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怎么改变

99作文网 2025-04-05 10:23 编辑:admin 120阅读

一、历史故事怎么改变

你首先要明白什么叫历史.过去了的就叫历史.如果你要改变历史,先回到过去吧.现在可以回到过的方法是有,注意是方法.找到两个契合的历史时间点吧.这就是所谓的虫洞,而这个洞可能只有一微米.而你要做的,就是穿过着一微米.

二、北宋东京城的衣食住行和当时人的生活是怎样的?

北宋的都城是汴京。 汴京,又称汴梁,汴州,北宋都城,位于现在河南省开封市,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有2700多年的历史。开封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北宋时期的都城,更有“汴梁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 》反映了宋朝都城(汴京)的繁荣景象。

北宋都城汴京在当时都已经是人口超百万的大型城市,另外乡村小镇(又名“草市镇”)也逐渐发展起来。在这些城镇里,商业繁荣,市肆极为发达。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东京汴梁城“东华门外,市井最盛,……凡饮食、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衣着,无非天下之奇。其品味若数十分,客要一二十味下酒,随索目下便有之。其岁时果瓜、蔬茹新上市,并茄瓠(一种葫芦,嫩时可食)之类,新出每对可直三五十千,诸阁纷争以贵价取之”,真是一幅繁荣景象。另外,每天有成千上万头猪被赶入城市中肉市待宰,每日消耗的鱼达数千担。这时的夜市也更加兴盛,往往直到三更方散,市场交易,动辄千万。还有作为说书游艺场所的“瓦肆”,大者可容纳数千人,许多脍炙人口的评书和历史故事就是在这里经过说书艺人的精彩演绎传遍千家万户。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流传至今,更为了解当时汴京市肆的繁荣情况提供了有力而形象的证据。北宋的都城汴京,是人口超过百万的大都会,城中店铺达6400多家。汴京中心街道称作御街,宽两百步,路两边是御廊。北宋政府改变了周、秦、汉、唐时期居民不得向大街开门、不得在指定的市坊以外从事买卖活动的旧规矩,允许市民在御廊开店设铺和沿街做买卖。为活跃经济文化生活,还放宽了宵禁,城门关得很晚,开得很早。御街上每隔二三百步设一个军巡铺,铺中的防隅巡警,白天维持交通秩序,疏导人流车流;夜间警卫官府商宅,防盗,防火,防止意外事故。这恐怕是历史上最早的巡警了。

三、《负荆请罪》是根据历史故事《 》 改编而成的一个什么故事

将相和, 成语故事

四、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在哪里?

战国时期赵国的国都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都中牟邑(今鹤壁),又迁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成侯时期又立邢为信都(邢台)。

赵国的第一个都城为晋阳,位于现太原西南,地处太原盆地北端,农业条件优越。公元前425年,赵襄子死后传位于其兄之子赵浣,为赵献子,赵襄子之子赵恒子赵嘉驱逐赵献子,迁都中牟。赵恒子于公元前424年死后,国人重新迎回赵献子,仍以中牟为国都。

中牟,现位于河南省鹤壁市西部山城区一代,作为赵国国都仅有不到四十年时间,时间较短,影响也很小,很多人都不知道河南鹤壁曾经是赵国的国都,但中牟作为赵国国都期间,赵国正式获得周王室的认可,成为诸侯。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赵烈侯赵籍为诸侯,赵国正式建立。

赵国从中牟迁都邯郸的直接原因可能是内乱,公元前387年,赵敬侯即位,前386年,赵武公之子公子朝作乱,赵敬侯于是于迁都邯郸,当然,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中牟相对当时赵国疆域来说太偏僻了,离齐国、魏国边境也太近。

自公元前386年成为赵国国都,至前222被秦所灭,邯郸作为赵国国都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

在邯郸作为赵国国都期间,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军事改革后成长为能与强秦抗衡的强国,邯郸也成为当时中国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赵国还曾设别都信都,位于今邢台市,设于赵成侯时期(前355年)。信都是赵国重要城市,赵魏之战中,邯郸沦陷,赵国以信都为基地坚守三年,收回邯郸。秦末,赵国复国后就以信都为国都。

扩展资料:

赵国的都城有过三个迁移,先是在晋阳,再是在中牟,最后是在邯郸。这三个地方中,晋阳在今天的太原一带,中牟在河南鹤壁一带,邯郸在今天河北邯郸附近。

赵国频繁迁都的原因是赵国的开国君主们的意思。

在三晋分家时,赵国占领的是晋国北部地区,差不是现在的山西中部与北部地区,这些地方山地较多,不太利于农业发展。所以当时赵国的君主都希望能占有更多的中原地区,那里的肥沃的大片土地。

赵国从晋阳迁都到中牟,其原因在于赵国公族的以中原文明为贵的思想,不愿意偏居于北方戎狄杂处的地方。中牟经过赵国君主几代经营,又成为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之地。

从中牟迁都到邯郸是起于一起叛乱,叛乱的公族势力盘踞在中牟,外面又有魏国势力相呼应,这让赵国国君感到不安全,就把都城迁到了邯郸,邯郸的其独特的地理条件。

它背靠太行山,南临漳河,交通非常发达。经过几代经营,邯郸果然成为了天下之通衢,汇合了各地的商贸活动。赵国都城的南迁,在中原地区引起了极大的反应。

一些小国,如卫国等,整日忧心,史载卫人出城捡柴禾,都不敢抬眼看一下赵国的都城。赵国非常轻松地占领了卫国的73个城邑。

然而更为严重的反应在于其他大国的行动。赵国是中原大地上的后来者,在他之前,魏国与齐国已经有相当牢固的存在。赵国把都城迁到中原,引起了这些大国之间的竞争。

魏惠王即位之初,发生了内乱,赵国与韩国联合进攻魏国,一度将事个魏都控制起来。这时赵韩两国对如何对待魏国发生分歧。

韩国要把魏国分为两部分,这样形成的两个国家都很小,就不会有大的威胁了;而赵国不同意把魏国分成两部分,却主张换一个君主。结果谁也不服谁。赵国就先行退兵了,韩国无力独自左右魏国政事,也被赶出了魏国。

魏惠王站稳脚跟后,也把都城从西部靠近秦国的安邑迁移到东部的大梁,也就是今天的开封一带。这一来中原的战事更加激烈了。魏惠王为了复仇,数次攻打赵国,将其都城邯郸也攻了下来,史称“邯郸之难”。

然而魏赵两国相攻,得利的却是其他国家。齐国以孙膑为军师,采取围魏救赵的方法,大败魏军。从而赵魏两国在中原的力量都受到了限制。而秦国也趁机攻占魏国,把老都城安邑也占领了。

可以说,不管是赵国还是魏国,都在逐鹿中原时没占到便宜,反而因为互相争斗,导致强敌的崛起。

中原战场的果子不好吃,赵国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开始调整自己的战略。赵国也就不太积极介入中原地区的战争,它在邯郸之南修建了长城,以抵御各国的进犯。

然而由于赵国占有了卫国70多城,获得利益相当大,魏齐等人就不愿意他退出中原战场,不断进攻它。而赵国就是不采取主动的反击手段,甚至挖开黄河来阻拦敌军。

与此同时,赵国发展战略形成了根本性的转变,他把目光重新投向了北方。在赵武灵王继位后,他采取北进策略,将楼烦、东胡等族的区域归入了自己的范围,此外,他还率领士兵20万经过五年作战,把中山国灭亡,收入囊中。

通过北进策略的实施,赵国扩大了2000里土地,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成了战国晚期唯一可与秦兵单独对抗的国家。

从赵国迁都的情况来看,它先是看到了中原富庶,所以抢到了一大块土地,然而也付出了很大代价,邯郸一度被攻破;眼看着中原战争的泥潭太深,赵国又坚持地执行了向南防守,向北扩张的策略,开辟了开阔的北方领土,使实力提高了一个层次。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赵国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