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 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99作文网 2025-04-08 12:22 编辑:admin 209阅读

如何在 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材所选入的文章大都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之作,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品味其精美的语言,以增强语感。语言之美在于内容与形式的自然结合,并不取决于华丽的辞藻和工巧的句式,一些名篇佳作中朴实无华的语言同样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品味语言不应只注重表现形式。然而,现在语文教学中却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倾向:不少语文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那些看上去十分华美的“语言表达模式”,并把大量时间用来进行机械式的模仿训练。

在某市组织的一次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中,好几位执教者都采用了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为目标的“板块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近年来已十分流行)。其“课堂积累”活动主要包括多种形式的诵读和语言知识的积累,而重点则是语言知识的积累。如有的教师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去发现课文中的“雅词”、“美句”和写作上的技巧(结构层次、描写手法、表达方式,等等),然后进行“品味”和“赏析”。而所谓“雅词”,多是那些华丽的辞藻或口语中较少出现的富有文学色彩的词语,愈感到陌生则愈“雅”。这自然是很容易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的。

只是笔者不明白,汉语中的词汇丰富多彩,各有用场,除去骂人的污言秽语,何来“雅”与“不雅”之分?那些看似“不雅”的词,只要用得恰到好处,照样可使文章生色。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四次用到“终于”一词,这个词虽不算“雅”,但它充分表露出父亲对“我”的关心和体贴(从“但他终于不放心”、“终于决定还是自己去”可以看出)。又如《孔乙己》中“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的“笼上”也不算“雅”,但含意却极为深刻。反之,有些看似很“雅”的词如果运用不当,倒会损伤文意(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离开语言环境来品析“雅词”,非但无益于增强学生的语感,反而助长了华而不实之风。

而所谓“美句”,则是指结构规整的对偶句和排比句。有老师甚至还把排比按字数的多少分为三字格、四字格、五字格……于是,学生们又为寻找“美句”忙乎起来。只是笔者又被弄糊涂了,难道“美句”仅限于对应工整的对偶句和排比句吗?依此标准,鲁迅的《藤野先生》、朱自清的《背影》等就都没有什么欣赏价值了。因为这些文章既没有运用太多的修辞手法,也很难从中找到对偶、排比之类的“美句”。一篇文章中的句子结构各异,形式有别,写作时应从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需要出发,做到量体裁衣。句子的美与不美要看它与所表达的内容是否和谐统一,而不是看它的结构是否规整。如果文章仅靠类似于对偶、排比的“美句”去取胜,那么盛行于汉魏六朝的骈文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占鳌头。然而恰恰相反,骈文中的佳作却寥若晨星,大多是形式浮华而内容空泛之作。我们决不能将当今的学生引入这一歧途。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语言训练

一、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

课标强调:小学各学段的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教学课堂上,如果没有书声朗朗,议论纷纷,其效果必定有限。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读书,以读代讲,注重语言的感悟和积累。

首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要重视初读的质量,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充分读课文,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其次,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感悟课文的语言。课堂中,教师应把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充分地用心地读书。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围绕重点词语和句子揣摩、分析、感悟,教师应给予适时导引点拨,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最后,引导学生熟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师可运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自我感悟,培养语感。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这样,学生在读书中吸取课文精华,并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促进语言的积累。

二、注重语言的扩展――丰富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门工具的掌握是呈面状扩展式的,它是通过对新语言(主要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词语和句子)的不断理解,不断积累,不断运用,逐步扩展,渐进提高的。阅读教学中,应通过学习课文语言,熟练语言交际的特点,在语言实践中扩展、丰富自己的语言,增进语言的素质。

1、扩展词语,促进语言的发展。学生语言的发展,与词汇量的丰富程度有很大的关系,词汇量丰富,就能促进语言的发展。教学中,教师机械地一成不变地要求学生掌握课文中的词句,一点也不敢扩展,不仅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限制了学生思维、语言的发展。教学中可以用课文内容,借助文中的词语让学生进行扩展性的语言训练。例如,抓住一个关键性的词语,让学生学会说一连串相关的词语。教学《初冬》课,引导学生理解“初冬”指的是冬天刚刚到来的时候,然后举一反三,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叫“初春”,夏天刚刚到来时候叫初夏--这样,学生就轻松地掌握了“初春、初夏、初秋、初冬”这一连串的词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说说与课文中的词语意思相关或意思相反的词。

2、扩展句子,发展语言。句子是语言应用的基本单位,学生能把句子说好,就能为作文打下牢固的基础。尤其是扩展句子,既是连句成段、成文的基础,又能发散思维,发展语言。

三、注重语言的创造――提高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渐进的,他们通过听和说获取新的语言信息,经过理解、感悟,以背诵、摘记等方法,储存进自己的记忆系统,在需要交际时,从自己的语言仓库中提取加工,表达出来,并在不断地吸收,不断地运用,不断地创造中得以提高。

1、重组训练,促进表达的灵活性。根据课文内容,对课文的句、段、内容等进行重组训练,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例如:重组句子的训练中,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变换句式的训练,变换句子人称的训练等。

2、引导想象,培养语言的创造性。法国思想家狄镇罗说过:“想象,这是一种物质,没有了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人,也就不成其为人。”这句话说得似乎有些过分,但也有其确切的一面。如果学生的想象力差,表现在阅读中,往往对课文理解不深入,说话、作文时不具体、生动。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思维活跃,语言丰富,学习生机、活泼。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创造性语言。

3、课堂表演,提高语言的综合素质。生动、逼真的情境创设,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用生动、形象、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感画面,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角色,引导学生进行语言交流,并训练学生交流时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鉴于小学生的表演欲望较强,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表演。表演的形式多样,有个人表演、小组表演、集体表演等。学生上台表演时,全班同学可进行指导、评议。教师也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模拟表演。如: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后,可组织学生模拟旅游活动,分别选出同学当导游、旅游团团员、记者,请团员向导游提问题,导游回答,记者采访。通过课堂表演,训练学生内化课文语言的同时,根据表演的需要,创造性地组织语言的表达。此外,教师还可以将课文内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表演等。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听、说、思、议等语言实践活动,大脑、眼、耳、口、心、都积极调动起来,提高了语言的综合素质。当然,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还有很多方法,课堂上的语言实践活动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可引导学生走出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训练空间,实现由课内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