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请推荐下 法国 乡村电影,就是体现法国农民惬意乡村生活的电影。故事不一定是大起大落,清新即可!
《初渡艳阳天》和《再见艳阳天》是20世纪初发生普罗旺斯小山村里的温馨故事,这两部电影均改编自Marcel Pagnol写的自传体小说,讲述作者回忆童年时光的琐事,也叫《父亲的荣耀》和《母亲的城堡》。《初渡艳阳天》的剧情描述马歇儿一家人及姨丈一家在民风淳朴的普罗旺斯地区合租了一幢别墅度暑假,其间发生了不少趣事,令马歇儿深深爱上了这块土地。故事一开始介绍了这一家人的生活,爸爸是个古板的老师,妈妈总是担心马歇儿看太多书头会爆炸,而马歇儿偏偏成天找书看,甚至是菜谱,姨丈是个爱吹牛的公务员。本片系马塞尔·帕格诺尔(Marcel Pagnol)的童年回忆,改编自法国名作家马歇儿童年逸事的散文式喜剧,与《妈妈的城堡》均由伊维斯·罗勃特导演,是姊妹作。这是令人感到内心愉悦的成长喜剧,外景风光诗情画意。另外,普罗旺斯也就是《屋顶上的骑兵》的故事发生地点。
二、如何写电影和电视剧的影评,有没有比较正式、规范的格式?
对于所有的电影来说,电影评价分基础评价和专业评价。基础评价限于没有学习过电影专业知识的人群。这类影评可以评电影主题思想、自己的感受等等;专业评价限于学过电影知识,对电影专业术语有所了解的电影从事者。这类影评可以评电影的灯光、色彩、剪辑技巧、蒙太奇、流派、镜头语言等。无论专业影评或基础影评,都要求我们观赏电影时用心仔细的记录关键镜头、人物对话等,这样才能在写影评时有话说。如果电影的音乐比较有特点,可以简单评价一下音乐,前提是你对音乐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不然乱评会贻笑大方~
对于人物分析 ,可以结合电影中人物的特点来写,也可以抓住人物所代表的一类人的特点来写,例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傻子代表的“傻子”这一特定符号。可以考虑人物对整个事件的影响、是否是带动事件发展的线索等
结尾是对你的影评所涉及的角度进行汇总,就是再提一遍 你文章中所列举的几个角度。
给你个范例:
“XX影片通过出色的XX(XX指的是角度)、XX、XX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XX的故事,影片无论是在拍摄技巧、叙事结构、主题思想定位方面都有一定的杰出之处,是一部好影片,值得我们欣赏。(就是给影片戴高帽 呵呵)
写影评时尽量避免过多角度评价,这样会显得你在东拼西凑的凑字数,最好选择1~3个角度评价,每个角度自成一段,这样会比较有层次感,使得文章干净利落。有的可以在每个角度的段落前加上标题,起到概括、吸引读者的作用。
写影评也是一种文学创作,像写作文一样,影评也需要流利的语言,恰当的修辞。但切记写影评时不要过分追求散文式的华丽语言,因为影评本质是一种理性评论。
我个人认为,写影评还是凭借自己的艺术感觉来写好,尽量不要去背诵或模仿那些影评人的作品,有很多经典的影评段落是大家所熟知的,如果露馅就不好了。
我以前也不会写影评,但是慢慢练习就会发现其实写影评没有什么难的。上面所写的是自己的一些经验,希望对你有帮助,祝你成功!
O(∩_∩)O~加油!
三、说说你《迷失东京》的感受
《迷失东京》从出来开始我一直是有点抵触的,因为抵触散文式的影片,不想看,所以一直没看。但从一些片断来看,它也许不完全式我想象的那样,另外男主角比尔·穆雷对我的吸引力很大,加上最近情绪的需要就看了这个片子。首先我得承认我原先对它的偏见,在镜头语言上这个片子跟我想象的还是有些出入的,因为索非亚在奥斯卡上感谢了王家卫,使我产生了一种误会,以为是王家卫那种,但实际上还是很好莱坞的,镜头很朴实,毫不花哨,风格清馨而不是晦涩,当然,作家电影的那种文艺味还是难以脱离。比尔·穆雷已经很不错了,但我觉得剧本在细节上还是有问题,否则他完全可以演得更好。倒是当时17岁的斯佳丽的表演更为如鱼得水,很好。那个摄影师我一看觉得眼熟,想了想,才发现这家伙就是我从成都走前在电影院里看的那个灾难片《凤凰劫》里的那个飞机设计师,我对此人有点好感。还有那个疯疯癫癫的安娜·法瑞丝,在《惊声尖笑》外第一次看到,哈哈。总之这些演员我都很喜欢。影片的情绪也还是基本让我满足。其实我看这个片子就是想看看中年男人的忧郁和无奈。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像一个中年男人,我已经明显感到自己某种心态上的苍老,看他们总是让我产生共鸣,而关于青春少年的那些电影,我已无动于衷。
四、谁给提供些类似的电影!!
这类电影一般被称为散文式电影
还有和《那山那人那狗》同一导演(霍建起)执导的片子
《暖》(强烈推荐)
类似还有:
我的父亲母亲
五、叙事片是什么类型的电影 越详细越好
叙事:最简单的意思,即是对于故事的描述,但在文学、符号学等领域成为重要的概念,有其特定的意义,并发展出专门探讨叙事相关问题叙事学这门学科。
所以叙事片 字面上的意思就是 讲述一个完整故事的一部电影。
但是在真正的电影分类里并没有叙事片这一说。
电影的叙事结构也有多极(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指组织关系和表达方式,可称为本文结构或总体结构,它与蒙太奇结构含义相当,是影片的总体架构方式,包括“潜结构、策划、设计、烘托以及作为结果的对形式与内容的总体感觉”(萨·托马斯语),叙事结构是影片生命的骨骼和躯干,是其面貌和风格特征的最重要的方面;第二个层面指电影整体系统的组织关系,如类型片结构模式,它在总体结构之上;第三个层面在总体结构之下,即影片内部各元素的组合关系,如情节、画面、剪辑组合关系。总之,电影叙事结构参与元素更多,因而更复杂,需有精细的情节设计和精巧的结构布局才能讲好故事。新浪潮所创的“无结构”其实是一种更隐蔽、自由而松散的结构。结构并非直观可见的对象,一般观众难以分析,这正是对电影作叙事结构模式分析的意义所在。通过结构模式分析,便于把握电影叙事构成的一般规律和创新途径,使创作者和观赏者在结构本文和解读本文时有章可循、提纲挈领。结构只是形式,与它同样重要的密不可分的是内容,因此分析结构模式离不开对内容的理解。
1、把握叙事结构之前,必先把握叙事角度:
①、全知全能叙事(第三人称)。托多罗夫称为“叙事者>人物”,热奈特称为“零度调焦”。叙述者是万能的上帝,多数电影取此视角,如《卡萨布兰卡》。传统电影偏爱此类。
②、限制叙事(第一人称)。托多罗夫称为“叙事者=人物”, 热奈特称为“内部调焦”,如《城南旧事》、《蝴蝶梦》(叙述视角不变)、《公民凯恩》(叙述视角转换)。现代主义电影偏爱此类。
③、纯客观叙事(第三人称或无人称)。托多罗夫称为“叙事者<人物”, 热奈特称为“外部调焦”。纪实性电影多属此类,如《偷自行车的人》、《小武》,展现客观的生活流。后现代主义电影偏爱此类。
以上区分只有相对性,因为叙事角度可以转化或交叉,如《罗生门》、《公民凯恩》。
2、传统叙事与当代叙事的区别:
传统叙事指古典的、现实主义的原则,当代叙事包括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原则。主要区别有四:
①模仿论—关系论。前者看重“讲什么”,后者看重“怎么讲”;前者注重语言、写照,后者注重言语、语境和游戏规则。
②作者论—本文论。前者强调作者对作品的权威性和生产性,后者强调作者被语言(规则)书写、本文自述性和读者接受性。
③单本论—互文论。前者强调作品的单一性和独创性,后者强调本文的改写和重建,看重滑稽模仿和多义性。
④封闭论—开放论。前者认为意义现存,结构完整自足,后者认为意义可读可写,提倡误读,结构残缺或开敞,可供选择。
3、五种常见电影结构模式类型:
①因果式(戏剧式)线性结构。以故事因果关系为叙述动力,以线性时间戏剧化展开故事(少用闪回、插叙),叙事链单一(无并置、对照、复调,但故事可多线索发展),追求情节结构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完整结局,强调外部冲突和动作强度,如生死抉择、最后一分钟营救等高潮。多数传统电影属此类,其经典情节结构强化了“幻象真实”和“移情”,迷惑观众入戏,如《关山飞渡》、《真实的谎言》。
②回环式套层结构。以多层叙事链为叙述动力,以时间方向上的回环往复为主导(非线性发展),情节过程淡化,讲述方式突显,意义不在故事中而在叙述中产生,它调动观众参与意义建构,以理性思考取代前者的移情入戏,不给出确定的结局和意蕴,如《罗生门》、《法国中尉的女人》、《罗拉快跑》。
③缀合式团块结构。没有明晰的时间线性故事发展和因果关系,也没有连贯统一的情节主线和戏剧冲突焦点,以打乱时空的叙事片断缀合而成,各个片断或团块之间有向心力,形成“形散神聚”的散文式结构或意象并置组合的诗化结构。它不以情节和哲理取胜,而以意象意境耐人寻味,如《城南旧事》、《小城之春》、《狂人彼埃罗》。
④交织式对照结构。以两条以上叙事链(不只是两条故事线索)组合形成对照性张力运动,建构复调主题,其因果关系、戏剧线性叙述仍然存在,只不过更复杂化,它将移情幻象与哲理思考合而为一,如《老井》、《安娜·卡列尼娜》。
⑤梦幻式复调结构。以梦境和幻觉为主要叙述链接和内容,以两个以上叙述声调形成对话和冲突,物理时空转化为心理时空,多重对话(人与人、人与自身、人物与叙述者、人物与观众)形成对话狂欢,如《野草莓》、《八部半》、《梦》。
以上并非全部结构模式,也不纯粹,模式交叉变异也较常见,它们并无高下之分,只有更适合于内容的模式而不存在最佳模式。第一种模式形成了强大的叙事传统,受戏剧和古典小说影响大,其它模式的多元化正是电影摆脱传统叙事影响而成为独立艺术门类的努力之一,故可统称“非戏剧式非线性结构”。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