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敕勒歌+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二、描写了什么景象
这首敕勒歌风格奔放、雄健朴质,寥寥几句就十分生动地勾勒出内蒙大西北独特的壮丽景色。 政勒歌把古原野敕勒川的清新、辽阔,把敕勒川所散发的山野草地的特殊气息尽收诗中,宛如一幅草原放牧的美丽画卷,可谓“诗中有画”。
《敕勒歌》是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生活的一首民歌,它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饱含着慷慨豪迈之情,洋溢着对故土的热爱和思恋,写景抒情层次分明,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诗歌精品。
《敕勒歌》具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北方民族的生活、习俗如跃纸上。诗人把读者带到了广袤无边的大草原,带到了那群山连绵的阴山下。那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那牧民在草原上骑马射箭,捕猎野兽的勇武骠悍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晃荡。那牧民骑在马背上,偶尔高歌一曲,间或扬鞭奔驰一阵,激起阵阵风沙,那情景、那场面就闪现在民歌中。诗中的牧民、草原、阴山、骑射那一样不充满着北方民族浓郁的生活气息呢?
《敕勒歌》同时还抒发了牧民的豪迈之情和思恋之感。“敕勒川,阴山下,”给我们以无尽的遐想:气势雄伟的阴山,无限广阔的大川,这就是北方民族的发祥地,这就是他们生息繁衍的家园。诗的字里行间浸透着北方民族的自信自豪。他们拥有着这片土地,拥有着这块生养的故土,他们感到何等的慷慨,何等的豪迈!草原上的牛羊像动态的雪海,草原上的毡帐像无边无际的天穹,丰茂的水草遮住了羊群,淹没了马队,而有时又狂风突起,牛羊马匹时隐时现。好象诗人在那里伫立良久,默默沉思,家乡是那么美,家园是何等的亲,故土是何等的恋!这草原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无不凝聚着诗人的思恋之情。这也正是《敕勒歌》于平静中显神奇的可贵之处。热烈的思恋之情不难看出。
另外,《敕勒歌》写景抒情层次分明。景物的描绘错落有致。诗人先从眼前的一望无际的草原写起,给诗歌渲染了一个阔大的背景。诗的开头给人一种气势不凡的感觉。紧接着作者的摄像镜头对准了阴山这个宝地。它告诉人们这首诗所写的地理位置。这个阴山,是北方民族祖祖辈辈生活繁衍的地方。仅这“阴山”二字,凝聚着诗人对它的丰富而复杂的感情。它是乡情的浓缩,它是故土的代名词。紧接着写到天空,用一个形象比喻,天空象圆顶的毡帐,既有广阔之势,又有亲切之感。然后又从远而近,从辽远的苍穹到眼前的放牧的牛羊。这首诗歌由下而上,再由远而近,诗的景物描写很有层次。
因此,这首民歌无论是写景抒情,还是层次安排,都不愧是古代民歌的经典之作。
三、《敕勒歌》 的全文解释
敕勒歌
敕勒川①,阴山②下。
天似穹庐③,笼盖四野④。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⑤牛羊。
【注释】 ①敕勒川――泛指敕勒族游牧的草原,大致在今内蒙古土默特旗一带。 ②阴山――即阴山山脉,今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 ③穹(qióng)庐――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即蒙古包。 ④野――应读为yě,也可读作yǎ。 ⑤见――同“现”,应读 xiàn,呈现。
【译文】 阴山脚下啊,有个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 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蒙古包”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翻滚着绿色的波澜, 那风吹草低处啊,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希望对你有帮助
四、敕勒歌诗情,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情感
敕勒歌诗情,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敕勒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扩展资料: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野”两句承上,且描绘笔法上略有叠沓,蕴涵着咏叹抒情的情调。
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阔、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这两句显现出游牧民族豪放的性格。“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
五、敕勒歌的内容
敕勒歌①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③下。
天似穹庐④,
笼盖四野⑤。
天苍苍⑥,野茫茫⑦,
风吹草低见牛羊⑧。[1-2]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1] 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一直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著的一致好评。对它的学术研究,时至今日也经久不衰。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