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鸿雁传信是在什么时期出现的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汉书,苏武传》记载:西汉苏武曾奉命出使匈奴,却被匈奴君主放到北海牧羊。苏武忍辱负重十多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修好。汉朝又派使节到匈奴,要求放苏武回汉,但单于仍不愿放人,谎称苏武已死。这时,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真实情况告诉了汉使,并让汉使这样对单于说:汉朝皇帝打猎时,曾射到一只北方飞来的大雁,雁足上系着—封信,说苏武没有死,仍在北海牧羊。单于听后,只好把苏武放了。
后来,人们便把传递信件的使者称为“鸿雁”。“鸿雁”一词也由此而来。
另有一种民间流传的故事: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王宝钏苦守寒窑十数年矢志不移。一日,王宝钏正挑野菜,忽闻空中鸿雁连声呼唤,遂请求代为传书于平贵夫郎,然一时难寻笔墨,情急之下,撕下罗裙,咬破指尖,写下血泪书信,倾诉对爱情忠贞和盼望夫妻团圆的心情。
由于这些故事的流传并成为千古佳话,因此,鸿雁也就成了邮使的美称。
二、在我国古代,“鸿雁”指的是?
B:书信 C:一种大鸟 鸿雁传书
三、鸿雁传书的故事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指邮递员。何以“鸿雁” 代称书信和邮递员呢?溯其源,有着这样一个故事:西汉时期,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匈奴新单于,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政权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要他们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19年之久。十几年来,当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世了,就是在苏武的国家汉武帝也死了,汉武帝的儿子汉昭帝继任皇位。
后来,汉朝使者到了匈奴地区,终于得知苏武依然健在,便要求单于放了他,并扬言说,汉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只大雁,雁的脚上系着帛书,帛书中清楚地写着苏武在北方的沼泽之中。单于只好把苏武等九人送还。这就是“鸿雁传书”的故事。
关于鸿雁传书,还有另一个版本: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王宝钏苦守寒窑18年,一日,王宝钏正在挖野菜,忽闻空中鸿雁连声鸣叫,遂请求代为传书给自己的丈夫。一时之间也找不到笔墨,王宝钏情急之下,从罗裙上撕下一块布,咬破指尖,用鲜血写下一封思念书信,倾诉对爱情的忠贞和盼望夫妻团圆的心情。
四、燕和雁在古诗中的文化内涵
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等。
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在古诗词中常常出现,特别被古人青睐,意象颇为丰盛:或惜春悲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
如《诗经·邶风·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仁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此诗为中国最早的送别诗之作,对后代的送别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这首诗中,燕子意象传达的是一种依依惜别的离愁之感。在诗的前三章都是以飞翔的燕子起兴,“燕燕于飞”为全诗烘托出离别时恋恋不舍的气氛,以乐景写哀情,以燕燕双飞的自由欢畅,来反衬别离的愁苦哀伤。这让我们不得不感慨连燕子都是这么富有深厚的情感,更何况人呢。
随着诗歌的发展,它的意蕴在诗词中都有更丰富的体现。诗如《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中的“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借飞燕双双衔泥巢屋的美妙诗句,传达与诗人永结伉俪之谐的深情,朱筠在《古诗十九首说》中说真是“结得又超脱、又缥缈,把一万世才子佳人勾当,俱被他说尽”
如果有帮到您 请给予好评 谢谢拉#^_^#祝您愉快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