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革裹尸的主要人物是谁,在把故事内容简介一便
马革裹尸的意思是指男子汉要为国家战死在疆场上,死后要用马皮包着尸体运回来埋葬。下面就是发生在东汉名将马援身上的故事,成语马革裹尸的典故正是由此而来:
东汉时,北方匈奴经常侵犯边境,他们入境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自西汉以来,一直是朝廷最头疼的边患。
朝中有一位著名大将,名叫马援。他曾经跟随光武帝刘秀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东汉王朝刚建立政权不久,边境便发生动乱。马援率领将士奔赴战场,身先士卒,大破敌军,平定了叛乱。从此,他的名声威震天下,皇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后来,他六十二岁时,匈奴又来侵犯边境,满朝文武议论纷纷。马援听说边境又有战事发生,便上朝请战,要求领兵讨伐匈奴。皇帝担心他年纪太大,万一在战场上有个闪失,于心不忍,于是,不愿答应让他出征。可是,马援不肯让步。他向皇帝请命道:“谁说臣老了?臣的筋骨硬朗着呢!臣常说,男子汉应当为国战死在战场上,用马皮包着尸体回来埋葬。今日有此机会,又怎能退缩呢?”皇帝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只好命他为帅,率兵奔赴战场。后来,他不幸在军中病故。他死后,人们还是念念不忘他的那句“男儿当死于沙场,以马革裹尸还葬”的豪言壮语。
二、马革裹尸说了什么
马革裹尸,指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即战士牺牲于战场。寓意将士要英勇牺牲在战场,方为天职的英雄气概。成语出自《后汉书·马援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马革裹尸”体现的一种人生价值取向,能为后人传颂。古代社会受儒家思想影响最大,其中“忠孝”一直是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其中“忠”显得尤其高尚。“忠”就是效忠国家,效忠朝廷。所以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而在战场是为效忠国家最激烈,最显著的地方。战场上存活下来,表面上看来还不能表现尽忠。而战死,则是无可争议的尽忠!所以一些爱国将领以此为最高荣誉。
三、马革裹尸的意思是什么
马革裹尸
mǎ gé guǒ shī
〖解释〗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四、骨马革裹尸一词来源于东汉名将马援的故事,其意思是?
古时候出征的将士阵亡后,一般收尸都是用马皮包裹着运回营地或者家乡埋葬; 形容视死如归的决心。
五、古代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马革裹尸主人公:
马援
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汉族,扶风茂陵(今陕西杨凌西北 )人。西汉末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
新朝末年,天下大乱,马援为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甚得隗嚣的信任。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将军,因功封新息侯,被人尊称为“马伏波”。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甚得后人的崇敬。
后于讨伐五溪蛮时身染重病,不幸去世。因梁松诬陷,死后被刘秀收回新息侯印绶,直到汉章帝时才遣使追谥忠成。
六、“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出自哪朝
青山处处埋忠骨”好象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典故出自《后汉书 马援列传》。
至于“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出自同一首诗就不知道了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