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并以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为例分析

99作文网 2025-04-24 15:07 编辑:admin 106阅读

一、如何理解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并以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为例分析

这篇文章的神采在于作者自己的爱国理想。作者在自题小像中说,我以我血荐轩辕,在呐喊自序中说,医学于日本的维新起了大作用,还有一篇杂文大意说,留学生会考虑两种前途,一种是好好学了谋取前途,一种是不好好学,但也要谋取前途,云云。这些可作对读。

所以鲁迅写了留学生留着辫子和盘着辫子的丑态,这专写那些谋取前途的,而他自己已经志不在清朝,大胆剪掉了难看的辫子。鲁迅写了日本学生因为一个其实考得并不高的分数,就来找他的事,也不独表现藤野的公平仗义,这是民族歧视和日俄战争后日本民气的表现,正因有这种民气,才有那场电影。

这些事情零零散散,有的和藤野有点关系,有的绝不相关,看起来离题万里,也不符合现今中学崇尚的作文规则,但是写藤野也好,写其他也好,表现的都是鲁迅自己的思想和经历,这个才是真正文章里要表达的精神!

二、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应该怎么样理解?

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 运 笔 如 风 、 不 拘 成 法 , 尤 贵 清 淡 自 然 、 平 易 近 人 ” ; 所 谓 “ 神 不 散 ” , 是 指 “ 中 心 明 确 , 紧 凑 集 中 , 不 赘 述 ”

“ 散 文 的 特 点 正 在 于 ‘ 散 ’ ” , “ 因 为 这 ‘ 散 ’ , 不 是 ‘ 散 漫 ’ 的 ‘ 散 ’ , 既 要 用 墨 如 泼 , 又 要 惜 墨 如 金 , 既 要 撒 得 开 , 又 要 收 得 拢 ”

三、散文是什么样子的。最好举例说明

形散神不散,散文最大的特点是自由运用笔法,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着重表达“我”的思想及感受。举个例子,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都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不论是原诗或翻译过来,都可视作散文。作者(曹植)借用豆和豆秸之间的特殊关系,表达对(曹丕)自相残杀的憎恨。如果你不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你就只能读懂字面意思,却体会不到作者的中心思想。另外,散文素有“美文”之称,语言优美传神,雅致不俗。本人不才,和好朋友决裂,写上一段,楼主莫笑话。

四、怎么写散文?那种形散神不散的类型的,而且很唯美的……

形散而神不散!

一、精于立意:“凡文以意为主”。散文的“意”是存在于深厚的生活土壤和浩瀚的生活海洋中的。

二、善于构思:构思是写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提炼 的过程。

三、巧于布局: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布局有方便的地方,但要布局得好,却因篇幅短小而有其难处。

四、明于断续:散文要“散”得起来,除了选材要有技巧之外,就是在叙写上要注意断续的技巧。

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散神聚,结构自由,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写作者意在笔先,缘情为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或曲径通幽、含蓄蕴藉,或直抒胸臆、淋漓尽致,或浓笔重抹、一唱三叹,或信手拈来,如话家常。笔法之灵活,行文之多变,全看你自己如何安排。笔者认为,作为时间短、要求高、有话题、重思路的应试作文,以下四种构思较为理想。

 

1、镜头组合法。写作者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或自己的情感,选取几个具有典型性、形象性、连贯性的特写画面,精雕细琢,认真描绘,强化细节,深入挖掘,提炼其表情达意的共同点,议论引申,不断深化。这种构思的好处是:意象鲜明,形象性、可视性强,选取的镜头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表现写作者的感情或写作意图,选材广,表现力强。如冰心的《微笑》,作者选取几个典型的画面——安琪儿的微笑、赤脚孩子的微笑、茅屋里的老妇人的微笑加以组合,最后以“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果,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作一提炼,巧妙地把三幅画面揉合为一体,有力地表现了“爱”的主题。

2、反复咏叹法。写作者在明确了文章的立意或感情基调后,要围绕它们,从不同的侧面、角度、层次入手,把其分解成一个个文字表述虽然不同、但内涵却基本相同的小论题,各自独立成段,在此基础上,反复咏叹,不断强调,显阳关三叠之妙,造铁骑突出之势,搭层楼更上之梯。这种构思的好处是,思路清晰,文脉清楚,文章立意鲜明,中心突出,行文有气势,易于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如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若为人生故 诚信不可抛》一文,作者在提出问题后,分别以“选择诚信,因为它比美貌来得可靠”“选择诚信,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选择诚信,因为它比金钱更具内蕴”“选择诚信,因为它比荣誉更具时效性”四句话各领一段,紧紧围绕诚信的重要性,抓住“选择诚信”,反复吟唱。我们看到了作者行文的急促缜密,感受到了诚信之与人生的重要。文章虽短小,但布局周密,结构紧凑,文意贯通,气势逼人,很有感染力。,

3、蓦然回首法。文章不直接点出自己赞美的对象,不径直表明写作意图,而是欲进先退,欲明先暗,故意左顾右盼而言其它,待到关键之处,自然引出赞美对象。物物相因,环环相扣,节外生枝,枝外有节,于事情发展变化中见出起伏,在一张一弛、一起一伏中凸现文章中心。正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又如“旧时茅店社林边,落转溪桥忽见”。确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妙。如2000年高考优秀作文《冬的主宰》一文,作者先写“下雪了,……我想,除了这一片片的‘梨花’外,再不会有什么生机了吧?这冰雪俨然是冬的主宰”。接着写“忽然,眼前的一片白雪地中闪露出点点红色,仔细一看,原来是梅。在众芳摇落的世界里独自绽放,回旋于冰天雪地之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原来,她才是以神韵而主宰了冬”。紧接着“这风雪又使我想起了另一幅画面,破旧的房子,昏暗的灯光,寒风吹得桌上的书哗哗作响,一位书生映着这灯光、雪色,伏案读书,破旧的衣服,恶劣的环境,丝毫不影响他读书的信念和勇气,一时间,我突然觉得,鸿鹄之志、求知之心不是比寒冰更坚硬吗?”最后说“ 雪,它美丽纯洁却带来了寒冷,而冰是雪的升华,它以力而成为冬的主宰;而梅以她绝无仅有的神韵主宰了整个冬的神韵;而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严寒,成了冬的主宰”。文章欲言人是冬天的主宰,但却不直接说明,而是于层层铺垫中点出,可谓匠心独运、立意鲜明。

4、感情迢递法。文章开宗明义,直抒胸臆,首先表明自己的感情倾向,继之赋陈铺叙,歌咏描绘,或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写人记事,在曲尽其妙、淋漓尽致的基础上,曲终奏雅,再次顺势点出自己的感情好恶。这种构思的好处是,情感鲜明,自然迢递,首尾呼应,浑然天成。如朱自清先生的《绿》一文,文章的在开头“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的基础上,承递对梅雨潭醉人、奇异的绿的喜爱之情,结尾自然发出“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的慨叹,感情升华,前后照应,文章如一幅情感挂图,浑然天成。再如《青菜》一文,文章由开篇写“青菜,土地美丽的女儿,可爱的女儿”,经过中间对青菜的赞美后,感情自然升华,最后以“青菜,土地忠诚的女儿”自然收束,赞美了青菜的忠诚朴素,升华了文章主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