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眼 初中作文 和校园八卦的初中作文,我们菊姐要我们写啊!!!!急。。。。。。。。
今年的冬天很冷,但是今天天气不错,虽然不是万里无云,空气也没有那么纯净到像《记承天寺夜游》那样的“庭下如积水空明”,至少太阳公公是一整天都乐呵呵的,不像天气预报中说的那样多云转小雨。每年初三都是去外婆家,今年也不例外。 见面必要的寒暄,送礼,压岁钱赠送仪式,留在外婆家吃过午饭,之后,大人们聚在一起打牌、聊天,小孩子便无所事事,基本上是聚在一起玩。我么,一直喜欢和别人在一起玩的,今天却突然想静一静,药没吃,所以不是吃错药了,外婆家不在东边,所以也不可能是中邪了。 外婆家是住在大村子里,所以家家户户组成城市般的格局。我在小巷,相当于街道上漫步,一年难得猜到外婆家来嘛,所以要尽兴一点。 “喔唔~”突然一只小狗的声音传入了耳际。我急忙转过脸,是一只原来雪白的小狗,现在身上已经布满了尘土,使劲摇着它那又细又短的尾巴,黑漆漆的大眼睛可怜巴巴的望着我,就差充盈着泪水了。我从婆婆家拿来了一点吃的,放在它身旁。它“唔”的叫了一声,没吃,却更使劲的摇尾巴了,这不像是斜谢谢的意思。 我轻轻地站起来走向它,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刚到它身边,它又“唔”得叫了声,跳开了,绕着我远远地跑,好像有一点害怕。我伸出手,轻轻探到它面前,这是最基本的和狗打交道的办法,要让它问问。我很害怕他会突然咬一口,虽说它只有我两个巴掌加起来那么大。我小心翼翼的伸过去,满怀期待地看着它。它也好奇地探过头,先是端详了一番,然后小心的碰了碰。我能感觉到它湿润的小鼻头喷出的些许热气,被嗅到的地方凉凉的。然后它耷拉的尾巴又重新摇起来了,我不知道这是否是认可我的表现,但还是轻轻摸到它的头上。果然,它没有再躲闪,而是蹲坐了下来,我轻轻拍了拍它的头,它发出了“啊呜”一声,头在我手心又蹭了几下,似乎是在撒娇。我就陪着这只小白狗又玩了玩。 它很聪明,我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小怜”,后来一叫它就听懂了,屁颠屁颠地撒着短短的小腿跑过来,绕着我的脚脖子转,不时还要舔舔。小怜的出现给略有寒意的今天似乎带来了一点新意。 “汪芷晔!在哪?要走了。”“哦,来了,来了。”不知不觉就要走了,正要迈开步,却发现它咬住了我的鞋带子。“小怜乖,我要走了,下次来看你哦!”我又重新蹲下,摸摸它,它听话地放开了我的鞋带。我坐上了车,从后玻璃看它,它一直目送着我,看着我上车,离开,能做的就只有摇尾巴,拼命地在摇,我看得出来,是拼命的。 我看着它一点一点消失在我的视野里,突然想起刚才我的许诺,不禁苦笑起来,下次!不会有下次了吧!下次我还会看到它么?都不知道它是哪家的小狗。我好坏,竟然许这种无法实现的诺言。现实生活中呢?我是不是也常常对他人许这种无法实现的诺言呢?“承诺,给别人的是一份期待”想着政治课上学过的话,我怅然。“我曾将他送上天堂,现在,是我亲手将他打落地狱”不知道,心里怎么又会浮现出这句台词。小怜,会真的等我回去吗?那要等多久,多久? 下次,下次不要再这样了吧!何必让别人去空守一个虚幻的期待?
国家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到底有何意义
中央教育部在2016年就提出“将大力推进高雅艺术、传统戏曲进校园”的倡导。在这样的趋势之下,“戏曲进校园”这一活动就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开展起来。
但也有不少民众和学生家长会产生质疑:传统戏曲虽是文化瑰宝,但毕竟和学生当前的学业没有任何关系。即使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来看,传统戏曲似乎也难产生什么促进作用。那么“戏曲进校园”到底有何意义,有何价值呢?
作为文化产业发展道路上的一份子,作为“戏曲进校园”的践行者,小新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说来与大家分享探讨。
首先要明确的是,“戏曲进校园”不是肯定不要培养千千万万的戏迷,甚至是戏曲表演的从业者。而是要通过这种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载体给予学生们唱念欣赏、身段体验、表演互动、色彩内涵、服饰文化、历史知识、道德教育的传递和普及。“戏曲进校园”一定不是长篇大论的理论灌输,而是针对当代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深入浅出的教授。和时下流行的兴趣班一样,如果授课形式不对,就会产生负面效果,让学生反而产生抵触情绪。
说到具体的价值,小新认为有三:
一、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
审美,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首先体现在其脸谱艺术上。
戏曲脸谱是戏曲艺术中面部化妆表演一种独有的程式化方式,它的设计审美又体现在设色、图案等方面。在设色方面,戏曲脸谱大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色彩为主,不仅色彩绚丽夺目,而且也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用以象征人物的善恶、好坏、性格特点等。这种指代的功能,把色彩象征作为手段,使人一眼便能辨别出善恶美丑、聪慧愚蠢。
在图案设计方面,戏曲脸谱同样丰富多彩。这一特点在净角身上尤为突显。无论是脸蛋、额头、眉毛等都施以各种装饰图案。这些图案也有一定的寓意和说明功能。比如包拯脸谱上常以月牙表示“日断阳,夜断阴”,象征他铁面无私的性格特点。脸谱图案的设计是艺人在长期劳动中不断改进共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图案中包含了对人物形象、性格品质的典型总结,是印在人们头脑深处的符号。
此外,戏曲演员身上穿着的服装同样能体现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服装上的花纹、图案同样色彩缤纷,美丽动人。它们与脸谱相辅相成,在带给观众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使观众加深了对戏曲的理解与认识。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在戏曲演出中,有些舞台动作并不能被大多学生观众所理解,这正体现出了戏曲的艺术特征之一虚拟性。在此举两个例子:在京剧《白蛇传?游湖》中“以桨代船”的身段,演员都通过身体的前后晃动来表现行船的颠簸,四人步调一致,相互配合,使观众觉得满台无水却满台是水,这是“空间”的虚拟;另一例子便是“时间”的虚拟:京剧《三岔口》,明明台上灯火通明,两位演员在舞台上通过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使观众觉得的确是在黑暗中一般,生动逼真。
在传统戏曲舞台上,几个龙套走几圈圆场便是千军万马行过了万里疆场。这种渗透道家“虚无主义”的传神表演,突破了舞台对时空的限制,正是戏曲艺术的高明之处。它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以虚为实、虚实相生的特点,能够让当代学生培养一种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思维习惯的育化有着积极影响。
三、增进学生的文学修养,陶冶情操
“陶冶情操”是我们常说的一个词,但到底何为“情操”,又该如何“陶冶”,可能很多人心里并没有概念。小新认为,如今是一个高度碎片化的时代,信息太多纷乱繁杂,所有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更愿意接受各种不费脑力、不花时间的快餐文化。如此一来,也就造就了当下的年轻人心浮气躁的普遍特性。
戏曲的表现形式相对拖拉,而且唱词艰涩不易理解,这和如今的快餐文化是完全相悖的。但正因如此,如果能让年轻人静下心来走进戏曲艺术的世界,不仅能提升他们对于传统文学的理解,更能培养其性情。让当下浮躁的年轻学生,更沉稳、更专注。
说了关于“戏曲进校园”的诸多意义,但真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还是要说回第一个观点——必须要优化内容、创新方式。传统文化要“传承”,就必须在内容形式上与时俱进。
2016年重庆市渝北区的《戏曲进校园》活动,之所以能成为全市范本,甚至得到中央文明委的关注,其核心便在于创新!在渝北区宣传部领导的建议之下,经过承办方重庆新之城公司的精心策划和编排,这次《戏曲进校园》的每一场演出既有对经典的致敬和传承,又结合了时下的流行文化,并突出了参与感和互动性。每一场演出,学生们跟随演员一起走台步、亮相、秀兰花指……在玩乐中形成了对传统戏曲的兴趣。
同时,新之城还认为,创新是一件持续的工作。2017年的《戏曲进校园》活动,在内容上,新之城初步计划抛却独立剧目的演出方式。而是发掘一些有意思的、符合学生人群兴趣的故事,然后编写成剧本,将戏曲节目贯串其中,形成一台用传统戏曲表现的舞台剧节目。
其实,“戏曲进校园”只是开始,它更需要“出校园”,为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铺垫更广泛的社会基础。这是一项漫长的需要不断坚守的事业,同时,也是一件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工作。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