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关长城的典故?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二、盐池长城关历史典故?
史料记载,长城关是在明嘉靖十年,由当时总制陕西三边军务的兵部尚书兼都御史王琼所修,当年的九月九日重阳节,为庆祝长城关建成,王琼亲自登上刚刚新建的雄伟关城,赋诗一首《九日登长城关楼》,以资纪念。诗中这样写道:
危楼百尺跨长城,雉堞秋高气肃清。
绝塞平川开堑垒,排空斥堠扬旗旌。
已闻胡出河南境,不用兵屯细柳营。
极喜御戎全上策,倚栏长啸晚烟横。
,有着特殊的原因。秋收时节,长城关一带总会格外忙碌,一方面农民要收割秋粮,往来运送的车马经久不息,另一方面,还有伺机而动的游牧民族,这个地方庄稼一丰收,外蒙的少数民族就过来了,抢粮食了。
为了抵御劫掠,盐池县境内先后修建了3条明长城,分别是明成化十年的“二道边”、明泓治十五年的“固原内边”和明嘉靖十年的“头道边”。横贯县境东西的“头道边”和“二道边”在盐池北部的高沙窝镇境内形成了独特景观,犹如“人”字的一撇一捺。
三、有关历史典故的成语
有关历史典故的成语
从古至今,成语一直是汉语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们常常被运用在日常对话、文学作品以及演讲中。每个成语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典故,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文化传承中。在本篇博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与历史典故相关的成语,这些成语将带我们穿越时空,一窥历史的意义。
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它的典故起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当年有个人将他的剑遗忘在一艘划船的船上。后来,他追踪船只的行进方向,然后一边在船上划剑痕,一边在船下面水中搜寻剑。然而,船只早已行进了一段距离,剑早已落入水中,所以他最后只能空手而归。
刻舟求剑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固执地坚持过时的观念或方法,不顾实际情况的变化。就像那个人刻舟求剑一样,我们有时也会陷入固有思维的泥潭中,难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是个警示性的成语,它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故事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发现羊群中有一只羊走失了,他马上补上了羊圈的漏洞,避免了更多的羊逃跑。虽然他失去了一只羊,但是他补好了漏洞,不再有羊跑失。
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在出现问题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防止问题更加严重。它也被用来劝告人们悔过自新,追悔莫及。事情发生后,及时补救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避免后悔的发生。
一箭双雕
一箭双雕是个形象生动的成语,它的典故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传说中,有位英雄所射出的一箭,不仅能够射中目标,还能够同时射中另一个。这个故事被后人用来形容一个行动可以同时取得两个目标的情况。
在现代社会,一箭双雕这个成语被广泛用来形容一个行动可以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或解决两个问题的情况。这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是非常有益的。毕竟,我们总是希望一举多得,以最高效的方式完成任务。
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是一个我国古代寓言故事的典故。故事中,一个人善于画蛇,在一个画展上,他画了一条栩栩如生的蛇。然而,他为了让画蛇更完美,又为蛇画上了腿。这样一来,本来完美无缺的画蛇变得滑稽可笑。这个故事讽刺了过度追求完美,反而弄巧成拙。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用来形容那些在一件事情上过分做附加、多余的动作。它提醒了我们在做事时要及时止步,不要过度追求完美,以免事与愿违。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是古代寓言故事《庄子》中的一个典故。故事中,有个农夫发现一只兔子撞到了树根上身亡。他意识到只要守住这棵树,就会有更多的兔子来撞树而死。然而,他陷入了守株待兔的怪圈中,以至于错过了其他机会,最终什么都没有得到。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那些过分依赖某种机会或偶然事件而被动等待的行为。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要主动出击,积极寻找机会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不是只凭运气依赖他人。
如此众多历史典故的成语为汉语增添了无尽的魅力和智慧,它们不仅仅是语言的精华所在,更是我们与过去文化的纽带。希望通过了解这些有关历史典故的成语,能够对我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带来一些启发和改变。
四、有关荔枝的历史典故?
荔枝是中国传统的水果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下是与荔枝相关的历史典故:
1. 荔枝起源于广东:相传,荔枝起源于广东,最早出现在广东的荔枝山上。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荔枝谣》中写道:“荔枝山下有乔木,雕甍栱柱其结构。不知木下何夭桃,今春看尽只园中。”这首诗描绘了荔枝山的美景和荔枝的形态,反映了荔枝在唐代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水果。
2. 荔枝传入东南亚:南宋时期,荔枝传入了东南亚地区。相传,当时越南的皇帝非常喜欢荔枝,每年都会派人到中国广东采购荔枝。为了表达对越南皇帝的敬意,中国的官员们还会将荔枝装在精美的盒子里送给他。
3. 荔枝与明代皇帝有关:明朝时期,荔枝成为了皇室贡品。据传,明代皇帝朱棣非常喜欢荔枝,每年都会派人到广东采购大量的荔枝,供应宫廷和皇家贵族。
4. 荔枝与爱情有关:传说中,荔枝与爱情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传,唐代宰相李德裕的女儿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非常相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两人经常分离。李清照写下了《如梦令》一词,其中有“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中,李清照用荔枝比喻自己和丈夫的爱情,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和期待。
这些历史典故都反映了荔枝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人们对荔枝的喜爱和推崇。
五、有关滕州的历史典故?
与滕州有关的成语典故——文公问政 滕国是小国,《左传》里记载滕国疆域“绝长补短五十里”,就是说东拼西凑方圆也才有50华里。然而别看滕国小,在历史上却大大地有名,其中一任国君滕文公更是“名垂青史”——沾了“四书五经”中《孟子》的光,有哪个过去的读书人不知道《孟子》里有《滕文公》上、下篇呀!
六、有关历史典故中考寄语?
1、昨夜临阵磨枪,本想不快也光。如今面对试卷一张,谁知如此迷惘。过往所学皆忘,回忆往事沧桑。昔时心高气旺,幻想提名金榜。中考的意义是在于你真正投入的过程。请务必坚持信念,守得云开见月明!祝你们成功!希望大家喜欢!
2、儿子,向你梦想的学校冲刺吧!加油,爸妈相信你,也支持你,永远做你坚强的后盾!
3、四分学识智,三心细耐恒,二成应试法,一片平常心!
七、有关历史典故的成语?
三国:1、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2、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3、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4、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5、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6、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7、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2、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5、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
16、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形容欣赏音乐或听歌、听戏很内行。
17、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18、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19、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21、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22、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3、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
24、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25、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26、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27、出言不逊(张郃):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2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29、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30、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秦汉:焚书坑儒(嬴政),指鹿为马(赵高),取而代之(项羽),揭竿而起(陈胜),壁上观(救赵诸侯),破釜沉舟(项羽),约法三章(刘邦),鸿门宴(刘邦项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范增),沐猴而冠(项羽),暗渡陈仓(韩信),分一杯羹(刘邦),背水一战(韩信),十面埋伏(韩信),四面楚歌(项羽),多多益善(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汗流浃背(周勃),一诺千金(季布)
八、有关狗肉的历史典故?
《礼记·王制》中的燕飨之礼“一献之礼既毕,皆坐而饮酒,以至于醉,其牲用狗……”;《周礼·天官冢宰》以及《周礼·天官·食医》中皆载“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而《礼记》中记载的周代宫廷佳肴“八珍”中的“肝膋”,则完全就是以狗肝为原料的。
秦汉时期吃狗肉风气极普遍,张采亮《中国风俗史》中说汉代人“喜食犬,故屠狗之事,豪杰亦为之。”
九、长城典故
长城典故:中国古老文化遗产的壮丽守护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而长城作为中国的象征之一,无疑是无数人对中国文化的第一印象,也是值得骄傲的世界奇迹之一。长城典故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卓越成就,更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作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伟大的古代防御工程之一,长城为世界所瞩目,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心中的骄傲。中国历史上修建长城的目的是为了抵御外敌侵略,保护边疆安全。长城典故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东周时期,首次出现的长城建设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
长城典故的历史渊源
根据历史记载,中国的长城始于战国时期,由各诸侯国修筑起来。那个时候长城主要起到了防御的作用,并且对外敌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阻挡作用。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下令将各个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有名的万里长城。
长城并非一蹴而就的项目,历经几个朝代的修建,持续了几个千年。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程度的修建和维护,使得长城沿线的风貌多种多样,充满了历史的气息。
长城典故的文化象征
长城典故蕴含了丰富的文化象征,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古代历史和文化。长城的修建过程体现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力量,也代表着历史的积淀和辉煌。长城的宏伟和绵延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奋斗精神。
长城历经风雨沧桑,见证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它见证了中国古代各个王朝的兴衰更迭,见证了中国人民的抗击外敌、保卫祖国的不屈精神。作为文化的符号,长城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民的心中,更成为许多国内外游客向往之地。
长城典故的独特景观
长城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不仅具备了防御的作用,更把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它穿越险峻的山脉,矗立在悬崖峭壁之上,贯穿于广袤的荒漠与森林。长城沿线的风景如画,各具特色。
北方长城以其雄伟壮观而闻名于世,如今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无论是光景云海的山间长城,还是风吹黄沙的戈壁长城,都令人惊叹不已。沿途的辽阔草原和壮丽的自然风光,使人们留连忘返。
南方长城则多山多水,景色幽美恬静。这些长城蜿蜒穿过山间溪流,石阶炯炯生辉,给人一种宁静和宜居之感。这里的长城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
长城典故的世界传承
长城典故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长城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共同的宝贵财富。长城的美丽和独特之处已经被全世界所认可。
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代表,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探寻其历史和文化的奥秘。许多国家也受到长城的启示,引入其防御建筑的设计理念,用于自身的城墙建设,这是长城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
无论是中国人民还是世界人民,都应该倍加爱护和珍视长城这一人类文明的瑰宝。我们要保护好长城,传承好长城典故,让世界共同分享这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长城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宝藏。它坚守着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守护着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荣耀。长城典故,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和智慧,定会继续为世界所铭记!
十、有关小麦的诗词历史典故?
关于麦子的诗句有:
1、《古歌 》汉 :
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
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
释义:本篇是旅客怀乡的诗,用小麦不宜种在高田,比人不宜住在他乡。
《古诗赏析》评:“他乡最易憔悴,说得极直捷,而其故却未说破,又极含蓄。”
2、《缲丝行》 范成大:
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
姑妇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缲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
今年那暇织绢著,明日西门卖丝去。
释义:此诗作于他涉世较早时期,描写了初夏蚕茧收货后姑嫂煮茧、缲丝、 卖丝的繁忙劳动,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社会生活景象和生活的艰辛。
3、《闲咏》陆游:
事业无闻负圣时,沧波自照角巾欹
养成林下无穷嬾,占尽人间彻底痴。
小麦绕村苗郁郁,柔桑满陌椹累累。
医翁筮叟真堪友,搜索残尊与共持。
释义:描写了诗人自身的休闲生活,最后表达了自己对恩人的感激之情,为其祈福长寿。
4、《过平望三首》杨万里:
小麦田田种,垂杨岸岸栽。
风从平望住,雨傍下塘来。
乱港交穿市,高桥过得桅。
谁言破书箧,檐取太湖回。
5、《收麦》郑獬:
小麦深如人,澶漫不见地。
一苞十馀茎,一茎五六穗。
实粒大且坚,较岁增三倍。
芟获载满车,累累犊衔尾。
大挈置之场,巃嵸丘陵起。
妇姑趁天色,扑抶喧邻里。
贫者攟其馀,翁妪携稚子。
农家兹有获,卒岁可无馁。
去夏水漂屋,汩窜幸不死。
以得补所失,囷圌可储峙。
云问麦之收,丰饱何因尔。
得非长官贤,政化顺天理。
无乃农夫勤,蚤莫事耘耔。
兹盖天公仁,雨泽以时至。
消灭贼与蟊,陇亩皆稠穊。
嗟嗟尔之民,无忘天公赐。
6、《山居杂诗九十首》曹勋:
大麦未救饥,小麦渐擢芒。
此时农夫叹,政阻接青黄。
多畏频雨泽,只欲暄晴光。
农安吾亦安,朝夕祈苍苍。
7、《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8、《古歌》:
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
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
![](/static/images/up.png)
![](/static/images/down.png)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