。在这里,浮士德的偏执到了一种丧心病狂的地步,因为他真的一脚踢开所有的神学,与之划清界限之余,拚命的投靠魔鬼的阵营。
马娄的剧本中有一个关键性的描写:在浮士德与魔鬼订约时,必须以血书之,但是浮士德的血竟然凝结—身体自主的反抗意志所意欲的行为。这个意象也同时出现在歌德的浮士德里。这个场景带出了浮士德这个主题本身一开始就隐藏的矛盾性,同时也深化了浮士德这个人物的性格,抛开了单纯的投机享乐者,注入更复杂的因子。
马娄笔下的魔鬼也颇值得一提。这位魔鬼一开始竟然是苦劝浮士德「不要加入Lucifer(路西弗,即撒旦)的阵营」,因为「你想想,我都已经看过天堂之乐与地狱之苦了」。另一个出色的地方在浮士德问魔鬼「地狱在哪里?」时,魔鬼那令人深思的回答:「地狱没有局限。因为我们所在处就是地狱,地狱在哪里,我们便在哪里。」
要记得这是一部悲剧,因此,剧中数次浮士德都有悔改的机会,但他都一一放掉了,主要是因为「我要忠於Lucifer,他是伟大的,我也要同他那样。我要享尽这世间一切逸乐,得闻世上所有知识,并且与最美丽的女子做爱」。当我们一次一次看到浮士德放过这些机会,叹息之余,很难不发现某些这个浮士德的特质在我们身上的投射。
24年的盟约到期,浮士德知道自己来日无多,却已经后悔无望,没有退路了。他又想起天堂至福,对Lucifer咬牙切齿,但这最后几分钟的忏悔已经没有任何用处。地狱门口大开,浮士德博士被地狱恶魔带走,成约,人毁。
这个版本里的浮士德,所显示的恶,在於「人想成为神,僭越神的地位」。这与浮士德传说最早的版本真有几分若合符节。事实上,这种不体面的骄傲与傲慢,正是当世人的写照。马娄的时代属文艺复兴,这时代的人尝尽了知识的快乐,却还不知道人的局限性。他们大概漏看了古代希腊罗马哲学中一再强调的「骄傲这种原罪为一切恶之极」,也因此才有浮士德的「不甘为凡人」。
理智与信仰的融合:莱辛的『浮士德』
这位莱辛并不是英国浪漫时代的那位诗人莱辛。德国的莱辛所身处的时代比歌德早,他笔下的浮士德是文学史上一个很重要的转捩点:他决定了浮士德传说的最后意识。在这个版本里的浮士德,不再只是单纯的被批判了。对莱辛而言,浮士德堕入地狱,只能算是十六世纪的一种迷信,他说什麼也要向这种「邪说」奋战到底。因此,你大概也猜得到,既然浮士德堕入地狱在莱辛眼中是个「可怕的迷信」,在他这部未完成的剧作中,浮士德第一次得到了救赎。
莱辛这麼认为:理智是人类的本质,哲学是上帝所宠爱的,自由的讨论能够带我们走到良善之地。当然,莱辛这样的观念又未免过於乐观,他大概是孔子的知音,因为他觉得只有魔鬼才会觉得人类的理性是堕落的泉源。换言之,终幕浮士德所获得的救赎,是魔鬼的失算与误判情势,才会错误引诱一个理性主义者。
莱辛的分法太过简约,这是这部「浮士德」很难再度出现在我们眼前的重要原因。但是,设若没有莱辛这样设定浮士德「救赎」的结局,或许就不会有后面歌德伟大的『浮士德』出现。
「浮士德传说」的扛顶颠峰:歌德的『浮士德』
真正让浮士德扬名於文学史的第一功臣,是德国的歌德(J. W. von Goethe)。
应该这麼说:提起「浮士德」大家第一个想起的,都是歌德这部不朽的作品。别的不谈,歌德这部作品最伟大的地方在於,他成功的塑造浮士德一个「颠蹼不破,与时俱在」的典型,同时在诗作中加以大量的哲学思想,使得原来的一部「聊斋志异」摇身一变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更重要的是,他让浮士德成为一个「超越」的典范,不但在故事情节上脱离了「只有爱情悲剧」的单调命题,更使得这个故事成为一个真正「探索生命未知意义」的过程。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不再只是一个粗俗的魔术师了。他是一位博学多闻的饱学之士,对於当前知识的感觉差透了:在他眼中,此时的科学既乾枯又满了死亡气息,当代智慧在他眼中肤浅至极。他与魔鬼订约的原因,不在於他只想要单纯的享乐,更重要的是,他不但要尝试逃脱一切粗俗与麻木的生存,还要使用他所有的力量同时在科学与生活中活动,在自然的引意知识中找出生命的意义。
歌德在这里,进一步尝试让宗教意念与理性主义有更完美的融合。天堂序幕上帝与魔鬼的对话,虽然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旧约约伯记第一章的天庭会议,但旧约的主题是「人不论经过什麼样的苦难,都不会背叛上帝」,因此耶和华让魔鬼前去击打约伯。歌德手里的天国会议,透露的讯息却是「人在努力的时候,总不免迷路,但是善人即使被黑暗的冲动所驱使,也不会将正路忘记」,於是上帝同意魔鬼去引诱浮士德。於是,浮士德成了「人类站在『人生』的考验前面」的代表。
前面几个版本的浮士德与魔鬼都是「心甘情愿的订约」,时间一到,就是魔鬼的胜利到来,但是在歌德这里,浮士德与魔鬼的盟约,根本是一种打赌,打赌的获胜条件是「浮士德对人生某一瞬间说出『请你停留,你真美好』」,魔鬼就赢了。
为什麼是这个条件?原因很简单:浮士德本来就不相信可从此世生活中获得憧憬与愿望的满足,进而不只诅咒「最崇高的爱、信仰与生活」,更诅咒「依恃无意义之生活的『忍耐』」,也就是说,他的诅咒已经破坏了人生所有的价值。这个打赌的另一层意义是,浮士德不能为此世之乐所拘而停滞。
光看这个赌,就知道浮士德赢面很小。魔鬼果然带他前往人世,甚至帮他返老还童,要让他满足一切人生欲望,让他失去向上的意志。世俗之爱、大世界、超越人世的过去的理念世界、事业的发展,浮士德终於在事业鼎盛之时,说出「请你停留,你真美好」这句不能出口的话。
那麼,是否这就表示,人类生活的最高意义,就在於事业的发展呢?
歌德不是这个意思。他想得更深。这一切我们先用几个字来总结:「人类的界限」。
总之,歌德这部作品,描写的是人生全相,一个真正的「人」。马娄的浮士德,是一个「巨人主义」的产物,狂妄得无以复加,纵有思及悔过之时,也一下子为其疯狂的意志所蒙蔽。歌德的浮士德,是理性主义的产物,代替所有世人尝试探索人类生存意义的先驱。
所有浮士德的原型,到了歌德,完全定型。
浮士德原型的悲剧化与内化:汤玛斯.曼的『浮士德博士』
「故事结束了,一个老人弯著腰,几乎为他写作时代的残酷恐怖击垮,这些恐怖也是他写作的负担。」--“Doktor Faustus” by Thomas Mann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浮士德。
这句话不是我危言耸听。想想,我们身处的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每一个人主动或被动的对知识进行无穷的追寻,但只有少数的人愿意停下来反思一昧追求知识所可能带来的苦果。对进步之神的热烈信仰,恰巧成为现代人真正的两难。
德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汤玛斯.曼(Thomas Mann)也写了一部「浮士德博士」,但那是以浮士德为原型,另外发展一个新的故事,一部非常难懂的小说。这里,Mann所关注的,是一个连马娄与歌德都没有看到的部分:西方文化的没落。严格说,尼采是第一个看到这个危机的哲人,但真正愿意对这个见解做出进一步解释的人,Mann 是第一位。
这位「浮士德」名叫利维康,是无调音乐的发明者,他与魔鬼的对话,全部都是一种下意识与我们的对话,非常「形而上」,换言之,利维康的堕落,该是他本人前意识与下意识念头的崩溃。他的追寻起源於对文化艺术的反动,一种亲自剥解古代文明秩序的意念在操纵著他。
问题在於:发明无调音乐不是一种罪,偏偏马娄的浮士德想篡神位,歌德的浮士德想将权力与感官占为己有。Mann的关照点到底在哪里呢?
用最简单的话讲,『浮士德博士』让我们看清楚替代性邪恶与净化救赎的意义。重点不是在个人犯罪与否,乃在於每个人所背负的「所属团体之罪」。所有的救赎都来自超越自身的美德。个人主义是恶的一部份,无辜者与罪人都是邪恶与救赎的重要部分。Mann的意图是,藉由「无调音乐」的发展对音乐的关系,带出前述的观念,一种类似类比的手段。西方文明的堕落根本不限於音乐的范畴。所有古代美好的秩序理想、人文主义,一个个崩解,带进人类疯狂因子的饱和发展,接著就是人类与这个世界最大的毁灭危机。只是,这时候,还会有上帝拉我们一把?像歌德「浮士德」那个著名的幽谷场景那样?
他要我们都反思:在一个充斥著浮士德原型的文明社会,在一个拚命追求的日子里,我们是否都拒绝停下脚步,拒绝思考这些疯狂竞赛的意义在哪里?或者我们带来的只是程度不一的毁灭呢?
真是无独有偶,在这之前,史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一如呼应Thomas Mann的忧虑一般,出现在书架上。不管当时的人多认为史宾格勒危言耸听,如果史宾格勒再活久一点,看到二次世界大战到底是怎麼结束、看到核能的恐怖用途,他会更确定他的观点绝对正确无误:我们热中竞争,且过度物质化。
於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古的浮士德是历史人物,文学中的浮士德是对当时文化的一种补偿性角色,但是到了当代,浮士德竟成了你我灵魂的一部份。
也可以参考:
?si=3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