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山水与文人

99作文网 2025-04-12 18:07 编辑:admin 261阅读

一、中国古代山水与文人

山水与文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古今众多文人存在着一道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在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倒不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于是,钟灵毓秀的山水,便成了文人心灵的栖息地。纵情山水间,使创伤得到愈合,使灵魂获得升华。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总是投身于自然山水之中,怡情悦性、歌咏吟唱。灵秀的山水与多情的文人结合的结果便是那一篇篇传诵千古的山水美文,这其中溶进了历代多少文人雅士的灵魂,或许是消极遁世,或许是积极入世,抑或是有感而发而吟咏的诗文,都是文人对山水神韵的一种体现。

诗化的山水,是动人的乐章,是心灵与自然的相濡以沫。陶渊明归隐田园,才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慨;王维夜居山间,才有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名句;白居易于江边观春日初升,才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千古流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也许,文人才是那山中的神仙,那水中的蛟龙,赋予了山水灵性与名气。山与水都是有灵魂的,而它们的灵魂也只有靠近它们的文人才懂得,因为文人与山水天生就是彼此的知音。

孕育了华夏文明的名山大川,无不留下了文人墨客的屐痕与诗文。塞外大漠,江南雨巷,长江黄河,泰山峨眉……哪一处不回荡着诗人的浅吟低唱,哪一处不让世人魂牵梦萦?

山水凭借文人的笔墨,向世人述说着它们的感知。从动到静,从有到无,真正的文人似乎都偏爱着山与水。他们要的是一种清幽,而这种清幽只能在山与水之间寻得。于是许多文人便在静山动水之地结庐居住,只是种花理田,不问世事。或者,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汲取其中精华,体味其中精妙吧!

古往今来,朝代的变迁,岁月的流逝,仍动摇不了文人与

山水所结下的不解之缘。山水造就了文人的风采,文人增添了

山水的灵性。没有山水的熏陶,文人便缺少了灵感与源泉;没

有文人的妙笔,山水也缺少了精神和韵味。

二、用原文说说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三、文言文翻 孔子为什么 渭然叹曰我与点也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翻译: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原因:只有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个人才能享受真、善、美的人生,才能有真正的潇洒自由.孔子知道,这是很难做到的,是故长叹;他也知道,这是美好的境界,是故赞同.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1)入世;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意思相近即可)

(2)原因一:孔子虽提倡积极入世,但多年的奔波,多次的碰壁,让他心灰意冷,曾皙描绘的图景,正与孔子此时,“知时而不求为政”的心情契合。

原因二:曾皙所阐述的志向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政治理想的写照。(言之成理即可)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