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义荆州的典故?
关公并非大意失荆州而是大义失荆州
提起荆州,人们很自然地想到关公“大意失荆州”这句话。正是这句耳熟能详的几个字使文武双全、智慧超凡、万世人极的武圣关公蒙受千年“不白之冤”。它不仅有损于关公的伟大形象,更是辜负了当年他老人家慈悲的心怀,思之令人心痛。针对这个问题,我要深入地加以解释,以匡正这千古的缪传。
公元219年冬,镇守荆州的刘备集团东线主帅关公,确信后方荆州城将被东吴攻破的消息,撤出包围樊城的军队,回救荆州城。当他带着队伍走到长坂(今荆州、荆门交界处)一带,就接到探马报告,说荆州城已被吴军占领。关公立即命令队伍就地扎营,并派人去荆州,向吴军都督吕蒙交涉无果。这时,关公及其随他出征的将士家眷,全都成了吴军的人质。为了保护人质的生命安全,同时为维护刘、孙联盟,关公毅然解散数倍于吴军的部队,只留下少数人马,“退保麦城”。然而,关公的义举并没有感动以孙权、吕蒙为首的背信弃义之徒。关公无可奈何,只得留下大队人马固守麦城,自己率二十几名随从和关平、赵累等将,继续向西川撤退,途中遭遇吴军的埋伏,被盟友孙权杀害,一代将星从此陨落。刘备集团经营十几年的荆州,全部落入吴人之手。
千百年来,许多善良的人都认为丢失荆州是关公轻敌、大意而铸成的大错,至今还有人对“关公大意失荆州”一说,津津乐道。我认为,此言差矣!为何?
其一、关公北伐襄阳,取得水淹七军的辉煌战绩,威震华夏,吓得曹操打算迁都。这一仗擒于禁、斩庞德,俘获士卒三万有余。在当时,这三万降卒充实关公的队伍,其总兵力超过五万人。东吴孙权、吕蒙以盟友身份,用化装成商船的战船运兵,以阴谋手段骗过荆州军沿江哨卡的检查。这些船是见不得人的,按每船挤100人,100条船也只能装一万人。关公军队五万以上,东吴军队一万左右,关公有着五比一的绝对优势。若要硬打,关公军的人马可以将荆州城围困得铁桶一般。关公为何不打?反而解散自己的军队?原因就是顾及荆州城内的百姓和将士家眷的安危。一旦打起来,吴军难免屠城,首先遭殃的就是这些妇女儿童。面对此情此景,这位饱经风霜的花甲老人不忍生灵涂炭,悲心涌起,毅然将部队撤退了。 这是圣人的胸怀,何等的义气,非一般人所能为,所敢为。
其二、关公北伐取得胜利,孙权虽然不喜欢,但表面上还是表示支持。接替吕蒙为都督的陆逊,也亲自写信给关公对他的胜利表示祝贺。作为结盟的双方,这是友好的表现。可惜的是,孙权的支持,陆逊的
二、大义灭亲的典故
大义灭亲的典故
大义灭亲是一个古老的成语,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源于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因为坚守正义而不惜伤害自己的亲人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看似残酷,却传递了一种伟大的道德追求和社会责任感。
故事说的是一个叫做吴起的人,他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将军。吴起非常爱国,为了保卫国家,他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亲人。一次,敌人围困了城墙,封锁了粮食补给,城内的人们陷入了饥饿之中。吴起的亲弟弟为了救饿殍满街的百姓们,私自拿了部分粮食回家。当吴起得知这个消息后,他非常愤怒,因为他深知,如果不严惩此事,将会导致更多的人民死亡。
吴起知道他必须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他没有考虑到他的兄弟的亲情,而是将正义和国家利益置于第一位。在全城的人们面前,他选择了公正地惩罚自己的亲弟弟,并且将他处死。尽管这个决定使他伤心欲绝,但吴起深知这是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大义灭亲的典故自古以来一直在中国文化中被褒扬和重视。它表达了一种为了更高的价值观而舍弃个人感情和利益的精神。这种精神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
大义灭亲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虽然大义灭亲的故事发生在古代,但它的道德观念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许多道德困境和伦理挑战。人们往往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了道德原则,忽视了社会责任。
大义灭亲的典故提醒着我们,无论面临何种困境,我们都应该始终坚守正义,维护社会和公共利益。这意味着在决策时,我们要考虑更大的利益,而非仅仅追求个人的私利。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面临道德抉择。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发现某种行为可能对某人造成不利影响,但是这种行为对整个团队或组织有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学会放下个人关切,采取正确的行动。
大义灭亲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权衡利弊的思考方式。当我们面临道德抉择时,我们可以考虑清楚自己的选择是否符合大义和公共利益。只有在明确这一点后,我们才能更好地处理复杂的情况,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
大义灭亲与个人情感的平衡
虽然大义灭亲强调了道德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彻底抛弃个人情感和亲情。大义灭亲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一些极端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平衡个人情感与道德责任之间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经常面临像吴起那样的抉择,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在个人和社会之间取得平衡。我们可以通过寻找合理的折衷方案,既兼顾个人利益,又能够满足社会和道德的期望。
实现这种平衡并不容易,需要我们不断的思考和作出艰难的决策。然而,通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困境,取得更好的结果。
总之,大义灭亲的典故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它教导我们在面临道德选择时,要始终坚守正义和社会责任。尽管这个故事看似残酷,但其中包含的道德思考和价值观念,仍然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大义凛然的典故?
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宋·曹辅《唐颜文忠公新庙记》。“大义凛然”指形容为了公理正义,坚强不屈,严峻不可侵犯的样子,在句子中可充当状语;含褒义。
四、大义灭亲典故?
出自《左传·隐公四年》的大义灭亲,讲述的是:“春秋时卫国大夫石碏曾经劝谏卫庄公,希望教育好庄公之子州吁。
庄公死,卫桓公即位,州吁与石碏之子石厚密谋杀害桓公篡位,为确保王位坐稳,派石厚去请教石碏。
石碏恨儿子大逆不道,设计让陈国陈桓公除掉了州吁与石厚。” 的故事。
五、春秋大义的典故原文?
公元前638年,宋国与楚国打仗,史称“泓水之战”。宋国军队列好了阵,在等楚国军队渡过泓水来交战。宋国的军官对宋襄公说:“楚军比我军人数多,我们应该趁他们正在渡河马上发起进攻,那样楚军必败。”
宋襄公却回答说:“不行,那不符合战争规则。君子说:‘不能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不能擒获须发已经斑白的敌人;敌人处于险地,不能乘人之危;敌人陷入困境,不能落井下石;敌军没有做好准备,不能突施偷袭。’现在楚军正在渡河,我军就发起进攻,不合仁义。等楚军全部渡过河,列好阵,我们再进攻。”(“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结果是等楚军全部渡过河后双方才开战。宋军因寡不敌众,落得大败,宋襄公也受了伤,第二年悲惨地死去。
中国贵族文化的首要标志是“礼”。春秋时代的上层社会中,“礼”如同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就如同今天的“钱”无所不在一样。甚至在战场上,人们也需要遵守“战争礼”。 宋襄公就是这么个主。
六、大义通宝小平的价格高吗?
大义通宝:公元1360年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称帝于江州(今江西九江),改元大义,铸大义通宝。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种,流通于长江中游地区。这种钱币还是很值钱的,现在博宝在线拍卖正在收购呢,你有的话可以去看看。
七、大义灭亲的典故?
大义灭亲,这个成语出自于西周时间,一位叫石蜡的父亲派自己家人处决了自己的儿子,听着好吓人,虎毒还不食子呢,怎么那么很心呢,这不人家这位父亲心中有大义,亲自高密,坑自己儿子,还杀死他。
八、大义灭亲是啥典故?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卫桓公有个异母弟弟,名叫州吁。他们的父亲卫庄公在位时,对州吁过分溺爱,养成他骄横无理的习气。大夫石碏多次劝说,庄公都不理。
不久,庄公去世,由桓公继位。州吁时时准备谋杀桓公,夺取君位。他结识了石碏的儿子石厚,石厚本不是好人,专门给他出坏主意。
州吁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把卫桓公杀了,州吁自立为国君。他不仅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宫殿,而且四处征兵,使本来就已不堪重负的卫国百姓,更是雪上加霜。卫国朝野怨声载道,政局不稳。有几位正直的大臣暗中商议,准备到周天子那里去揭露州吁杀君篡位的罪行。
州吁很快得知了这个消息,他十分恐慌,担心周天子会出面干预。于是,州吁马上找来石厚商讨对策。石厚对州吁说:“我父亲石碏很有谋略,在国内也有极高的威望,如果我们能得到他的帮助,那么事情就会好办多了。”
州吁说:“你立刻回家,请你父亲帮忙。如果他能帮我们渡过难关,日后我一定报答他。”
石厚的父亲石碏是个非常正直的人。他对州吁的行径早已十分痛恨,但自己又无法加以制止,一气之下只好辞官回家,但他每天都在考虑对付州吁的办法,伺机行动。
这一天,石厚奉州吁命回到家中,转告了州吁的想法。石碏脑子一转,马上想出了惩处州吁的办法。他对石厚说:“现在国人对州吁都非常不满,那是因为他没有得到周天子的承认和支持。如果得到周天子的承认和支持,事情就好办了。现在我们可以这样办,陈相公很得周天子的信任,他的意见能对周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你不妨与州吁一道去请陈桓公帮忙,只要他肯出面,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石厚听了父亲的话,认为这是个非常稳妥的办法,赶紧回宫把这一情况告诉州吁。州吁听后十分高兴,立刻备下厚礼,准备前往陈国。
再说石碏,他等石厚走后,立即给陈桓公写了一封信,派人连夜送去。他在信中揭露了州吁和石厚狼狈为奸,杀君作乱的滔天罪行,并列举州吁当权后的种种不义行径。最后建议陈桓公,在州吁和石厚去陈国时,将他们速捕,并处以极刑,为卫国除害。
州吁和石厚带着丰厚的礼品来到陈国,刚一入境便被陈桓公捉了起来,陈桓公派人通知卫国。卫国派大夫宰丑赶到陈国,把州吁处死。宰丑考虑到石厚是石碏的儿子,准备从宽处理。可石碏却坚决不同意,他说:“州吁做的许多事情,都是石厚主谋,像石厚这样大逆不道的人,留在世上永远是个祸患。”
于是,石碏便命令家臣去陈国,把石厚杀死。因此,有人称赞石碏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为“大义灭亲”。
九、大义通宝白铜钱币值多少钱?
不错的品种真品的大义价值在3000--5000
十、大义凛然历史人物?
大义凛然的代表人物有谭嗣同、李大钊、方志敏、江姐、刘胡兰等。
1、谭嗣同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2、李大钊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惨遭反动军阀杀害,英勇就义。
3、方志敏
方志敏原名远镇,号慧生。江西上饶市弋阳漆工镇湖塘村人,中国共产党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2009年9月,方志敏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4、江姐
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1949年11月14日),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镇江家湾人,中国共产党地下时期重庆地区组织的重要人物,为中国共产党追认的女烈士。2009年9月江竹筠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名单。
5、刘胡兰
刘胡兰(1932年10月8日—1947年1月12日),原名刘富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著名的革命先烈,优秀共产党员。15岁英勇就义,毛泽东主席知道后非常伤心,专门为刘胡兰题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她也是唯一三代领导人均为其题字的英雄。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