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人云“尾生为爱情魂断蓝桥”的真实故事内容是什么?
尾生与心仪的女子相约蓝桥底下约会,女子迟迟未到,正值河水涨潮,为不失信,尾生抱桥柱坚持等候,最后溺水身亡。
二、有谁知道尾生的故事啊?
尾声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古时候的桥头,有一个少年书生……
每次讲到这里,我就会被人打断,之后得到兴奋的回答:“我想起来了!就是那个提鞋的!!”
如果你也这样想的话,那么恭喜你成为我见过的第1203个把尾生和张良搞混的人……下面言归正传:
在那个战乱频起的年代,尾生作为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并不关心国家大事,亦没有如那些伟大的儒者一样广阔的抱负,去游说列国。这只是一个标准的书生而已,他很温文尔雅,很白净,并且很弱质。战国烽火仿佛都在了世界之外,当一个不关心国家大事的人遇见让自己心仪的女子时,城里便只剩下露浓花瘦的诗情和莺啼处处的爱意。
尾生和女子相约在桥下相见,也许他们只是打算欣赏一下秋日碎银粼粼的水面,也许一起去吃晚饭,也许终于下定了决心要打破禁锢他们已久的礼教和家庭的牢笼,相约私奔。反正,这一切后人都无缘知道了。
我们能知道的只有,这个少年死掉了。他于天高日小的秋日清晨来到桥下,怀着那个年龄所独有的不顾一切的热烈的爱情,怀着一个不算有钱的读书人所独有的一点儿文质痴愚的爱情,迫切的等待。
直等到日上中天,即使在落叶纷飞的季节里,正午时的日光也开始略略变得焦躁了。
直等到日渐微斜,河边的秋风在微薄的日光下让人感到寒冷了,河水越涨越高,一波一波漫上河岸,湿了布鞋,湿了白袷衣。随着急切,揣测,以及饥饿,越涨越高。
直等到雨落黄昏。仲秋的暴雨少见,来势却生猛不减夏天。河水自上游汹涌而来,直至没膝,其寒刺骨。单衣的书生伶伶立在桥下,仍未肯离去。
冰冷的激流中他无法站立,一度跌坐在水里,几乎无法再爬起来,他踉跄挣扎到一根桥柱下,死死抱着不放。书生巾在水里被冲走了,发髻散乱下来,化成一缕一缕的寒意贴在脸上。他一生都未曾这么狼狈过。
有赶着躲雨的人看他一眼急急跑过,有人停下来对他戳戳指指,桥上聚集了一些人,却都不是他要等的。听不到别的声音,他在轰鸣的水声中奋力抬头张望,雨水之下寥寥的行人一目望尽,命运连最后搜寻的余地都没有留给他。
已经明白走到生命的尽头了,现在即使等到他要等的人,亦不过是多看一眼,他无法从齐颈的汹涌波涛中逃出生天,刺骨的秋水早麻木了知觉,最后的一瞬,他是仍在热切地张望,抑或是闭目等待淹没,没有亲历的人无法揣测。
能够等待是种幸运,最不幸的是连等待的机会也没有。因此我们将小尾以及他抱死的那根残柱放在了奈何桥下。当你在新大话2中幽冥地府的奈何桥上跑过的时候,如果看到了他……
——请你相信他仍在矢志不渝地等待,等待当年的女子在经历了无数轮回之后偶然从桥上经过的那万分之一的可能。请你相信世上确有着这么一种爱情,能让他在无数个轮回之后仍然能一眼就认出当年的红颜青丝来。
三、“蓝桥尾生”是什么
《史记。苏秦列传》:“尾生与女子期于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尾生抱柱而死。”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这是一个哀怨凄婉的爱情故事。一个叫尾生的青年和心爱的姑娘约会在桥下,可心上人迟迟没来赴约,不幸的是大水却涨上来了,尾生为了信守诺言坚持不肯离去,最后抱桥柱溺亡。他们约定的地点叫蓝桥。尾生所抱的梁柱,也和他一道成为守信的标志。《西安府志》记载,这座桥在陕西蓝田县的兰峪水上,称为“蓝桥”。从此之后,人们把相爱的男女一方失约,而另一方殉情叫做“魂断蓝桥”。
四、尾生抱柱比如什么
[解释]:相传尾生与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乃抱桥柱而死。典出《庄子·盗跖》。后用以比喻坚守信约。
[发音]:wěi shēng bào zhù
[出处]:《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例句]:尾生般抱柱正题桥,做倒地文星佳兆。 ◎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十二出
[近义]:
尾生丧身
五、他们总说尾生 尾生是谁?
记录里, 第一个为女人殉情的男人. 所以有些人用尾生代表痴情的男人,找男子应与找尾生一样.
六、尾生之约怎么讲??
“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这是《庄子》中一个哀怨凄婉的爱情故事。说的是一个叫尾生的痴心汉子和心爱的姑娘约会在桥下,可心上人迟迟没来赴约,不幸的是大水却涨上来了,这个痴情汉为了信守诺言坚持不肯离去,最后竟然抱桥柱溺亡。据说,他们约定的地点叫蓝桥,水崖之蓝桥,多美的意境。
还记得求学时,古文老师很动情地讲了“尾生之约”的故事后,我们却不约而同笑起来。老师脸色略变,也没说什么,只轻轻叹了一口气。瞬间大家的笑声僵住了,那声叹息里分明隐藏着些许苦涩。
相对于“牛郎织女”和“梁祝化蝶”,“尾生之约”更加感动我的内心。我曾在一次席间讲述这个故事,话音刚落,一女孩就抢着说,尾生真是一个大傻瓜!举座皆笑。我无言以对,不能怨怪他们,在这个社会上,假如真的像尾生一样,几乎没人会为他的傻瓜质疑。后来,我再也不讲这个故事了,我怕人们一次又一次亵渎了尾生的信念。
在现代人眼里,尾生无疑是过时而迂腐的,他只知道答应了就一定要做到,说好了就一定要践行,他只奉行“一诺千金”。这既是他的坚守,也是他的浪漫。精明的现代人经历的是太多的许诺和太多的违约;见得太多的,是昨天还对天发誓“海枯石烂心如铁坚”的痴情人,就成了今天这个“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负心者。有一首歌唱出了现代人的浮躁:“不必费心的彼此约束 ,更不需要言语的承诺;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
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的故事。而一个小小的尾生仅凭坚守那个或海誓山盟或漫不经心的约定,“抱梁柱而死”名留青史,似乎显得那么另类而离经叛道。尾生的故事起初是盗跖作为反面例子讲给孔子听的,“尾生溺死,信之患也。”但是随着时光的推移,历史的变迁,才有少许人渐渐认识到尾生重情守义明信的可爱与可敬。于是便有了“常存抱柱信,岂登望夫台?”的感叹,于是便有了“安得抱柱信,皎月以为期?”的浅唱,于是便有了“风波若未乖前约,一死何辞更抱桥。”的低吟。而今,又有几个人能够记得尾生、理解尾生、欣赏尾生、愿做尾生呢?
或许,只有在时间的向度里,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故事。为一段已经开始、不断延续而且渐渐成为虚无的时间所裹挟,尾生无所适从。与其说他无法面对未来,不如说无法面对过去。在尾生的等待中,被等待的女子身份渐渐改变——由情人变成一个可以证明他曾经等待过的人。而这个证人久久不来,这时上涨的河水,也许正合他意。虽然他对这个女子可能是一相情愿的单相思,明知她不会赴约。虽然他不是抱定必死的念头而来的,现在死却未必不是一种完美结局,因为他越来越想以死来证明自己对爱情的坚贞。苏秦说“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杨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不妨理解事已至此,尾生必须完成一种自我观照,而我们称之曰信。对尾生来说,信是结果,不是动机,在桥下的他孤独无告,信,成了唯一可以依靠的东西了。
用生命的代价,捍卫一个信念的坚挺。有人会说傻瓜,似乎有些轻佻;有人会说英雄,似乎有些悲壮。我认为对尾生来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被爱充溢着,应该不算太悲哀。也许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完成了一种自我超度。诗人洛夫《爱的辩证》一诗最能表达尾生的心声:“水来,我在水中等你;火来,我在灰烬中等你。”
“尾生之约”,中国式的蓝桥之约。尾生不仅把生命留在了这座桥下,还把自己的爱情、信念和灵魂一同埋葬在这座桥下。对于这样凄美绝伦的故事,但愿我们不能只留下一声叹息。
怀念尾生 劳燕知倦相与归,可怜尾生犹抱柱.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