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冬天主要内容

99作文网 2025-04-09 07:06 编辑:admin 81阅读

朱自清冬天主要内容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有建树、风格独特的著名散文家。朱自清为人真诚素朴,他认为文学作品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因此,他的散文创作贴近生活,看重感情,有感而发,却又不温不火,常给读者一种清风拂面、绿茶弥香的清新之感。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对于创建现代白话散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郁达夫曾经赞赏他的散文“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李广田也明确指出“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可以说,朱自清的散文几乎篇篇都是精品,如《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给亡妇》等,已经与古典散文名篇一同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

《冬天》是一篇写人的散文。朱自清精选了三个生活场景,寥寥几笔,意味全出,让我们在作者徐徐皴染的氛围中,深深体验着时光不再、物是人非的悲怆和苍凉。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①豆腐。是“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②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③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④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⑤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象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慈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⑥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⑦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⑧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⑩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选自《朱自清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①“豆腐”是一个特殊的意象。它是作者心灵上的亮点,代表着一种童年的深刻记忆,是一种亲情的温暖唤起。

②“养”字妙极!妙在它的动感十足,写活了豆腐在沸水中的样态。

③典型的细节再现。“觑着”一词尤其传神。这个细节与著名的“背影”有异曲同工之效。

第一个生活场景突出父子之间的天伦之乐,家庭中融融的亲情,无疑给童年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④叙述的闪回。以现在的感受来反衬月色之美。

⑤用水墨画笔法写景,突出文人情调,给人以闲适之感。

⑥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意味深长,往事如梦的感喟袅袅而出。

第二个生活场景写与朋友的交游之乐,虽平淡若水,却也乐在其中。

⑦再次写人烟稀少,突出外在环境的寂寥,与感受家庭温馨作铺垫。

⑧这几句描述富有张力,从中可以映射出在世事惨淡的背景下作者对亲情的依恋和珍惜。同时,这些句子是在造势,为末句的翻转继续铺垫。

⑨微笑如昨,而今与妻却是阴阳两隔,此情何堪?!

第三个场景是举家在台州小住的画面。回忆中带有苍凉,令人心痛。

⑩文眼。一句话承载前述段落,结笔干净,蕴藉,令人回味。

《儿女》 朱自清 写作结构

夏日的清晨,朝露晶莹,坐在窗前的葡萄架下,展读朱自清的散文《儿女》,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童年在大家庭中的闹热场景,一幕幕迭现在眼前。读着读着,不得不佩服作者对少年儿童观察的细密,对日常生活体验的深切,对读者的坦诚倾诉;否则,何以把一位父亲的矛盾复杂的心态表现得如此地真切感人! 文章没有浓墨重彩,也没有刻意雕饰。作者只是以庄肃的态度,稳静地述说自己在对待儿女问题上的心灵的历程:年轻时,没有任何精神和物质上的准备,数年间,竟成了五个孩子的父亲。可是自己居然不会做父亲,仍然按照古老的传统,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儿女。岁近中年,回首往事,才渐渐觉得自己的残酷;日后应该好好做父亲,让他们知道怎样做人;帮助他们去发展自己;培养他们的胸襟与眼光。作者在倾诉心曲时,并不是平直的,而是经过精心的构思。文章的开头,乍看起来,只是一句普普通通的话,但它却是全文的基础,一切矛盾都因之而萌发。作者从多角度阐发自己的感受,每个角度又都从正反两个方面,互为印证;而每个层面上又跌荡多姿,复沓、加深、以至掘进到另一层面,充满着哲理的思辨。在谋篇过程中,注意前后铺垫。文章的中心部分,具体描述了多子女的吵闹,镇日不得安宁,甚至令为父者难以容忍;而孩子的可爱,又给家庭带来了许多欢乐。因着儿女的天真、稚气,联想到远在扬州的两个孩子,全家原应欢聚一堂的,因着家贫,分散东西。通过父母与子女的不得已的分离和彼此思念,反映出家境的贫困,恰恰与第二段开头的鲁迅先生笔下的《幸福的家庭》相呼应。随后以友人对待儿女的观点和态度,爱孩子的实例,映衬自己教养的不得法,因而加深了抚创痕时的痛楚,激发出对子女的责任感,寻求教子的贤明办法。文章至此点明主旨,转得自然,顺理成章。 刻划人物,原是小说的优势。而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也着力于勾勒人物。五个儿女,有分有合,有繁有简,有虚有实,详略得当。他先用概括而又具体的描述手法,综合描摹儿女们的群象。选择了进餐和游戏这两个儿童生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环节,突出开饭前后的骚动、哭闹;游戏时的争执、诉苦,把众儿女的群象描绘得惟妙惟肖,活托出一幅“千军万马”的场景。读者仿佛亲临其境,目睹孩子们在舞台上穿梭:饭桌上争座位、挑碗筷、抹眼泪、捧饭碗……这些带着很强的戏剧性的场面,组成一幕充满着童真童趣的活报剧。 作者对五个儿女的勾勒,主要透过他们的话语、行动、神态,表现出年龄和性格的特性和差异,使他们以各自不同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但又不是平分秋色,而是详简分明。润儿所占的篇幅最多。作者着意渲染他学话的吃力,不正确的发音,总逗人乐,他那胖胖的体态和短短的腿,走起路来蹒跚可笑;三岁孩子的笨拙、稚气、憨态跃然纸上。大姐阿菜,主要突出她喜欢思考、探索,化作一系列在成年人看来是幼稚可笑的问题,反映出七岁孩子的强烈的求知欲。但她又不是只一味提问题,当她和润儿一起游玩时,笑着、嚷着、喘着在床与床之间追逐的场景,又表现出童稚的本性。老大阿九,除了喜欢书的特点外,只写了远别父母时,背地里说的两句话,既带孩子气,似乎又略懂人情,描尽了那个特定环境里儿童的心境。转儿和阿毛都是很简略的,但却也抓住了自然年龄所赋予的情态,转儿那生硬的扬州话,特别尖的小嗓子,跟着大孩子嚷嚷;阿毛“张开没牙的嘴格格地笑,笑得像一朵正开的花”,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真可谓:“寥寥数笔,而神情毕肖。” 语言素朴、生动、口语化;但又是经过作者用心选择、提炼的口语,富有表现力,这是作品的又一艺术特色。如“蜗牛背了壳”、“要剥层皮呢!”都是平日生活中常用的短语,用来形容多子女带来的生活的重负,子女的拖累对父辈的压力,以及造成的后果,可以说是再形象不过了。文中转述了妻子的两句话,一是“手太辣了”;二是“真寒心呢!”都是在幼小的孩子无端挨打后发出的,话语虽简短,却真切地表现出母亲怜爱子女的心情。还有例如“心像钟摆似的来去”的句子,概括矛盾复杂、变化无常的情绪时,更显得既生动,又贴切。通篇很难发现华美、绮丽的词句,没有斧凿之痕,不见雕琢之迹。简洁的笔墨之间,具有一种自然美的魅力。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