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忙找一下,关于理想的散文或短文。

99作文网 2025-04-10 00:07 编辑:admin 294阅读

一、谁能帮忙找一下,关于理想的散文或短文。

我贫穷,因为仅有梦;我富有,因为拥有梦。

醒着的时候,梦没睡;睡了的时候,梦醒着。……

梦,时髦的恋人;她翩然若仙的倩影,摄走我的魂。

梦,永恒的爱人;她忠贞不渝的陪伴,挺起我的胸。

梦,踩着脚印走;梦,推醒了梦。

千年来,《论语》一直流传着一个名为“侍坐”的故事。圣人孔子有弟子三千,中有七十二贤人,他们都有各自的理想。但却因人而异:子路鲁莽,冉有高傲,公西华谦庸,唯有曾皙理想远大:“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以至于孔子都赞曰:吾与点也!

但是,很多人都说,曾皙目光短浅,理想平庸不足道。却不知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以自身人格的完善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理想,其理想发自内心,切合实际,真正可行动,因而是高尚的。

而理想和行动,就如同引线和风筝,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手中之线。而这条线,就是我们的内心愿望、理想。我们的内心越是淡定,从容,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去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如此,在我们的求学路中,求职路上,方能不失去自我,方能有所担当,方能尽可能的做到最好。

回到曾皙的理想,他在天地开冻,万物欣欣向荣的世界,安排一个洗涤自己、亲近自然的仪式。实实在在的给内心一个安顿。这种安顿需要我们与天地合一,去敏锐地感知乾坤一切。它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也让我们在岁月的见证下,目睹了高远理想带来的亘古恒温,生生不息的内在精神的伟大,庄严。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我们在每天忙碌的间歇里,看一看千年前孔老夫子淡定的容颜,想一想自然中的鼓励,给自己一点心灵的仪式,升华我们的精神,保持我们良好的状态,

自然受益匪浅。

如此概括说来,理想就是给我们一个淡定的起点,给我们一点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不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心怀理想,并且以我们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去完善、实现我们胸中的理想。因为有了它,我们翱翔九天苍穹有了健壮的翅膀,搏击万丈波涛有了坚实的甲盾,人生通途,势必拥有如海棠绽放的灿烂的千阳。

二、请用散文语言扩写描绘曾皙理想

曾皙最后一个发言,而且是在聆听了前面三个同学的理想之后别具情趣的发言,他强调社会清明,风俗纯美,逍遥自在的生活,这种理想侧重于以美治国。四种理想中前三种均是从政治国,从抵抗外敌入侵说到发展国内生产再到推行礼乐教化,后一种理想的实现均以前一种理想的实现为基础,是前一种理想发展的必然结果。第四种理想则是前三种政治理想的综合和发展,只不过曾皙描述得比较含蓄而已。四个学生依次谈理想分别构成四个层次,层次之间呈现出一种逐层递进,有机统一的整体感。清代学者张履祥在评点《侍坐》章时,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四子侍坐,固各言其志,然于治道亦有次第。祸乱戡定,而后可施政教,初时师旅馑,子路之使有勇知方,所以戡定祸乱也。乱之既定,则宜阜俗,冉有之足民,所以阜俗也。俗之既阜,则宜继以教化,子华之宗庙会同,所以化民成俗也。化行俗美,民生和乐,熙熙然游于唐虞三代之世矣,曾皙之春风沂水,有其象矣,夫子志夫三代之矣,能不喟然长叹?!”(参见李泽厚《论语今读》第272页,安徽教育出版)。这段话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四层言志内容的整体联系。

其次,既然前面四个学生依次言志的四层内容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就不能把孔子总结性的感叹“吾与点也”单独剥离出来,而应联系四层内容及其整体关系来理解孔子的“喟然”长叹和“吾与点也”。我认为,孔子这一番声情并茂的点评决不仅仅是对曾皙一个人的理想志趣的评价,而应是对四个学生的理想志趣的总体评价,并且是在比较了四个学生的理想志趣之后所作的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既有对前面三个发言的学生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埂想的认同和赞扬,又有对最后一个发言的曾皙的欣赏和赞叹,同时还有对四个理想抱负各不相同的学生的实力和才能的坚信和肯定。

三、孔子认为理想的境界是什么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章中,孔子表达了他的理想:

(曾皙)曰:“莫(通“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也即是说,孔子赞同曾皙的想法,能自由的呼吸、快乐的度日,而不是汲汲于功名。

四、阅读下面《论语》的选段,回答问题。  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等弟子谈志向时,曾皙说到他的志向一节:

(1)曾皙的言志与其他人不一样,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家国安宁,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这种表述深深打动了孔子,他“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或 曾皙言的志,抒发的是春风沂水的情怀,实际上是人生的一种艺术审美境界,是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美好理想的充分展示和流露。它既符合儒家的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的心态。“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既赞许曽皙言的志,又表达了自己对这理想境界的向往。(意对即可)

(2)如“何伤乎?”孔子运用启发式,循循善诱,消除学生的顾虑,便于打开学生思路。

(3)“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