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写火山口的一篇散文500字
今天,南京晨报老师组织我们去方山踏青,令我最难忘的是雨中登火山口。早上还是阳光明媚,当我们要登火山口时,一阵阵雨劈头盖脸地猛浇了过来。虽说天公不作美,但是没有浇灭我们的游兴。为了见到火山口,我们打着伞,冒着雨前行。沿途路边是各种奇形怪状的树木,在雨中显得更加翠绿妖柔。轻轻的脚步声和沙沙的雨声奏响了轻快的交响曲。爬了一段台阶后,我已经累得气喘吁吁,脸上也分不清哪里是雨水,哪里是汗水了。我对妈妈说:“我爬不动了。”妈妈拍拍我的肩膀说:“加油谦谦!前面就是火山口了。”听了妈妈的鼓励,我又奋勇攀登,爬呀爬呀,我们终于来到了著名的火山口。在我想象中的火山口是又雄伟又壮观。可是当我亲眼见到的这座火山口就是小山丘,便心生疑惑地对管理员叔叔说:“这真的是火山口吗?”叔叔笑眯眯地说:“是的,你可别小看它哦,约在1000万年之前,发生过两次火山喷发。火山通道和原生裂隙被岩浆大量侵入,构成岩颈及岩墙,结束了喷发活动,形成了如今的一座死火山……” “哇,原来火山口还有这么多的历史啊!”我情不自禁地叫道。这次特殊的旅行对我来说收获匪浅。通过叔叔的介绍我明白了火山形成的危害,以及它的爆发会影响我们生存的地球环境。因此在平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做好环保工作,关爱地球家园。
二、《方山子传》是谁写的?
《方山子传》的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苏轼
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三、方山子传的创作背景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出仕,任风翔签判。嘉佑八年(1063年)陈慥之父陈希亮来任府尹。陈希亮素以威严著称,僚属和他见面多不敢仰视,而苏轼年少气盛,常与争议,甚至形于颜色。这年,苏轼和陈慥初遇,二人一见如故,抒怀言志,颇为投合。自凤翔返京后,苏轼妻死父逝,宦海升沉,身经乌台诗案的文字之狱,贬往黄州;陈慥也父死无禄,心志不得伸,以平民之身隐于异乡。元丰三年(1080年),陈慥听说苏轼被放逐而相迎于途中,以后过往频繁。据苏轼自己统计,在黄州四年,他“三往见季常,季常七来见余,盖相从百余日也”(详《岐亭五首》)。两人情至深,故苏轼于元丰四年(1081年)写下了这篇散文。
四、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圊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一笔长卷。
当大雨磅沱时,远处水天一片,烟雨蒙蒙;近处斗雨如注,水花四溅,沟壑横流,路上行人,无不行色匆忙,仿佛绘制一幅人生处逆的抗争图。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