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北方有佳人的典故出处来源,oo想知道

99作文网 2025-05-06 08:36 编辑:admin 286阅读

一、历史北方有佳人的典故出处来源,oo想知道

西汉李延年——《北方有佳人》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李延年——《北方有佳人》典故

在汉武帝宠爱的众多后妃中,最生死难忘的,要数妙丽善舞的李夫人;而李夫人的得幸,则是靠了她哥哥李延年这首名动京师的佳人歌:初,(李)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爱之。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上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平阳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由是得幸。(《汉书·外戚传》) 一阕短短的歌,居然能使雄才大略的武帝闻之而动心,立时生出一见伊人的向往之情。这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之例。它何心具有如此动人的魅力呢? 初看起来,这首歌的起句平平,对“佳人”的夸赞开门见山,一无渲染铺垫。但其意蕴,却非同凡俗。地国秀丽,其佳人多杏目柳腰、清艳妩媚;北国苍莽,其仕女多雪肤冰姿、妆淡情深。此歌以“北方”二字领起,开笔就给所歌佳人,带来了一种与南方异的晶莹素洁的风神。北方的佳人何止千万,而此歌所瞩意的,则是万千佳人中“绝世独立”的一人而已,“绝世”夸其姿容出落之美,简直是并世无双;“独立”状其幽处娴雅之性,更见得超俗而出众。不仅如此,“绝世而独立”还隐隐透露出,这位佳人不屑与众女灵伍,无人知已而独立栏杆的的淡淡哀愁-那就不仅是超世脱俗,而且更楚楚可怜了。这就是平中孕奇,只开篇两句,恐怕就令武帝企足引领,生出对佳人的心向神往之情了。

北方佳人既如此脱俗可爱,当其顾盼之间,又该有怎样美好的风姿呢?要表现这一点,就不太容易了。何况在李延年之前,许多诗、赋中就已有过精妙的描摹。《卫凤·硕人》表现后宫丽人,有“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句,曾被清人姚际恒叹为“千古颂美人者无了其右,是为绝唱”(《诗经通论》)。风流儒雅的宋玉吟咏东邻女子,亦有“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之赋,更见其绰约之姿、流盼之美(《登徒子好色赋》)。在这种情况下,李延年欲赞北方佳人,倘若没有非常之辞,恐怕就只能罢舞辍歌了。然而,这位富于才情的音乐家,却出人意外地唱出了“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奇句-她只要对守卫城垣的士卒瞧上一眼,便可令士卒弃械、墙垣失守;倘若再对驾临天下的人君“秋波那么一转”,亡国灭宗的灾祸,可就要降临其身了!表现佳人的顾盼之美,竟然发为令人生畏的“倾城”、“倾国”之语,真是匪夷所思!但如果不是这样夸张,又何以显出这位佳人惊世骇俗的美好风姿?而正因为这风姿美得令人生畏,才更让人心驰神往、倍加牵怀。如果美好的事物都那么可近而易得,恐怕就没有这样摄人心魄的吸引力了。这就是“不可畏也?伊可怀也”(《豳风·东山》)的人生哲理。

此歌的结尾也耐人咀嚼。上文对佳人的美好作了极度的夸张,结尾则突然一转,化为深切的惋惜之语:“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美好的佳人,常常给人君带来“倾城”“倾国”的灾难。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见得还少吗?这似乎是要告诫人君,记取倾城、倾国的古鉴,不可为“佳人”所误。但接着一句则又紧摄一层?纵然是倾城、倾国,也别失去获得佳人的良机-美好的佳人,毕竟是世所难逢、不可再得的呵!这二句故作取舍两难之语,实有“欲擒故纵”之妙:愈是强调佳人之不可近,便愈见其美;而愈是惋惜佳人之难得,就愈能促人赶快去获取。作者的用意,正是要以深切的惋惜之辞,牵动武帝那难获绝世佳人的失落之感,从而迅速作出抉择。这样收束,可谓一唱三叹、余音袅袅,令人闻之而怅然不已。难怪琥帝听完此歌,不禁发出“世岂有此人乎”的喟然叹息了-李夫人在这样的时刻被荐举、召见,正适合于李延年这首非同凡响之歌所造成的情感氛围。

二、中国古典美女的标准是什么?

《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双手白嫩如春荑,肤如凝脂细又腻;脖颈粉白如蝤蛴,齿如瓜子白又齐; 额头方正蛾眉细,笑靥醉人真美丽,秋波流动蕴情意。

三、古人如何化妆?

举个春秋时候的例子

1.画眉

画眉是我国古代女性传统的化妆术之一。屈原《楚辞·大招》中:“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青色直黛,美目媔只。”之句, 说明早在战国时代,爱美的女性就开始用铅粉扑面、黛黑画眉把自己变媸为妍了。早期时,女性画眉所用的“黛”是用一种叫石黛的青黑色矿石,加入麝香等香料制成的。唐颜师古《大业拾遗记》记载:隋炀帝时,波斯人所制的螺子黛传入宫廷,被后妃们珍爱,这种黛又被称为蛾绿,隋炀帝喜欢看宠妃吴绛仙画眉,每“倚帘顾之,移时不去”地痴看。宋朝时流行西域传入的青雀头黛,晏几道《六么令》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远山”是西汉初期流行的眉式,按我们今天的说法,宋代画眉时尚是汉代时尚的复古。

我国历史上流行过很多种眉式,其中最普遍的是蛾眉。《诗经·卫风·硕人》中写美女庄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比喻她的眉毛象蛾须一样弯曲而细长。《中华古今注》说,三国魏时,宫人“作蛾眉,惊鹄髻。”其形广短,色淡微。为当时妇女所崇尚,直至唐、宋、明、民国都很流行。蛾眉甚至被赋予了很多深意,如屈原《离骚》写“众女嫉予之蛾眉兮,谣诼谓予以善淫”,即以蛾眉指出众的美女。古时“蛾”与“娥”通解,南唐后主李煜失国后曾写“垂泪对宫娥”,与在位时欣赏女性之眉而作的《长相思》:“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螺蛾。”相比已是全然两种心情了。

《后汉书·马援传》中记载了一个当时的民谣“…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可知“广眉”是由宫廷流行到民间的一种眉式,后来《太平御览》中又把“广眉”比作“半额”,根据文字的意思猜测广眉大约是一种很粗的画眉样式。东晋葛洪著《西京杂记》中形容卓文君眉若远山、脸若芙蓉,“远山”也是一种汉代常见的眉式,汉成帝妃赵合德就是这样的远山黛,远山可能是一种淡远、细长的眉毛画法,宛如水墨画里一泓秋水后面遥远的连山。《中华古今注》载,汉梁冀妻孙寿创新妆样式,改惊翠眉为愁眉。愁眉的样式为颜色浓重、细长曲折、眉梢上翘,据说是继承文君的远山眉而来。《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时人称之为“仙娥妆”。唐代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女子纷纷效法,称其为新妆,诗人徐凝描述这一场跟风的潮流为:“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2.粉

相传春秋时,秦穆公的小女儿弄玉嫁给了与她同样爱好的萧史。萧史会仙术,不但会用箫声引来凤凰、仙鹤,还会用水银炼成粉,取名飞云丹,给弄玉扑面化妆,让美丽的弄玉更加白皙出众。这一对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美眷住在秦穆公为他们筑的凤凰台上,几年后的一天,有人看见二人分别乘着龙凤成仙而去。这个故事的结局太理想化,实际上这小两口可能是被他们天天接触的水银毒死的。可古人神往神仙的生活,宁愿相信他们是成仙了。传说自然不能当作信史,但从中可以得知古人对美的求索是多么热切。

粉在我国的历史由来已久,《韩非子》中:“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里形容邻家姑娘美丽到“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都说明粉在女性化妆中的重要作用。古代不仅是爱美的女子喜欢傅粉,很长一段时期里男子亦然。司马迁《史记》中记载汉惠帝时侍中都爱傅脂粉。《魏略》中说曹操的养子何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晋人裴启《语林》中也记载:“何晏,字平叔,以主婿拜驸马都尉,美姿仪,面绝白,魏文帝疑其著粉,后正夏,唤来,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随以朱衣自拭,色转皎洁,帝始信之。”六朝时期的男子傅粉之习成风,几个南朝皇帝因爱此风被称为傅粉郎君。

3.胭脂

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是和妆粉配套的主要化妆品。古时胭脂又称作燕脂、焉支或燕支,关于胭脂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胭脂起于自商纣时期,是燕地妇女采用红蓝花叶汁凝结为脂而成,因为是燕国所产得名。《中华古今注》中记载:“燕支草似蒯花,出西域,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人谓之红蓝粉。”还有一种说法是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此行不但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而且带回了大量的异域文化和民族风物,其中就有胭脂。由这两种说法看来,胭脂应该始自匈奴,后来又传到汉地的。东汉时班固出使西域回来说过:“匈奴名妻曰阏支,言可爱如燕支。”现在甘肃永昌县与山丹县之间,还有叫燕支山或焉支山的,不知是不是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名字?

战国宋玉《神女赋》写“眸子炯其精朗兮,暸多美而可观。眉联娟以娥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唐岑参《醉戏窦美人诗》中 “朱唇一点桃花殷。”说的都是女性红唇之美。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