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春望这首诗改写成散文
在唐朝时期,那里有一个名叫杜甫的唐代诗人,被人称为“诗圣”。
当时国家非常的美,由于国王不上朝,不关心国家大事,国家逐渐衰败,最后只留下江山,树木因没人清理,都是杂草,因此也就荒芜一片。不巧诗圣杜甫就沦落在这个朝代,这个荒芜人虚,国家被灭亡的地方。杜甫非常痛恨这样的生活。这样见不到家人,生死离别的场合;这样只能在战场上牺牲生命的地方。
伤心悲痛时,花儿都陪他一起掉眼泪;痛恨与家人失散离别时,鸟儿都被惊动了。想到九年中在战场上牺牲无数生命的人,如今只有沉浸在书中才是最大的乐趣。现在家书都能抵得上万两黄金,可见书是多们地贵重啊!因为伤心悲痛为国家担忧的杜甫,一天比一天少,才知他枉费了多少心血啊!就连平时的头簪也过不住头发了,令人产生同情。
二、春江花月夜算不算是思乡诗?
诗人哲理思,思妇闺中怨,游子思乡情
——读王若虚《春江花月夜》
唐代诗歌,以游子思乡、思妇愁怨为主题的,不胜枚举。而真正把二者完美结合起来,并且生发出哲理意蕴的,唯有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阅读过程中,为了便于理解,我试着梳理了一下诗人的思路:诗人哲理思——思妇闺中怨——游子思乡情;由宏大的哲学背景写到人具体而微的普遍情感。
1、诗人哲理思
其实,张若虚这首千古绝唱,绝就绝在他的感悟上。他的感悟不仅仅是通常人们分析的“哲理”小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哲学”高度,他提出了人在时空中的“存在”。诗人一开始,对春江花月夜美景,进行宏大的立体描写,轻松将我们引领进了一个唯美的意境之中。诗人用唯美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唯美的画卷。而仅仅展现出一幅图画,此诗未免平庸。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沉迷于眼前的美景,而是生发出对人对明月,对千古宇宙的深思冥想。诗人的心都是晶莹剔透的,也是脆弱敏感的。他们常常易于发现美,又从美之中联想到人生的短暂,岁月的无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把人类与大自然进行对比,揭示深刻的哲理,大自然是永恒的,而人生易变,人不过是宇宙间一个匆匆过客。
2、思妇闺中怨自己,回到对自身境况的审视,由此想到了亲人盼归。诗人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纹”便开始叙写思妇的离愁别绪。如此良辰美景,无人共赏,孤独寂寞中,思妇登楼远望。月亮依然,可游子不归,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月色融入离愁,弥漫思妇的心头,挥之不去,无法排遣,真是剪不断,理还乱,纯洁真挚的离情渐明渐远渐深。于是寄别情于明月,托相思于江水,但愿满怀的思念化作月,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诗人淡淡的哀伤。这种思妇的情感体验,是诗歌开始部分对人生易逝哲理的具体对应与呈现。在唐代,思妇的寂寞与思念,也是诗人们喜欢表现的一个主题,习惯上把这类作品称为“闺怨诗”。
3、游子思乡情
与闺中思妇的幽怨之情相对应的,则是游子思乡之情,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鸟倦归巢,叶落归根,思乡,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中国人的思乡情结之浓厚,世界首屈一指,原因不外乎恋土情怀和恋亲心理。唐代经济空前繁荣,社会风气开放,文化交流广泛,诗人往往也就是旅人,乡愁就成了大唐诗人在诗中经常流露的一种情感。张若虚也不例外。诗一开始,作为异乡客子的诗人,面对着令人迷醉的美景,怎么会不触景生情,想起故园以及故园的亲人?那远去的离别情景,此时便会清晰地呈现在诗人面前。而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开始,则更是重墨抒写游子春宵孤旅的乡愁。在这里,诗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把离情别绪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本诗构思新颖独特严谨。诗人从眼前美景的营造、千古的冥思遐想中回到现实,想到了闺中思妇,想到了天涯游子,中间的转换丝毫没有突兀之感,丝丝紧扣。内容除了倾诉离情别绪之外,还流露出文人沉沦失意的感伤,带有人生短暂的苦闷和对人生问题的注目与思考,具有极深的社会意义。
游子在对景物及人生思考的宏大背景下,不免会反观
三、《渔舟唱晚》与《春江花月夜》的关系?
《渔舟唱晚》描会了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
渔舟唱晚: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河南筝曲。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流传广、影响大的一首筝独奏曲。
娄树华于1938年以古曲《归去来》为素材,依据十三弦古筝的特点发展而成。并引用唐诗人王勃《腾王阁序》中“渔舟唱晚,穷响彭蠡之滨”为标题。近年来,有人认为此曲系山东金灼南根据《双板》及其变体《流水激石》、《二环套月》改编的,娄树华只是在金谱基础上作了较大发展,增加了乐曲的后半部分。两种说法尚未定论。
乐曲开头舒缓典雅,描绘夕阳斜照碧波的画面;接着音调逐层递降,反复变化,采用五声音阶回旋环绕技法,表现渔翁唱晚的情趣。接下来的是此曲最大的特色,就是用递升递降的的旋律多次反复演奏,并且逐渐加快,音乐跌宕起伏,表现了流水的层涌回荡,渔船随波渐远的情景,是一首蕴含诗情画意的优秀筝曲。曾被改编为高胡、古筝二重奏及小提琴独奏曲。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就这样轻松地,将我们引领进了一个唯美的春江花月夜。春 江 花 月 夜,每个字都蕴含着美的遐思,每个字都浸透的美的体味。那醉人的明月,那滟滟的湖水,那洁净的天空,那汀上的白沙,诗人用唯美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唯美的画卷。这一美景,不仅成为诗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印记,也感动了千年间的一代代人,沉淀在中华文明的血液里,成为永恒的经典。“色不迷人人自迷,景不醉人人自醉”,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沉醉在这个虚拟的场景,沉醉于这春江花月夜。
如果诗人就此打住,仅仅将一幅图画展给世人即沉默无语。也许,这首诗也只能名噪一时,很快湮没于历史的风雨中。诗人的高明之处,更在于他没有沉迷于眼前的美景而流连忘返,而是兴起一份对人对明月,对千古宇宙的深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生世代的变化无穷,正如同江中明月的千古不变。诗人的心都是晶莹剔透的,也是脆弱敏感的。他们常常易于发现美,又从美之中联想到人生的短暂,岁月的无情。想起了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潇洒飘逸的诗仙,性情狂傲不羁,面对明月面对自然时,心头也不免有些感慨与落寞;想起了苏轼的《前赤壁赋》,豪放派的代表领袖,官场的落魄者,却在人之与自然的渺小中,得到了一份释然与安慰。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清风浦上不胜愁”开始,诗人叙写了游子和思妇的离愁别绪,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诗人淡淡的哀伤。诗人从千古的冥思中回到现实,想到了天涯游子,想到了闺中思妇,中间的转换丝毫没有突兀之感。“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诗人徐徐停下手中的笔,却让读者人掩卷长思,那其中的意蕴,那美妙的回忆,诗已尽却味无穷。“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记得周国平说过:诗人与哲学家是相通的。他本人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有着哲学家和诗人的双重身份。这句话在张若虚身上再次得到了验证。传说中,当年他就是凭借着一首完美的《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当之无愧。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