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女教师句子

99作文网 2025-03-07 14:50 编辑:admin 224阅读

形容女教师句子

1、是她滋润着我们这些娇嫩的祖国之花,她就像辛勤的园丁一样,哺育我们成长,传授我们知识。她,中等身材,有一头棕色的卷发,洁白的瓜子脸,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罩着她那双沉稳得来又明亮的眼睛。还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巧嘴以及一对灵敏的耳朵。她平易进人,上课非常认真。讲课时,她常把难题用生活中的事例或者一些历史故事来分析给我们听,让我们一边听故事一边学知识,使我百听不厌。

2、我们的体育老师方脸宽额、浓眉大眼,高挺的鼻梁,脖子上一年四季挂着那只白色的哨子,在胸前一闪一闪的。

3、孙老师是我们班的数学老师。她中等身材,35岁模样。一张和蔼可亲的面庞,总是那么慈祥。从那黑边眼镜中透出的目光,总是那么炯炯有神,那么和善。她的语言总是那么含意深刻,那么奇妙,引人发笑。

4、历史老师高高的个子,瘦瘦的面庞,鼻梁上架着一副宽边眼镜,穿着笔挺的西服,看起来是个满有学问的知识分子。

5、你走进我们的学校,如果看到一位大个子,小眼睛,一脸阳光灿烂的中年男教师,那就一定是我的物理老师--蒋老师了。蒋老师的那张笑脸,酷似小朋友画笔下的太阳公公,经典语句,让我们觉得好亲切!

6、这个女老师姓宋,因为她年轻,顶多不过20岁,所以,我们都叫她小宋老师,也有一些女同学亲热地称呼她大姐姐。小宋老师长着高高的个子,衣着比较朴素。瓜子脸上长着两道柳眉,柳眉下嵌着一双明亮而又锐利的眼睛,还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小嘴。小宋老师梳着两条长长的马尾辫一直拖到肩头上。她是滋润我们祖国的花朵,她的招标投标园丁、饲料我们成长,传授知识和中等身材。她有一条棕色、卷曲的、白色的框架,高高的鼻梁上架了一副眼镜,一双明亮的眼睛和组成。和一个嘴巴和一双巧合的敏感的耳朵。她随和的人,在课堂上非常认真。演讲后,她常常把生活上的问题或一些例子来剖析历史故事,描写老师外貌的句子让我们学习知识,听故事时,我不能。

7、给我们上语文课的老师,真有趣:他大约四五十岁,穿一套洗得发白的工作服,慈祥的脸上强装着严肃的样子。最叫人好笑的是:这么大热的天,他还戴着一顶黄军帽。

8、老师的眼睛像一面镜子,能够照出我们一丝一毫的过错。老师的眼睛又像妈妈的眼睛一样,充满了对我们的关心和慈爱。

9、老师那张严肃的长方形脸上戴着一副黑宽边眼镜,两只不大的眼睛在镜片后边闪着亮光;两个嘴角总是紧紧闭着,平时很不爱说话。在我的记忆里,好像他只有那么一身半新不旧的蓝衣服,袖子也总爱往上挽一截。每当下课的时候,他就把书本往胳肢窝下一夹,把用剩下的半截粉笔往口袋里一装,低着头,像找来时的脚印似的,慢慢地,经典语句大全,一步步向着自己的办公室走去。

10、朱老师的美中不足就是眼睛小点,但是眼小聚光,炯炯有神,你仔细一瞧,朱老师的眼睛还会说话呢!

求介绍河姆渡的作文

河姆渡稻穀 中國最早的稻穀

舉世聞名的河姆渡遺址,位於四明山麓、余姚江畔的余姚市河姆渡鎮。河姆渡遺址的發現,為研究東方文明起源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被學術界公認為中國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1973年6月,河姆渡所在地余姚縣(今余姚市)羅江公社為使境內地勢低窪的稻田增產,決定在河姆渡村的北隅、緊*姚江的小河邊建造一個排澇站。當開掘水閘基坑的工程進行到地下3米時,出現了一批罕見的黑色陶片、建築木構件以及大量古動物骨骼。“七千年前的魚米之鄉”、舉世矚目的河姆渡遺址就這樣重見天日。

經測算發現,這部分遺址的範圍達4萬多平方米。經過兩期的大規模考古發掘後認定,遺址由4個不同時期的史前文化堆積而成,最早的一層達7000年之久。在這片遺址上,出土了大量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裝飾藝術品,以及大片密集的、保存較好的木構建築遺跡和一座形制奇特的木構水井,而總量達到120噸以上的人工栽培水稻的遺存更是轟動了世界學術界。此外,河姆渡遺址中還有大量的“全國之最”和“世界之最”,比如最早馴養家豬和水牛,最早運用成熟的榫卯技術,最早使用天然塗料“漆”,最古老的樂器“骨哨”等等。

當年參與發掘的工作人員記憶猶新:就在第四文化層較大面積範圍內,分佈著保存完好的稻穀、稻殼、秕穀、稻草、莖葉、木屑碎渣等交互混雜的堆積層,厚度從10至40釐米不等,最厚處達70至80釐米。據此換算出稻穀重量當在120噸以上,這是何等驚人的數字!同樣驚人的是,稻穀剛出土時,竟然還色澤金黃,可惜因接觸空氣,很快就氧化變黑了。當時有關部門見狀當即指令馬上覆蓋。因此,已探明的大批穀物,如今依然沉睡地下。

伴隨出土的代表農具是170餘件動物骨頭製作的骨耜,同時還出土了骨鐮、鶴頂鋤、木杵、石臼、石磨盤等稻作經濟的全套耕作、加工工具。這些發現形象而有力地證明:早在7000年前,生活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的先民們已經脫離了“刀耕火種”的時代,進入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發達的耜耕農業階段。

此前,國際學術界一直公認,中國的稻穀栽培技術來自印度,在印度盧塔爾發現的亞洲原生稻距今3600年。河姆渡人工栽培稻的橫空出世,將稻穀的歷史足足推前了3000多年,證明中國的河姆渡才是人類栽培稻穀的真正起源地。同時,河姆渡文化所展示的燦爛的原始文明證明,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早期文明的搖籃。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