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送仙桥的故事
相传,在唐朝(也有人说是在宋朝)有一年的元宵节前后的一个月,在青羊宫举办盛大灯会,十分热闹。其中一天的清晨,有位秀才漫步在锦江南河桥时,奇怪地看到两个人在桥墩石上一上一下地睡觉,上面那个人的口水正好流到下面那个人的嘴里,不禁脱口说出:“此为‘吕’字也”。旁边游人仔细一瞧:“嘿,这不是八洞金仙吕洞宾吗?他也来观灯赏花不成?”。众游人争相观看,睡觉人在晨阳轻雾之中渐渐地飘渺起来,随即便无影无终了。这成为成都的一段佳话,并广为流传,至使送仙桥及桥名保留到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了,如今民间还流传着元宵节前后到送仙桥一带可以见到八仙的传说。
二、关于唐朝丝绸之路的小故事,如张骞,班超,玄奘有多短
一、张骞的故事
汉武帝派遣张骞去西域联合匈奴的敌人大月氏一起攻打匈奴,张骞途中被匈奴抓了,十七年没能逃走,而且匈奴人给他取了媳妇生了孩子,十七年了以为已经不会逃走了,放松之后由逃走了,到了大月氏,但是他们不同意联合,张骞回汉朝,中间又被抓,次年逃回长安,汉武帝奖励,又派遣他打通了丝绸之路,和西域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二、 玄奘的故事
玄奘离开长安,艰难地跋涉在西域的雪山荒漠中,偶然遇到一名胡人,是个猎户,名叫石磐陀。当他得知玄奘要远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发誓要做玄奘的弟子,随师父前往印度。但经过十多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感到前途艰险,九死一生,顿时失去信心,竟产生了杀师叛逃的恶念。一天法师正在打坐,石磐陀抽出钢刀,向他逼近。见石磐陀目露凶光,玄奘知道他已经动了杀机。此刻,不论是厉声斥责,还是乞求饶命,都会激起石磐陀的杀心。于是玄奘静静地坐着,闭目不视。见此情景,石磐陀竟不敢下手,徘徊良久终于还刀入鞘。直到此时,玄奘才开口说:“石磐陀,你为何还不走?我没有你这样的弟子,你快回家和妻儿团聚吧。”
在玄奘法师的责难下,石磐陀终于惭愧而去。
三、用古文讲述一个唐代大诗人的小时候的故事,可能是什么呢?
杜甫——
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后献《三大礼赋》,明皇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安禄山陷京师,肃宗即位灵武,其自贼中遁赴行在,拜左拾遗。以论救房琯,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乱,寓居同州同谷县,身自负薪采梠,哺糒不给。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严武镇成都,奏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武与其世旧,待遇甚厚。乃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枕江结庐,纵酒啸歌其中。武卒,其无所依,乃之东蜀就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蜀帅相攻杀,蜀大扰。其携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亦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卒年五十九。元和中,归葬偃师首阳山,元稹志其墓。天宝间,其与李白齐名。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白居易亦云:“其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元、白之论如此。盖其出处劳佚,喜乐悲愤,好贤恶恶,一见之于诗。而又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
有不会的字,自己查,吾只能做到这一步!
四、有什么能体现唐朝繁荣昌盛的故事呢? 故事啊!
一位阿拉伯商人来到唐朝做生意,见到了一位官员,当时那位官员穿着丝绸制的衣服,阿拉伯商人无意间见到官员的胸口有颗痣,很惊讶的说:“您胸口的痣,怎么透过两层衣服还能看见呢?”官员哈哈大笑,邀请他近一点再看,原来那位官员穿了七层。这个故事既反映了当时工艺的高超,又反映了当时官员生活的奢华。
还有一个故事是传说(注意这个前提),当年李白初到长安时,当时的宰相张九龄想介绍他给皇上,但是一直没找到机会,后来帝国收到了一个国家的外交来信,但是用的不是唐朝的通用文字,满朝都没人懂,让唐玄宗有点脸上挂不住,这时张九龄推荐了李白,李白翻译了那封信,原来是封恐吓信,说的是他们国家有什么好东西,然后说希望唐朝承认他们对一些争议地区的占领,唐朝同意了就进献那些好东西,不同意就打仗,李白看出了这是一封试探信,就依照皇帝的意思回了一封信,信中把唐朝的东西跟那个国家的东西一一对比,最后总结:你们的东西我们不稀罕,要打就打,说什么废话。那个国家有些撑不住,就求和了。能把人家的宝贝比下去,说明唐朝当时也是有不少好东西的。
还有一个是杜甫的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也可以看出来。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