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代诗人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出优美意境的诗句是?到底是第二大句还是第三大句?好纠结!
您好
第二大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
竹径通幽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曲径”,竹林丛中的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以上六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动,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详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都”,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都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或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二、求一些带有佛教色彩的诗歌, 注意,1.可以有宗教色彩的意象(比如什么梵音,什么檀香,古寺之类的),
泰戈尔的诗集大多都收录了宗教诗歌,最令人惊叹的是《吉檀迦利》,对他来说他的诗是奉献给神的礼物!
另外《过渡集》《献歌集》《歌的花环》里也大量描写了宗教!
还有就是冰心的《春水》中有几首宗教诗,非常感人,大多的诗人写到最后都会有宗教的意为,这是一种悟!
例诗:
送神曲
冰心
世界上
来路便是归途
归途也成来路。
这轮转的尘寰,
何用问
“来从何处来?
去向何方去?”
更何处有宝盖珠幢?
又何处是金身法像?
即我——
也是众生。
来从去处来
去向来处去。
向那来的地方,
寻将去路。”
灵台上——
燃着了常明的灯火,
深深地低头膜拜。
满意请采纳!
三、这首诗
【年代】:唐
【作者】:张继——《枫桥夜泊》
【内容】: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者】: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南阳人。天宝进士,曾任检校祠部员外郎、洪州盐铁判官。其诗多登临纪行之作,不事雕琢。有《张祠部诗集》。
【注释】:注释:
1.枫桥:桥名,在江苏吴县阊门西。
2.乌啼:乌鸦啼叫。乌,指乌鸦,亦指夜晚树上的栖鸟。
3.江枫:江边的枫树。
4.姑苏:苏州市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名。
5.寒山寺:在离枫桥西边一里的寺庙。据传唐初有名的寒山、拾得两个和尚
住此,因而得名。
6.夜半钟声:唐代寺庙有半夜敲钟的习惯。
【赏析】:
诗歌从很细小的景色入手,绘制了一幅朦胧静谧、清冷幽美的江南水乡秋夜图。诗歌一、二句,虽然写的是秋夜,但仍能使人感知江边各种秋物的色彩、形态,还有声音和情绪;体现出来的感觉一实一虚,对比非常清楚。而诗歌所创造的艺术意境,也寓于这繁简虚实对比的玄妙之中。三、四两句却是个大写笔,把一里以外寒山寺的钟声远距离传送了过来。这捎带着禅的超然的钟声,又会引发满怀愁绪的夜泊之人什么样的感受呢?
四、把《送灵澈上人》改为120字左右的散文
夕阳欲颓。那酡红如醉,渐渐铺开、化去。天边的几丝薄云,随之点点浸染,向四处漫开,竹林刹时被映上了片片醉红。这红,透过繁密的竹叶间细小的缝隙,星星点点地撒落在地上,于是,昏暗的林中形成一个个美丽的光斑,跳动着,无声的歌唱。竹林深处,一座小小的寺庙,笼罩在暝色苍苍中。灰白的墙,朱红的顶,庄重且静谧。“铛——”“铛——”,远处晚钟阵,不重,不轻,不急,不徐,一声又一声,让人不由自主的肃穆,心中一切烦躁.苦闷在钟声悠悠中烟飞云散,大地一片沉寂。站在竹林尽头,远处卧龙似的蜿蜒着一座座青山,如黑黝黝的树根纠集缠绕在一起,皱折整齐而光滑,透着西北的苍劲。山上那条弯曲的小道,却又有些许江南的秀丽。小道上,有个背着斗笠的僧人缓缓向上攀爬,绚烂的晚霞泼洒在他身上,显得愈加绮丽端雅。他的步伐苍劲而悠闲,不紧不慢。一步,又一步,渐渐远去,只留下一个淡淡的——背影·····
五、杜牧 《江南春》全文+翻译
一、全文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二、译文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拓展资料
一、赏析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杜牧特别擅长于在寥寥四句二十八字中,描绘一幅幅绚丽动人的图画,呈现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的启迪。
《江南春》反映了中国诗歌与绘画中的审美是超越时空的、淡泊洒脱的、有着儒释道与禅宗“顿悟”的思想,而它们所表现的多为思旧怀远、归隐、写意的诗情。
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二、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