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华双龙洞历史典故?
双龙洞海拔约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双龙”的得名,历来有三说:
一:宋代著名学者方凤在《金华洞天记》中认为“双龙”在内洞:“伛偻踏水入内洞,有形蜿蜒,头角须尾,凡二,屈蟠隐见,爪尖皆白,石如玉,所谓双龙也。”现代作家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也持此说:“内洞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然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二:明代嘉靖二十七年任金华知县的郑东白,在其《金华记游》中认为这升降之龙在外洞洞厅:“洞门轩豁如大厦,石盖如砥错,有石乳下垂,如龙升降状。”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浙游日记》中也持此说:“外洞,轩旷宏爽,如广厦高穹。而石筋夭矫,石乳下垂,作种种奇形异状,此双龙之名所由起。”
三:1992年新编的《金华市志》则认为“双龙”在外洞口:“双龙洞:两侧分别悬着钟乳石一青一黄,酷似两龙头,两龙头在外洞,而龙身却藏在内洞,故名“双龙洞”。传说,古代婺州连年大旱,民不聊生,青龙和黄龙知后,偷来天池水,拯救了百姓,却因触犯天条被王母娘娘用巨石压住脖颈,双龙被困在洞内,但双龙仍顽强地仰头吐水,清澈泉水至今潺潺不绝。
二、见龙洞典故?
见龙洞(甘龙洞)位于贵州省贵阳市龙洞堡街侧,是一个天然溶洞,相传曾有“龙潜藏其中”,有保护过真龙天子等神妙传说,因地处贵阳的重要关隘地带,为此,该洞自明代以后便名闻于世。洞宽10米左右,长约20多米。洞中钟乳倒悬,怪石嶙峋。明万历九年(1581年),贵州巡抚郭子章在龙洞堡南端的溶洞石壁上题有“见龙洞”三字,字大0.33米,左刻“万历辛丑岁”五字,右刻“泰和郭子章题”六字。因洞无水,惯称“甘龙洞”。该洞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调兵山历史典故?
相传在900年前,金国的大将军金兀术词条曾以这里为军事基地,在这里演兵练武、调兵遣将,因此起名为“调兵山”。
练完兵后,金兀术兵分三路南下,一举消灭了北宋,还把宋徽宗词条给抓来软禁在了调兵山中。
因此,在调兵山市,不管男女老少,每个人都能给你说上一段金兀术调兵遣将和宋徽宗坐井观天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四、曼陀山历史典故?
“曼陀”寓意神仙居住的地方。据《元史》载:“至元二十四后(1287年),蒙古乃颜部落反判,世祖皇帝忽必烈率军亲征,途经此地,驻跸应昌之夕,山巅一佛临空,现金身色,如影如幻......遂做佛事七昼夜”。此地既有山川、湖泊、沙漠、丛林、草原等自然景观,也有辽、元代人文古迹。东临贡格尔草原,南临小腾格里沙漠,西面是灌木丛林,北面是内蒙四大名湖之一的达里湖。
五、卓尔山历史典故?
卓尔山位于甘肃省祁连县,其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卓尔山,藏语是“宗穆玛釉玛”,传说她原来是一位龙界的公主。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与这里的山神(阿咪东索)相遇并相爱,但天庭与龙界都反对这门亲事。为了与“阿咪东索”长相厮守,“宗穆玛釉玛”甘愿违反天条,承受惩罚。最终“宗穆玛釉玛”被变成一座石山,与神山“阿咪东索”(俗称“牛心山”)隔河相望,他们共同守护着祁连山的一草一木。
卓尔山坐落在祁连县城八宝河北岸紧靠八宝河,与藏区神山阿咪东索(牛心山)隔河相望。站在卓儿山顶视野开阔,四周没有任何遮拦,对面是一山尽览四季景色的牛心山(该山顶的积雪终年不化),左右两侧分别是拉洞峡和白杨沟风景区,背面是连绵起伏的祁连山,山脚下滔滔八宝河像一条黄色的哈达环绕在县城周边。卓尔山景区属丹霞地貌,藏语称“宗穆玛釉玛”,意为美丽的红润皇后,卓尔山色若沃丹、灿若红霞的地貌景致铺展出红山绿水和美丽祁连的大美画卷。加上县城卓尔山的地热温泉,形成了集林海、冰川、油菜花、村庄、峡谷、温泉、草原于一体的多元景观组合,是一派欧洲风情的真实写照,因此卓尔山景区在景观形态差异较小的青藏高原旅游区内具有凸显优势。卓尔山它已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展示着祁连县的现在的生活面貌,祁连就如卓尔山那样秀丽夺目,像生长在它身上的松树那样挺拔自信,当旅行者站在烽火台上,展望整个祁连美景的时候,犹如登上天境,一览中国的大好河山。
卓尔山景区由“丹碧花海”、“千兵崖”、“西夏峰燧”、“天境之眼”、“情人崖”、“天境石”、“伦布夏果”和“民族团结祥和塔”等景观结成。
六、牛首山历史典故?
“春牛首,秋栖霞”,牛首山是以前南京人春游的最爱。而眼下南京正打造“四季牛首”,想让牛首山一年四季都成为旅游热点。只有248米高的牛首山,其实早在17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就出了名。可是,你知道吗,后来它也曾经被皇帝定罪、“打板子”,甚至一度被开除了“南京籍”呢。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牛首山不高,海拔248米,没有仙,却有名。
牛首山第一次出名,在东晋定都之初的317年,晋元帝司马睿依惯例要在都城宣阳门外建阙,丞相王导见城南牛首山双峰兀立,正对宣阳门,便指着牛首山对皇帝说:此乃天阙也。意思是天赐双阙,岂不比人造的好?东晋的都城便没有建阙。阙是宫门、城门两侧的高台,中间为道路,台上起楼,登之可以远观。清汪中《述学·释阙》曰:“天子诸侯宫城皆四周,辟其南为门,城至此而阙,故谓之阙。”牛首山两山夹峙,似双阙,遂以“天阙”闻名后世。清人陈文述诗曰:“双峰横天起、苍茫接石头。飞扬龙虎气,拱翊帝王州……”可知天阙是后人心目中帝都的象征。
到了230年后的南朝梁末,天阙竟然关乎国家的兴衰存亡!徐陵《劝进梁元帝表》曰:“何必西瞻虎踞,乃建王宫;南望牛头,方称天阙。”说的就是这段公案。548年梁武帝因侯景之乱饿死台城,侯景先立简文帝萧纲,又立豫章王萧栋,然后逼萧栋“禅位”,即皇帝位于南郊,国号曰“汉”,改元太始。而梁武帝第七子湘东王萧绎在发兵讨伐侯景的过程中,因为猜忌,先后杀掉了弟弟桂阳王萧慥、侄子萧誉;并袭击兄长萧纶,杀害孙子辈的萧栋;武陵王萧纪派儿子萧圆照援助萧绎,萧绎将其阻挡在白帝城;另一侄子萧圆正率部接受他的部署,他却将其囚禁在岳阳。萧绎最后在陈霸先的协助下平定侯景,552年即帝位于江陵,改元承圣,是为梁元帝。徐陵以牛首山是帝都天阙,劝其还都建康,而不纳。以致萧绎偏安江陵不到三年,555年被侄子岳阳王萧詧所杀。自相残杀的结果,梁祚只延续了两年,557年被陈霸先的陈朝取代。
“才子皇帝,表里不一”的萧绎是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侯景之乱中,他拥实力却坐观不理,残忍地将对他登基构成威胁的兄弟子侄逐个消灭,等到老父亲梁武帝活活饿死之后才发兵勤王。他一生勤奋读书,辛苦聚书四十余载,收集起古代罕见的十四万卷图书。在强敌寇境,失败之余,他命人将十四万卷图书焚烧干净,说:“读书太多,以致有今日之祸”,引发中国历史上继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最大的文化破坏事件,他是毁灭中华文化的千古罪人。
他做皇子时,不贪慕醉生梦死的贵族生活,勤奋辛苦地读书、著书,一只眼瞎不能捧书观阅也要书僮读给他听,彻夜不停,著书以“成一家之言”的抱负始终是他奋斗的目标。他出身文学世家,在历代取得文学地位的帝王中,“四萧”(梁武帝萧衍与三个儿子萧统、萧纲、萧绎)堪比“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萧绎又是“四萧”中的佼佼者,文学成就最高,在五千年中国历史上数百个帝王中留下的著作第一丰富,远比“十全老人”乾隆博学多才,并唯一留下作为诸子百家学说“子”部著作的《金楼子》,在中华文化史上刻下自己的名字。
他的妻子徐妃是历史上著名的“徐娘半老”典故里的那个徐娘。徐娘做事大胆出格,屡屡用化“半面妆”的方式来讽刺他瞎了一只眼,并且与人私通,将绿帽戴到身为皇帝的萧绎头上,真可谓中国历史最高“级别”的一顶绿帽。他把对结发妻子的怒气迁到儿子身上,到晚年先后丧失五个儿子,令其悲痛欲绝。古往今来为争夺皇位而骨肉相残者并不鲜见,但像他这样身份与手段之不般配、言语与做法之不一致者,空前绝后。王夫之说:他对于“父子兄弟之恩”,“可谓绝矣”!他登上皇位,前后不超过三年,就成了亡国之君,没有得到帝王之都“天阙”的庇佑。
牛首山的再次出名,是缘于佛教的兴盛。据说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大明五年(461),高僧辟支在牛首山西峰南坡山洞里“立地成佛”,所以牛首山一度被称为佛窟山。民谣流传:“方山顶上一冲田,小小吉山五个尖。祖堂有座无梁殿,牛首山上出神仙。”只不过老百姓把“佛”当成了“神仙”。
唐太宗贞观十年(636)高僧法融在牛首山幽栖寺北岩下构筑茅茨禅室,日夕参究。因为佛窟寺藏有佛经、道书、佛经史、俗经史和医方图符等七藏,是南朝宋初刘司空造寺时访求的著名经藏。法融在那里阅读了八年,摘抄各书精要,然后回到幽栖寺,闭门研究。法融多年精研般若空宗,后遇禅宗四祖道信印证所解。道信告诉法融说,此法从上以来只委一人,他已将法付与弘忍了,因而嘱咐法融说,可以自立一支。法融就创立牛头宗,位当初祖,辗转传了六代。牛首山就成了“牛头宗”(“牛头禅”)的发祥地,即“江表牛头”。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撰《牛头山第一祖融大师新塔记》,载入《全唐文》。牛首山东峰南坡上耸立着一座七级八面的弘觉寺塔,始建于唐大历九年(774),后历遭兵燹,明代重修,但人们仍称“唐塔”,是牛首山仅存的一座古建筑,也是南京地区现存最古、最大的一座砖塔。塔高45米,成为牛首山的地标。
可是到了几百年后的明代,牛首山却蒙受耻辱。利用农民起义登上帝位的朱元璋,“一阔脸就变,所砍头渐多”,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一个胡惟庸案就杀了3万余人、一个蓝玉案就杀了1.5万余人。
朱元璋不但对人民残暴,连对自然景物也要横加管束。史载:“高帝既都金陵,观山川形胜,势皆内辅,惟牛首山外向,乃特定其罪:杖之百下,发令太平府编置。今牛首税丝,独隶太平归纳。”莫名其妙发山的脾气、定山的罪,还要打山的板子,把南京属地牛首山“开除”出籍,“发配”到隔了一个省的太平府(今安徽当涂)管辖,使蕴藏悠久历史文化的风水宝地蒙羞成了一块飞地,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这在他看来是生杀予夺的雷霆手段,其实却是愚不可及的荒唐事儿,这就是专制暴君的所作所为。
但是使牛首山伤筋动骨的,却是那个浮夸年代。1958年掀起狂热的“大跃进”,为了“15年赶英超美”,全民疯狂地“大炼钢铁”,于是历史积淀深厚、风景如画的牛首山成了露天铁矿,长时间的滥采乱挖,双峰兀立的牛首山,被无情地削去西峰,双角牛成了独角犀。留下巨大的矿坑,蓄满水,成了杂树丛生的野湖,供人凭吊,不胜今昔之叹。
其实南京人“春牛首”的习俗,是源于牛首山的良好生态环境和独特自然风光。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古木参天、翠竹成海,虬松嫩茶,满目苍翠;老梅吐蕊、桃李芬芬,杜鹃幽兰,五彩缤纷。明清以降,金陵士女,踏青游春、赏花观景,摩肩擦踵、趋之若鹜。“牛首烟岚”便成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然而几度沧桑,牛首山寺一度毁塔圮,风光不再。
好在,如今环境保护成为人类共识,牛首山渐渐恢复昔日的亮丽容颜。今天人们能够沿着黑缎子般的盘山公路,观赏桃红柳绿春光;登上高耸山巅的弘觉寺塔,远眺葱茏寥廓江天;置身绿树掩映的静谧山林,沐浴清新爽籁山风;此情此景、悦目赏心,由衷地感受到:“四季牛首”,此行不虚!
七、大夫山的历史典故?
据说因山顶经常云遮雾掩,山色朦胧而被称为“大乌岗”,后传说为纪念葬于该山的陆贾大夫而改名大夫山。
陆贾(读音:lujia)(约前240年—前170年),汉族,汉初楚国人,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 大夫山之名本始于二千多年前汉代,负责安抚岭南地方政权,促成国家和平统一的朝廷特使陆贾大夫率使团跋涉千里排除万难,来到距广州八十华里的大乌岗安营扎寨,修山路、建烽火台等设施,故有“郡前镇山,西北锁匙,古烽堠”之说(见《番禺县镇村志》)。割据一方的南越王赵陀被陆大夫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国家为重黎庶为本的高论折服,接受了中央政府统治,成为统一国家中的一个地方政府。此举避免了征战之苦,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可谓功德无量!这段历史典故,在南越大地传为美谈,广州市内陈家祠现在有精美的雕塑重现了这一史实,大夫山上建有大夫阁、大夫书院等。 番禺人将大乌岗改称大夫山,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陆贾大夫死后就葬于此山,但史书并无记载;二说是陆贾大夫南下说服赵佗时必经此地,有一次路过时,人困马渴,情急之下,马用前蹄踏地,竟刨出了一口甘泉,百姓便改称大乌岗为大夫山,将甘泉呼为饮马泉。无论哪种说法,都是番禺人民对于陆贾大夫的敬重和怀念。
八、观音山历史典故?
观音山原本叫三姊山,是姊妹山的妹妹山。由于山上富含铅矿,有一段时间,整座三姊山布满了采矿洞,矿工们用简陋的开采工具叩石凿岩,采矿中渗透着汗水和艰辛。许多年过去了,大难不死的打矿人为了感谢观音菩萨的再生之德,就把三姊山改名为观音山,永世感怀观音菩萨的救命之恩。后来有人说曾多次看到观音菩萨降临观音山,整座山紫气弥漫,霞光万丈,蔚为壮观。
当地还流传着一种说法,凡是在观音山上打矿的人,从来都是平平安安的,据说都是得益于观音菩萨的庇佑。观音山上四季紫竹郁郁苍苍,鸟语花香,莲花石层叠嶙峋,峰顶云蒸霞蔚,更让人深信不疑那里曾是菩萨流连驻足的地方。
九、贺兰山历史典故?
传说很久以前,那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一天晚上,在紫石山前拜寺庙里的老僧依稀听到有人在半空中说话:“此地不可久留”。
老和尚出庙观看,只见拜寺庙东西两侧各约50来步远的地方不知何处飞来了两座亭亭玉立的佛塔。
他心想,天长日久难耐孤寂,只有钟声为伴,若有这两座塔相陪那该多好!于是老和尚点着一把火烧伤了东边一塔,西边一塔也就留下来了。因而得名“飞来的”拜寺双塔。此后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十、梧桐山的历史典故?
梧桐山,应该是乌岽山的转音。
最早记述梧桐山名的是明朝的《广东通志·卷十三·舆地志一·山川·东莞县》,当时深圳属东莞县管辖,书中有:“又南七十里曰梧桐山(其木多梧桐)”的描述。此书为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黄佐所著,比康熙二十七年《新安县志》(公元1688年)早127年,比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王崇熙编纂的《新安县志》早了258年。由此可见:梧桐山的名字来源于“其木多梧桐”。也就是说,梧桐山的名称是因为山上多梧桐树。
我国的《诗经》中就有关于梧桐的记载:“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雍雍喈喈。”这诗说的是梧桐生长茂盛,引得凤凰啼鸣。《庄子·秋水篇》中也提到梧桐:“南方有鸟,其名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这里把梧桐和凤凰联系在一起,“鹓雏”就是凤凰的一种,他说凤凰从南海飞到北海,只在梧桐树上才落下。可见梧桐的高贵,唯有梧桐凤凰来,凤非梧桐不栖。“凤栖梧桐”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梧桐树因此被赋予灵性,也表达了人们对梧桐山的美好愿望!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