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君王为什么自称寡人?
警醒自己德行浅薄
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君主这样子城市为了警醒自己德行还不够好。
古代帝王的自称很多,最常见的就是朕,其次是寡人、孤、不俗等。
朕字的本义为舟缝,由此引申为迹象、征兆,凡言朕兆者,谓其几甚微,如舟之缝,如龟壳之裂纹也。在秦以前,不论尊卑,皆自称朕,比如屈原《离骚》中说“朕皇考曰伯庸”,《诗经.大雅·韩奕》中说“无废朕命”。秦始皇之后李斯建议秦始皇将朕定为天子的自称,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从此普天之下,除了战乱分裂,只有皇帝一人能自称朕。
春秋时期诸侯王可自称寡人,比较弱小的诸侯王自称孤,而周天子自称“予一人”。战国秦西汉时期,各地诸侯王仍称寡人,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到了东汉末年诸侯王就习惯自称孤,比如《三国演义》中曹操为魏王,常常自称孤,而孙权称帝后仍自称孤。
南北朝时期自称寡人或者孤的都很常见,唐以后自称寡人的就很少了,唐朝诸侯军阀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联合对抗朝廷,各自称王,更多的是自称本王,盟主朱滔自称孤,王武俊等人自称寡人,唐之后往往皇帝才敢称寡人。
为什么古代君王和诸侯王要以寡人自称呢?
古代的观念认为君主的权利是上天赋予的,所以皇帝自称天子,而古代讲究“以德治国”和“以德配天”,也就是说上天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所以君王要是失德便会失去尊贵的权力地位,所以自称寡人是君主的一种谦称,自谦德行很少。而帝王自称孤,并非指天下就自己一个,感到孤单,意为特立无德能。
二、孤弱寡人和孤弱寡闻 分别是什么意思?
孤陋寡闻:没有见识,见识少。
没听过孤弱寡人
三、寡人之于国也 的故事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进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置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要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要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四、孤( ) 寡( ) 填空
孤雌寡鹤
丧失配偶的禽鸟。后亦用以比喻失偶之人
孤家寡人
古代君主自称为孤或寡人。后以“孤家寡人”比喻单独一人,无人支持帮助
孤立寡与
谓没有人扶持,没有人援助
孤陋寡闻
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