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登楼赋 中作者以?和?三个典故传达区国思想的愁情。以?和?表现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愤
1.三个典故:一、孔子在陈遭受厄运
二、钟仪被囚弹出楚曲
三、庄骂显贵露出乡音
2.以“井淘干净了,却无人来取食”和“远行的人匆匆赶路来停息。内心凄凉悲怆啊,哀痛伤感而凄恻”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愤。
二、跪求:王粲的《登楼赋》多处运用典故,请分别说出这些典故在文中的含义???
1)“北弥陶牧,2)西接昭丘,”这两个典故暗示作者未遇明君的困难处境。3)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4)钟仪幽而楚秦兮5)庄舄显而越吟,这三个典故证明人们的思乡之情。不因穷困或者显达而改善,说明作者有强烈的思乡心情。6)俟河清其未极7)惧匏瓜之徒悬兮,8)畏井渫之莫食,这三个典故说明作者盼望国家统一,准备报效国家,又担心自己虽然品德高洁,却不被重用。
全文多处用典,其中第二段以孔子在陈、钟仪楚秦、庄舄越吟等典故,说明不论是圣人还是普遍人,不论是身在富贵还是处于困境,怀乡恋土是人的共性,很贴切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第三段“瓠瓜徒悬”语出《论语》,“井渫不食”语出《周易》,王粲利用这些当时人所熟知的语典,也就为自己的忧虑寻找到往古的回响,所以更显得忧愤深广。这些典故的成功运用,啬了文章表达感情的深度和广度。
:《登楼赋》中所用典故很多.如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呤的意思是:从前孔子在陈国断粮,发出了归去吧,归去吧的叹息.钟仪遭到囚禁还弹奏楚国乐调,越人庄舄在楚国任执圭之官,不久生病,楚王派人云察看,庄舄病中的呻吟,还是越国的方言.赋中此处典故,以孔子,钟仪,庄舄说明不论是圣人还是普通人,也不论遭遇的穷达,怀乡之情是人们所共有的.文中其他用典还有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这两句的含义是:最怕像匏瓜那样高悬而不被人食用,意为徒有才能而不能被任用;就怕淘干净的井水无人饮用,意指修身洁行,怀才立德仍不被任用.这两处用典以匏瓜,井渫表示蹉跎一生,不得用世的担忧,委婉动人.
三、什么意像不仅抒写失意怀乡的情怀,也开了登楼的先河?
王粲登楼
《登楼赋》是文学史上传诵已久的名篇。王粲登楼成为一个文学意象反复地出现。如自守陈蕃榻,尝登王粲楼。登楼王粲望,落帽孟嘉情。一句黄河千载事,麦城王粲谩登楼。长安道,且身如王粲,明复登楼。等等,都是用王粲登楼的意象,来抒写失意他乡的情怀。这表明,王粲登楼已成为一个蕴蓄着特定的情感意绪的象征符号,积淀在中国诗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之中。
四、的赏析有哪些?
登楼赋 赏析
登楼赋 王粲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邱。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背景简介
王粲才能卓绝,但生逢乱世。十四岁时,军阀董卓劫持汉献帝和文武百官从洛阳西迁长安,王粲和父亲随行。汉献帝初平三年(192),王粲十六岁时,为躲避长安的董卓之乱,南下荆州。史称荆州牧刘表“爱民养士,从容自保,关西、兖、豫学士归之者以千数”(《资治通鉴》卷六十二),王粲与刘表又是同乡,所以投奔刘表。刘表原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王粲,因王粲“形陋”,改变了主意。王粲没有受到刘表的重用,怀抱利器,竟久淹客地。在他避难荆州第十三年(建安十年)的某个秋日,登上当阳县东南的麦城城楼,骋目四望,自然万感横集,愁思泉涌,于是写下了这篇传送不衰的名赋。
内容述评
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人们开始对自己的生命和命运重新发现、思索和追求,这就是一般所说的“人的觉醒”。作家关注自己的生存处境,于是发出了“怀才不遇”这样一种时代的典型音调。作为文中的首唱,大概要算王粲的《登楼赋》了。
王粲在赋中抒发的苦闷和怨愤,表达出了封建社会中身处困境但心志甚高的文人的共同感受,故颇能激起历代有志者的强烈共鸣。“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李商隐《安定城楼》)王粲登楼,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典故。
这是一篇抒情小赋,他以作者个人的情绪感受作为表现的主体。此赋的成功,首先就在于其真切动人的直接抒情性。
赋的起首写道:“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一个“忧”字,奠定抒情基调,并通贯全篇,一笔到底,始终不懈。下面全文可分成三段。第一段写登临所见,与写景之中透露了些许“忧思”的信息;第二段,开头四句集中写作者胸中“忧思”既深且广:遭逢乱世堪忧,羁于客地堪忧,飘零日久堪忧……而这种由社会动乱和自身遭遇相互纠结盘郁而成的“忧思”,已到了令人难以承受(“孰忧思之可任”)的程度。于是乡国之思自然涌出,襟怀大开,忧思之情倾心尽吐。下面笔势顺转,以折进之法,写山高水长之远景,藉古人古事,书穷达不变之乡情。而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切。
第三段,对思乡之情作深一步的开掘,揭示了“忧思”的深层政治内涵。作者盼望黄河水清,王道一平,可以驰骋才力,实现抱负;原来他的“忧思”绝非关乎一己的乡土私情,而是一种无法实现经邦治国理想的苦闷和怨愤。“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文心雕龙?明诗》),建安文学的内在力量就在这里。王粲蛰居荆州一隅,因所托非人而宏图难展,不免感慨丛生,愁肠百结。“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恻”,便是愤懑郁积的内心情怀的直接表露。在赋的结尾部分,作者遥顾开头,以“循阶除而下降兮”,呼应“登兹楼以四望兮”,以“气交愤于胸臆”,呼应“聊暇日以销忧”。作者本为销忧而登楼,谁知登楼销愁愁更愁!终篇之际,作者在浓重的使人压抑的悲愁气氛中,将一个夜半不寐、辗转反侧的自我抒情形象突现在读者面前,就像一幅占满整个画面的大特写,文章至此戛然而止,余味无穷,让我们至今掩卷而思,尚能强烈感受到作者内心起伏震荡的感情波澜。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