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伯牙、钟子期成为知音的传说
春秋 《吕氏春秋》和《列子》《警世通言 有一空不知道,抱歉
二、"知音","管鲍","金兰"分别出至何处?
1.“知音”这个词语出自一个古老而动人的故事。
相传在我国古代有一对好朋友,他们的名字分别叫伯牙和钟子期。伯牙很有音乐天赋,能弹出一手好琴。钟子期也很爱音乐,他最喜欢听伯牙弹出的琴声。
他们常常在一起:伯牙全神贯注地演奏着琴曲,钟子期则如醉如痴地聆听欣赏,并且还在一旁朗诵着赞美的诗歌。
当伯牙弹到描写高山的曲调时,在一旁听琴的钟子期会高声朗诵道:“啊!多么巍峨的高山哟,你好比泰山一样的雄伟。”
当伯牙弹到描写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便在一旁轻声地吟咏道:“啊!如此浩荡的流水呀,如长江黄河般的滔滔。”
他们就是这样相知相敬地用音乐维系着深厚的友情。
后来,钟子期去世了,伯牙非常伤心,他觉得再没有第二个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他的琴音,于是便悲伤地将琴给毁掉,从此不再弹琴了。
后来人们便将“知音”比喻高妙的作品被人真正理解,或指心心相印,志趣相投的朋友之间的友谊。
2.管鲍出自
《笠翁对韵》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作品简介: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
李渔(公元1610-1680年),原名仙侣,字谪凡,号笠翁。
李渔一生著术甚丰,有诗文杂著集《笠翁一家言全集》,《闲情偶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戏曲创作有《十种曲》;短篇小说集有《无场戏》(别名《连城璧》)、《十二楼》;长篇小说《合锦回文传》等。内容详情:《笠翁对韵》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
李渔(公元1610-1680年),原名仙侣,字谪凡,号笠翁。
李渔一生著术甚丰,有诗文杂著集《笠翁一家言全集》,《闲情偶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戏曲创作有《十种曲》;短篇小说集有《无场戏》(别名《连城璧》)、《十二楼》;长篇小说《合锦回文传》等。
三 肴
诗对礼,卦对爻。燕引对莺调。晨钟对暮鼓,野馔对山肴。雉方乳,鹊始巢。猛虎对神獒。疏星浮荇叶,皓月上松梢。为邦自古推瑚琏,从政于今愧斗筲。管鲍相知,能交忘形胶漆友;蔺廉有隙,终对刎颈死生交。
3.金兰—情投意合,进而结为异生兄弟或姐妹,称结金兰。
兰谱—义结金兰后,要交换谱贴,叫金兰谱或兰谱
“金兰”指友情契合,友谊深厚。语出《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金,喻坚;臭,指气味;兰,喻香。)
三、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 )、( )
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战国)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 列子。汤问 )、( 吕氏春秋 )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关于他们俩的传说,创作了(高山流水),收在(警世恒言)中。由于“伯牙绝弦”这个传说,人们把(高山流水)叫做知音,用(“ 高山流水 ”)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四、问知音一词的来源掌故
知音——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以为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后遂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知己朋友:你真是我的知音。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