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中的学习理念和我们今天的学习理

作文网 2022-04-08 01:16 编辑:鲁磊 565阅读

《劝学》的主旨是什么?荀子在文中作了明确的回答: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荀子说,人们应当学习儒家的经典,做封建时代的圣贤.这就是《劝学》的主旨.当然,诵《经》读《礼》既是学习文化知识,又是接受封建礼法道德的教育,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但荀子说学习的意义在于“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可见荀子强调学习,是偏重于封建礼法道德的教育的. 荀子强调学习儒家经典应当指导自己的思想言行: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于动静.端而言,rú@①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又说: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荀子主张学习圣贤之道,要在思想上扎根,要落实到行动上,一言一行要能成为人们的法则.荀子认为,古代人们学习圣贤之道是为了修养自己的思想品德,而后来人们学习圣贤之道只是装样子给人看,取悦于人.对于后人这种脱离思想品德修养的学习态度,荀子给予了尖锐的批评. 荀子十分重视向良师益友学习,以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荀子认为,学习圣贤之道最方便的办法是接近贤人,以贤人为榜样,处处向贤人学习,其次才是学习礼法条文.荀子说,如果一个人不愿接近贤人,爱慕贤人,向贤人学习,又不能学习礼法,以礼法约束自己,那么他不过是学了些杂乱的知识,会训释《诗》、《书》的句子罢了.这种人一辈子不过是“陋儒”而已. 由此可见,《劝学》的主旨并不是讲文化知识的学习,而是着重阐发思想道德的学习修养问题. 《劝学》开头三个自然段,阐述学习的重要性.首段开宗明义提出论点:“学不可以已.”而后以一组比喻说明通过学习可以改造和提高人的素质的道理.接下来说,按照绳墨木头才能锯直,经过磨砺刀剑才会锋利,借以比喻通过学习并对照检查自己的思想言行,人才会聪明起来,少犯错误.注意,这组比喻主要是从思想品德修养的角度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的.在荀子看来,学习的第一要义就是做一个思想品格高尚的人.学习就是为了提高自己,改造自己,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第二自然段,“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一组排比句,借天高地厚的比喻,说明先王遗言之博大精深.学习先王遗言,也即是学习儒家所崇奉的经典.荀子认为,学习不学习先王之道,关系着培养什么样人的重大问题.地处东南的吴越与地处北方的夷貉,他们的孩子落地的时候都是一样的呱呱啼哭,长大以后语言和风俗习惯却不相同.这是由于受到的教育不同所造成的.可见学习对人的重要性.因此,荀子接着援引《诗经》的话,勉励人们不要贪图安逸,而要克尽职守,向正直的贤人学习看齐,这样神明会审察一切,赐给你大福的.荀子说:“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意思说,最高的智慧就是按先王之道来立身行事,最大的福分,就是没有灾祸.这就说明学习可以使人聪明起来,免灾远祸. 第三自然段,用一系列比喻说明学习可以增加人的才干.“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所谓“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学习.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善于学习罢了. 第四自然段,谈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文章先以蒙鸠、射干、蓬蒿、白沙、兰槐之根等物的遭遇,启发人们重视环境影响的问题.其中兰槐之根的例子更具典型意义.“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xiǔ@②,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兰槐之根称为芷,芷本来是君子所爱佩带的饰物,可是如果芷浸泡在臭水之中,君子就不会接近它,连老百性也不愿佩带它.这个比喻告诫人们,不可不注意环境对自己的影响.荀子最后概括说,人们应当选择环境好的居处,应当选择贤士交游,这样才能防止受到邪恶小人的影响,才能受到正直君子的感化熏陶. 第五自然段,讲一个人的荣辱祸福取决于德行的高下.“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事物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一个人是获得荣誉,还是蒙受耻辱,必定反映他德行的好坏.“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鱼、肉腐败,必定长蛆生虫,一个人不检点自己的言行,恣意贪图淫逸荒乐,必将灾祸临头.道理说得十分浅近而又中肯.通过一连串比喻,最后归结说:“故言有召祸也,行有召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荀子告诫人们要谨言慎行,注意品德修养,这样才能避免蒙受耻辱和灾祸. 第六自然段,讲学习应当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积土成山,……圣心备焉.”用生动的比喻说明崇高的德行是靠平时积累起来的.一个人不断行善,就会形成美德,就会得到高度的智慧,就会具备圣人那样崇高的思想道德.“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组排比句,更生动地说明了不断积累的重要性.“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不在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则以生动的比喻和对比,说明学习贵在坚持的道理.“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③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通过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专心致志是多么重要.荀子由此得出结论说:“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hūn@④hūn@④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冥冥”、“hūn@④hūn@④”都是专心致志的样子.不专心致志地学习钻研,就不会将问题弄得明明白白,昭然若揭;不专心致志地做事,就不会获得巨大的成功,建立显赫的业绩.荀子接着又用比喻从反面说明用心不专一者,往往一事无成,陷入困境.最后引用《诗经》中《shī@⑤鸠》一章,归纳出本段的论点:“故君子结于一也.”勉励人们以贤人君子为榜样,始终如一,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 在前面解说的基础上,还应当说明以下一些问题. 一、《劝学》的主旨在于鼓励人们诵《经》、《礼》,“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也就是说要人们学习圣贤之道,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接班人.它所鼓吹的学习内容、学习途径、学习目的,都打着鲜明的时代和阶级的烙印,显然是不能无批判地接受的.但是封建时代的学者重视思想道德的学习修养,把它放在教育最突出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