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汾酒历史?
汾酒是我国古老的历史名酒,产于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汾酒的名字究竟起源于何时,还需要进一步考证,但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此地已有“汾清“这个酒名。
《北齐书》中记载,北齐武成帝高湛从晋阳写给河南康舒王孝瑜的植中说:“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说的就是汾酒。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国尚没有蒸馏酒,史料所载的“汾清”、“干酿”等均系黄酒类。
宋代以后,由于炼丹技术的进步,在我国首次发明了蒸馏设备。我国的白酒,包括汾酒等名优白酒在内,都是由黄酒演变和发展起来的。明清以后,北方的白酒发展很快,逐步代替了黄酒生产,此时杏花村汾酒即已是蒸馏酒。历史上,汾酒曾经过了三次辉煌。汾酒有着4000年左右的悠久历史,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汾酒作为宫廷御酒受到北齐武成帝的极力推崇,被载入二十四史,使汾酒一举成名。被誉为最早国酒,国之瑰宝,是凝聚着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和劳动成果。
二、汾酒的青花历史?
采用中国传统青花瓷的风格,古朴、典雅,精心选用贮存30年以上的陈酿老白汾酒,其酒液晶莹透亮、清香纯正、绵甜丰满,色、香、味、格独具魅力。
汾酒的酿造,系选用优质高粱为原料,以当地“神泉古井”的地下水为酿造用水,以大麦、豌豆为原料,采用传统的清蒸发酵法,出缸后仍需入窖三年才能装瓶。汾酒系纯粮酿造,不含任何添加剂和香料,是真真正正的“绿色食品”。
自南北朝时期被列为宫廷贡品以来,汾酒已经历了1500年的风雨历程。从杏花村飘出第一缕清香起,汾酒历经挤碾之痛楚,发酵之徘徊,高温之蒸馏,冷凝之沉郁,曲为之骨,终成清香典雅、甘美纯正之珍品。
名列全国"八大名酒"和"十八大名酒"之列
三、汾酒历史和诗?
汾州府,汾阳城,离城三十杏花村。
杏花村里出美酒,杏花村里出贤人。
汾酒产于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是我国名酒的鼻祖,我国最负盛名的八大名酒,都和汾酒有着十分亲近的血缘。汾酒有着清亮透明,气味芳香,入口绵绵,落口甘甜,回味生津的特点,一直被推崇为“甘泉佳酿”和“液体宝石”。
汾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1982年秋,由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物局组织的晋中考古队在山西进行为期半年的考古发掘,这是我国考古史上一次重要的考古发掘,特别是在山西杏花村遗址中,发现了仰韶文化时期造型独特的小口尖底瓶,经过专家论证,这是人类最早的水器和酒器。
杏花村遗址酿酒容器的出土,说明中国早在6000年前就已发明了人工谷物酒。它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酒器之一,为中华酒文化的起源找到了珍贵的标本,同时也印证了山西杏花村汾酒实实在在是6000年传承的结果,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源远流长的白酒文化,改写了中国酒史乃至世界酒史。
公元561年,北齐皇帝武成帝高湛劝侄儿河南康舒王孝瑜:“吾饮汾清两杯,劝汝于邺酌两杯,其亲爱如此。”此事记载在中国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的《北齐书》,可见在距今1500前的南北朝时候,“杏花村”汾酒早已成为宫廷御酒,应该说:“北齐宫廷酒,今日杏花村”。这是杏花村汾酒可靠的第一次成名,汾酒史上的第一座丰碑。
唐代“杏花村”汾酒又迎来高峰,这时杏花村酿酒作坊达70多家,出现了“长街恰逢登瀛处,处处街头揭翠帘”的盛况。杜甫来此畅饮,李白前来“醉校古碑”写下:“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的诗句。唐代以前的酒是“浊酒”,“杏花村”汾酒于唐代在北齐汾清酒的基础上酿出了中国酿酒史上第一家“蒸馏白酒”成为“汾洲贡酒”,今天应该说“唐时宫廷酒,今日杏花村”。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春天途经汾阳寻踪唐代功臣郭子仪故居时,写下那首流传千古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后来,杏花村就成为美酒产地的代名词。诗以酒传名,人们以杏花村汾酒之名记住了《清明》诗,酒以诗飘香,人们以《清明》诗闻到了汾酒飘香。
杜牧对杏花村汾酒的赞歌成了汾酒魂,更是杏花村汾酒在中外历史上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名扬天下的第二次成名,汾酒史上的第二座丰碑,她是中华民族古老酒文化的奇葩,中国酒文化的摇篮,名符其实的“千年佳酿”。
宋代以后,由于炼丹技术的进步,在我国发明了蒸馏设备。1975年从河北省青龙县出土的金代蒸酒的钢制烧锅,可证明至少在宋代我国已有蒸馏酒。我国的白酒,包括汾酒等名优白酒在内,都是由黄酒演变和发展起来的。明清以后,北方的白酒发展很快,逐步代替了黄酒生产,此时杏花村汾酒即已是蒸馏酒,并蜚声于世。
1915年,杏花村汾酒以其独特的品质风格,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一等金质奖章,其声名传播于世界。解放后,在全国第一届评酒会议上被评为我国八大名酒之一,在全国第二、第三届两届评酒会议上都被评为全国名酒。
汾酒酿造有一套独特的工艺,“人必得其精,粮必得其实,水必得其甘,曲必得其明,器必得其洁,缸必得其湿,火必得其缓。”形成了独特的品质风味。汾酒杏花村,必将凭借它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工艺,取得更大的成就,再创辉煌!
四、山西汾酒历史?
汾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1982年秋,由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物局组织的晋中考古队在山西进行为期半年的考古发掘,这是我国考古史上一次重要的考古发掘,特别是在山西杏花村遗址中,发现了仰韶文化时期造型独特的小口尖底瓶,经过专家论证,这是人类最早的水器和酒器。
杏花村遗址酿酒容器的出土,说明中国早在6000年前就已发明了人工谷物酒。它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酒器之一,为中华酒文化的起源找到了珍贵的标本,同时也印证了山西杏花村汾酒实实在在是6000年传承的结果,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源远流长的白酒文化,改写了中国酒史乃至世界酒史。
五、汾酒的历史渊源?
历史上,汾酒曾经过了三次辉煌。汾酒有着4000年左右的悠久历史,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汾酒作为宫廷御酒受到北齐武成帝的极力推崇,被载入二十四史,使汾酒一举成名。被誉为最早国酒,国之瑰宝,是凝聚着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和劳动成果。
六、珏的历史典故?
玉玦为王侯佩带,玦者乃遇满则缺,君子能决断,则佩玦
那就是项羽为刘邦设立了鸿门宴,也正是由于历史上这一次著名的鸿门宴。一直到现在,我们经常会用鸿门宴来表示,这是一场“会亏”的饭局,或者是一场表面看起来大鱼大肉,而实际上就有很多城府的饭局。而在这场鸿门宴当中起到决定性非常关键的器件,那就是范增手上的一块玉珏。其实在整个饭局上,范增多次向项羽举起手中的玉珏,这是一块环形的玉珏。大家是否很好奇,明明实际上,暗杀行动为什么会以这样一块不起眼的小物件作为暗号或者作为行动的标志呢?大家可别看这一个小物件,虽然看起来不简单或者看起来并不贵,但其实在古代这可是有重大意义的。
“玉珏”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知道在古代这是有决断,分开的意思。所以在这一场鸿门宴当中,范增多次举起手中的这一块物件,以表达自己的决心以及自己能够刺杀成功的信念。但是身在高位的项羽,却在非常重要的时候,流露出了同情心,而放走了刘邦,以至于后来才有乌江自刎的事件。
七、烧饼的历史典故?
烧饼的来源和历史典故
烧饼是大众面食,种类非常的多,有千层饼、武大郎烧饼、芝麻饼、高炉饼等。即使同样的饼,根据地区的不同,其滋味也不同。
据史书考证,烧饼是汉代班超时从西域传来的。〈续汉书〉有记载说:“灵帝好胡饼。”胡饼 就是最早的烧饼,唐代就盛行了。〈资治通鉴。玄宗〉记 载:安史之乱,唐玄宗与杨贵妃出逃至咸阳集贤宫,无所果腹,任宰相的杨国忠去市场买来了胡饼呈献。当时长安做胡麻饼出名的首推一家叫辅兴坊的店铺。为此诗人 白居易赋诗一首称:“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 油香新出炉。寄于饥谗杨大使,尝香得似辅兴无。”说在咸阳买到饼象不象长 安辅兴坊的胡麻饼。胡麻饼的做法是取清粉、芝麻五香盐面 清油、碱面、糖等为原 辅料,和面发酵,加酥入味,揪剂成型,刷糖色,粘芝麻,入炉烤制,因而白居易说“面脆油香”了。此做法与现代烧饼差不多。
烧饼历史典故
刘伯温的「烧饼歌」是一首甚为准确的预言。这首预言可以 在中国传统的历书『通胜』中找得到。
它的名为何叫做「烧饼歌」呢?在其中也
有提及,话说于公元1368年某一日的早上,明太祖在内殿里吃烧饼,只咬了一口,便听到内监会报刘基刘伯温进见。太祖心想测试刘基一下,于是便以碗盖著只咬了一口的烧饼,再召刘基入殿晋见。 刘基入殿后,太祖便问曰:"先生心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 基乃掏指一算,对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 到了这里,相信大家可刘伯温之言而估计得到答案,之后刘伯温继续说道:「依臣所见碗中为一烧饼是也。」明太祖也不得不为之赞叹。烧饼歌当然未完,明太祖眼见他拥有奇门之术,于是便继续向刘基请教明朝以后的国运。
八、蚕丝的历史典故?
1、蚕丝的起源:传说远在黄帝时期,元妃始祖就开始驯养野蚕为家蚕,取蚕丝织成做衣服的锦帛。在古老的耕织图上,已详尽地记录了古代蚕农育蚕、养蚕、缫丝、织绸的整个过程。
如今,几千年过去了,任凭科学如何狂奔向前,丝绸依然只能慢慢地一寸寸来自于小小的蚕,所有的高科技辉煌在一条吐丝的蚕面前都黯然失色。真丝是蚕的生命的绝唱,真丝是蚕的生命的继续。
您知道?一条蚕的一辈子只有 28 天,一条蚕一生所吐的丝有 1000 米长。要多少条蚕的生命才能汇聚成一件衬衣、一件旗袍、一个被面、一床蚕丝被。因此,很多人都把蚕丝或是真丝誉为:“蚕创造的奇迹”。
当一条蚕慢慢地长成、蜕皮、上簇、吐丝、结茧,似乎天、地、人、神都对它退让三分。人们对蚕爱护备致,生怕一不小心惊扰了,影响了它吃桑吐蚕的神气魔力。
2、蒙古时期的战士:在人类步入大航海时代之前,一股来自蒙古草原的旋风曾席卷旧大陆。蒙古帝国令人震惊地占领了人类当时所知世界的三分之二,只是因为内部汗位竞争,加之欧洲寒冷赤贫,才使其免于覆没。
而让蒙古帝国,占领人类当时所知世界的三分之二领土,全都是依靠了中华千百年“蚕创造的奇迹”。因为每个蒙古士兵都有一件丝绸内衣,为什么?因为他中箭的话,要拿刀把伤口割开,会造成更大伤害,而穿丝绸内衣,箭射到身体中,它会把丝线缠在箭头上一起射进去,只要轻轻抽动丝线,就可以把箭取出来,伤害减少。
3、第一次丝绸之战:众所周知,中国的丝绸业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吴楚两国的丝绸业非常发达,成为当时两国重点扶持的支柱产业。当时楚国边境的钟离和吴国边境的卑梁氏是两个接壤的城邑,可是两地人民却并不友好,矛盾的起因就是那些可以制造名贵丝绸的原材料的蚕宝宝。
九、蟾蜍的历史典故?
亦作“蟾蠩”。
亦作“蟾诸”。(1)俗称癞蛤蟆。形似蛙而大,背面多呈黑绿色,有大小疙瘩。耳后腺和皮肤腺分泌白色黏液,可入药。《淮南子·原道训》:“夫释大道而任小数,无以异于使蟹捕鼠,蟾蠩捕蚤。” 汉张衡《西京赋》:“蟾蜍与龟,水人弄蛇。” 清赵翼《岭南物产图》诗:“蛤蚧脰能鸣,蟾蜍眉有毒。”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二:“﹝徐启新﹞为子延师而供膳甚菲。邨中四五月间人多食蛙者,然必从市中买之。启新以蟾诸类蛙,而堦下颇伙,即命童子取以供师。” (2)月亮的代称。《后汉书·天文志上》“言其时星辰之变”南朝梁刘昭注:“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后用为月亮的代称。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诗之二:“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明刘基《水龙吟·夜闻铜瓶汤响作》词:“玉釭开尽丹葩,画檐深宿蟾蜍影。” 清金农《东冈卧病》诗:“蟾蜍两岁照秋林,忽忽奚堪百感侵。” (1)候风地动仪上的部件。《后汉书·张衡传》:“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衔之。” (2)古建筑的承溜装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洧水》:“旧引绥水南入茔域而为池沼,沼在丑地,皆蟾蜍吐水,石隍承溜。” (3)砚滴或砚台。《西京杂记》卷六:“唯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容五合水,光润如新,王取以盛书滴。” 唐常衮《晚秋集贤院即事寄徐薛二侍郎》诗:“缀帘金翡翠,赐砚玉蟾蜍。” 清赵翼《汪水云砚歌》:“想当搦管濡墨时,蟾蜍滴泪和墨砚淋漓。” 清陈维嵩《虞美人·端午闺词》词:“灵符颭上香云腻。绣虎钗头睡,守宫蜥蜴粉蟾蜍,还剩玄绡半捻裹蜘蛛。”十、藁城的历史典故?
下面是找的一个传说,是关于藁城名字的传说,希望大家看看,了解以下自己的故乡
藁城古时叫“稾城”。
元朝时,有一年,稾城县令为加强防御,动用民工大修城池。这时,有一朝中大臣路过这里,他以为修城是要反叛朝廷,回去就告密给皇帝。皇帝一听,发了火,立即下了一道圣旨,出兵“洗城”,要把稾城人全部杀死。
恰巧皇帝身边有个太监是稾城梅花镇的人,听说皇帝要发兵稾城,便慌了神。跟皇帝说:“圣上,说别处有人造反我信,要说稾城人造反呀,您可得在心里好好思量思量, 稾城人一向忠于朝廷,决不会反叛朝廷!再说稾城地处平原,没山没险,又连年遭灾,没有粮草,凭哪点能抵抗圣上的官兵呢!请圣上赐恩,免去稾城人民的死罪吧!”皇帝一向跟这个太监亲近,觉得他为人忠厚老实,肯定不会欺骗自己,说:“那就听你的吧,免……”免字刚出口,那个告密的大臣急忙说:“皇帝是金口玉言,哪能刚说的话又收回呢?”皇帝说:“那好办,
赐稾城是个死城。”又一想,稾城人本来没罪,不能平白无故叫个“死城”。他脑袋瓜一转,在稾字上加个草字头,改稾城为“藁城”,意思是“只长野草不养人的荒凉城”,也算跟“死城”的意思差不多。就这样,“藁城“一名沿用到现在。“藁”字也成为藁城县的专用字。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