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在议论方式方面有何不同
额,我们老师刚刚讲了《论语》和《孟子》,我给你都打上来……
《论语》:
文体:语录体,格言式,多为言论片段不成文章,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哲理性;
风格:将深刻的人生哲理融入日常谈话,使之更为生动,气氛也更为轻松、生活化;、
描写:在描写生活场景时,善用简练的笔墨表现人物局部特点
语言:沉着含蓄,意味深远,富有启发性,不露锋芒。大致表现在:对赞成的观点不夸耀,对于反对的不直示其非,例如《子路……侍坐》里面,孔子赞同曾皙的观点也只是说了句“吾与点也”;
多采用商榷性语言,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很多言论都是只提出命题,不加分析,没有试图说服对方的意图,例如孔子评《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孟子》:最大的特点是雄辩
雄辩的体现:
精神气质:具有强大的正义感和责任心使命感,这是孟子散文的精神实质。孟子说他的辩论都是为了“正人心,息邪说也”。他对自己坚持的道义有着强烈的信心,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所以他的散文显得理直而气壮。
文章表达:旗帜鲜明,观点突出,善于分析事理,高扬其观点。对于某些现象的批判尖锐犀利。例如:“说大人,则藐之,勿视……”
论辩技巧:1.知言:善于发现和掌握对方言辞中的本质所在,然后展开批驳。孟子说“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2.迂回法,主要表现在:a.说服对象往往是地位高的国君而其言论不得国君喜爱,孟子便采用由远及近的方式,先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说起,逐步引导到他的思想论点上来。如《齐桓晋文之事》,从“以羊易牛”谈起,到最后的“采取王道,舍弃霸道”,然后“制民之产”;
b.利用对方的言论,偷换概念,典型文章是《寡人有疾》,有国君的“寡人有疾”引到“推己及人”;
c.引人入彀,不直言其非,以对方观点为前提,展开推论,使对方不能自圆其说,然后其观点不攻自破,最终无话可说。这个典型是《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里面孟子和农家争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
朱熹对二者的形容很到位:他把孔子的言论比作温玉,孟子的比作水晶。(原句我不记得了,笔记本上也没有)可见孔子言论比较柔和亲切,而孟子的比较尖锐、观点鲜明 。
二、写一段100字左右关于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好多年了,碰到了同样的题目,看来语文教育还是没有变化。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想我给你的不应是现成的答案,而是教你一点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老是布置这种题目的意义在于让你在你理解这段话的基础上拓展,也就是发挥想象,写一篇类似游记的文章。所以,首先,你要会翻译这段话,“暮春三月,穿上春衣,约上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里洗澡,在五舞雩 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家。”,现在你已经知道了意思,那么你就可以根据这里面的情节大胆拓展,不要拘泥于这段话,向大一点的方向,春天,五六个大人,七八个小孩出去游玩,加上对春日风光的描写,据此写一篇游记就可以了.
三、孔门师徒各言志的译文
颜渊、子路侍奉在孔子身边。孔子对他们说:“何不各自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希望可以把车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这些东西都破旧了也没有什么遗憾。”颜渊说:“希望我没有夸耀长处,也没有表白功劳。”子路对孔子说:“愿意听孔子的志向。”孔子说:“希望由于我活着,能让老人过得安适,能得到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让年轻的人怀念。”
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摄乎大国之间的摄是什么意思
摄乎大国之间的“摄”指“夹,夹在、逼近”的意思。
出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原文: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翻译: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扩展资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人物介绍: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即文中的“由”。
曾晳,名点,字皙,即文中的“点” 。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即文中的“求”。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即文中的“赤”。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五、体现曾皙性格的故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表现出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求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是一段可读性很强的文章。
故事译文内容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子路轻率匆忙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振兴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学着做些东西。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官员。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所讲的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皙)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童仆,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可他说话却不知道谦虚,所以笑他。难道冉有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何以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
赏析
孔子问志,子路就“率尔而对曰”,抢先发言,宣称自己有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显得很直率,
也很自信好强。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说自己只有治理方圆几十里的小国的才能。他还认为,三年之
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需要其他高明之士。可以看出他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为了避免以君子自居之嫌,他首先申明“非曰能之,愿学焉”,而且还特别强调“愿为小相”。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特点。
曾皙谈吐雅致,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生活和生命情趣。师生暮春郊游,
流连山水,寄情自然,说明他的性格恬淡洒脱。
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