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朝杨万里《次日醉归》的意境
简单一点说:就是当一个人自认已超然于事外,于人群之外,随行乐为的时候,面对世俗思想的纷扰,依旧会怅然若失,不免淡淡哀愁。
二、杨万里的诗《次日醉归》的情境是什么?
次日醉归
杨万里
日晚颇欲归, 主人苦见留。
我非不能饮, 老病怪觥筹。
人意不可违, 欲去且复休。
我醉彼自止, 醉亦何足愁。
归路意昏昏, 落日在岭陬。
竹里有人家, 欲憩聊一投。
有叟喜我至, 呼我为君候。
造以我非是, 俛笑仍掉头。
机心久巳尽, 犹有不平鸥。
田父亦外我, 我老谁与游。
翻译---
天晚了我很想回家,但是主人苦苦留我。
我并不是不善喝酒,现在我老了又有病在身不能喝酒啊。
主人的好意不能违背,虽然想走还是留下了。
我喝醉了主人就自动叫我别再喝了,哎呀醉了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走在回家的路上,还是醉醺醺的,夕阳已经落在山岭头。
竹林中有人家,我想休息一下就暂且在他们那里投宿一晚吧。
这户人家有一个老人家,他很高兴我来到,尊称我为‘君侯’。
我告诉他我不是达官贵人,老人低头笑笑就回头走了。
哎呀我想当官的心早就消磨干净了,可是还是有想当官的人啊。
连种田的老农人都看不起我,我老了还能和谁做朋友啊
三、简要分析丰乐亭游春的内容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丰乐亭在滁州(治所在今安徽滁县)西南丰山北麓,琅琊山幽谷泉上。此亭为欧阳修任知州时所建。他写了一篇《丰乐亭记》,记叙了亭附近的自然风光和建亭的经过,由苏轼书后刻石。美景,美文,美书,三美兼具,从此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丰乐亭周围景色四时皆美,但这组诗则撷取四时景色中最典型的春景先加描绘。第一首写惜春之意,第二首写醉春之态,第三首写恋春之情。
第一首头两句说:绿影婆娑的树木,枝叶连成一片,鸟儿在山上林间愉快地歌唱。阳光下和煦的春风轻轻吹拂着树枝,不少落花随风飞舞。“交加”,意为树木枝叶繁茂,种植紧密,所以枝叶交叉重叠,形成一片绿阴。“荡漾”两字写出春风在青山幽谷、林间草坪飘扬的神理,也写出游人在撩人春景中的愉快心境。明媚春光,令人心醉。诗人呢,野鸟啁啾,杂花乱飞,他一概不闻不见,他也进入了醉乡。次日酒醒,春无踪迹,原来已悄然归去了。第四句“明日酒醒春已归”,表面说醉了一天,实际是醉了整整一个春天。此句用夸张的语言反衬春景的迷人和春日短暂,带有浓厚的惋惜之意。
第二首前两句说:天上是淡云旭日,晴空万里;地上则是春草茂盛,蓬勃生长,碰到了游人的衣襟;而飞舞着的杨花、柳絮洒落在游人的春衣上,“拂了一身还满”。一个“惹”字写出了春草欣欣向荣之势,春草主动来“惹”人,又表现了春意的撩人;配上一个“拂”字,更传神地描绘了春色的依依。此句与白居易的名篇《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句相比,功力悉敌,简直把春景写活了!
第三四句写游人兴之所至,来到丰乐亭,在亭西碰上了欧阳太守。太守在于什么呢?他双鬓和衣襟上插满了花卉,坐在竹轿上大醉而归。篮舆,是竹轿。他不乘一本正经的官轿,而坐悠悠晃动、吱嘎作响的竹轿,显示出洒脱不羁的性格。因为坐的是敞篷的竹轿,嵌而人们得以一睹这位太守倜傥的丰采。
第三首写青山红树,白日西沉,萋萋碧草,一望无际。天已暮,春将归,然而多情的游客却不管这些,依旧踏着落花,来往于丰乐亭前,欣赏这暮春的美景。有的本子“老”字作“尽”,两字义近,但“老”字比“尽”字更能传神。这首诗把对春天的眷恋之情写得既缠绵又酣畅。在这批惜春的游人队伍中,当然有诗人自己在内。欧阳修是写惜春之情的高手,他在一首《蝶恋花》词中有句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真是令人肠断;而此诗“来往亭前踏落花”的多情游客,也令读者惆怅不已。
综观三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写景,鲜艳斑斓,多姿多彩;抒情,明朗活泼而又含意深厚。三诗的结句都是情致缠绵,余音袅袅。欧阳修深于情,他的古文也是以阴柔胜,具一唱三叹之致。如果结合他的散文名作《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来欣赏这组诗,更能相映成趣。
希望对你有帮助,加油亲爱的
四、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句子赏析
如梦令 李清照
【年代】:宋
【作者小传】: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县人.父李格非,北宋知名文士、散文家.丈夫赵明诚,宰相赵挺之子、金石家.她是中国古代杰出女词人.著有《李易安集》十七卷,《漱玉词》一卷(别本五卷),不传.今人有《李清照集注》、《重辑李清照集》等.
【内容】:
常记溪亭日暮①,沈醉不知归路②.
兴尽晚回舟,误入藉花深处.
争渡,争渡③,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①溪亭:临水的亭台.
②沈:同“沉”.
③争:同“怎”.
【译文】
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