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长亭送别》》中“一煞”赏析
尽管莺莺和张生难舍难分,张生还是上马走了。这时莺莺流连徘徊,极目远送,思绪万端,不忍回去。作者在这里安排了一支名为【一煞】的曲子。这段曲词有景有情,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浑然一体。这里的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了一幅黄昏时候秋天郊外的画面。这幅画面与[端正好]中蓝天白云,黄花满地,秋风阵阵,大雁南飞的秋天早晨的景象相比,又是一种不同的情调。然而这两种不同的秋色,都能引起愁人的离情别绪。青山疏林和淡烟暮霭都是莺莺眼里的景物,可以说这些景物是为情而设的,却又是随手拾来,自然贴切,没有一点牵强、雕琢的痕迹。“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表面看来,这是对当时景物的客观描写,实则紧扣莺莺此时此地的心理活动。“无人语”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在寂寞的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二是指莺莺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夕阳古道,本来就够冷落凄凉的了,偏偏在这个时刻,从秋风中传来马叫的声音,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寂静,也撕裂了莺莺本来就破碎的心。因为这马鸣之处,正是莺莺的丈夫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叫声而看不到骑马的丈夫,这心情就不难想像了。“无人语”、“听马嘶”是运用“无声”和“有声”两相映照的手法,这更能烘托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二、的四煞
四煞浅析:
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赏析:这忧愁诉与谁?一问句表达出有吃无处说,愁肠不知与谁人诉.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运用夸张的手法,泪比黄河之水多,恨压过三峰华岳,此愁此忧要如何说,要如何解?
晚来闷把西楼倚.月满西楼,独自倚楼空叹悲.
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夕阳,古道,衰柳;残云,瘦马,枯草.折柳之时便是离别之时.此情此景,心中除苦悲还有依依不舍.不知此次离别,往后,是聚是散,是合是离?
老天不管人憔悴,相思只自知.只剩淋漓啼红泪,比司马清衫更湿.
三、端正好 一煞 的写景上的异同
[正宫〕〔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一煞] 青山隔远行,疏林不作美,淡烟雾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什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前者是具象地写景,让人的脑海中马上就能出现一幅动态的风景:碧蓝如洗的天空,残菊满地,西风一阵紧似一阵,大雁向南方飞去,一片红似二月花的枫林……好一幅瑰丽的画卷。
后者的写景完全是表现主观的心情。因为离别在即,看什么都是悲凉,都是障碍。
四、《长亭送别之一煞、收尾》扩写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而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王实甫 青山横在眼前,阻挡了我送你的脚步,但阻不断我对你的思念;一步三回头的背影渐渐隐匿在了那片稀疏的树林后面,一点点也变得不那么明朗…… 垂暮的薄雾伴随着斜下的夕阳,越来越浓,缓缓的笼罩了这一切。那树林不再明晰,变得隐隐约约层层叠叠朦朦胧胧,这稠稠的空气一点点将你的身影吞噬…… 这夕阳,沾着金黄的漆,涂抹在了那古老的青石板路上,那一排成双成对的青骢马蹄印,轻轻划破这安宁的夕阳景色,向空气中喷涂着离别的愁绪,像古代宫廷中最毒的那种寒毒,伤人于无形,夙兴夜寐,痛不欲生,蚕食着我的心灵……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尽在不言中…… 忘不了你的誓言:“青山有路终须到,金榜题名誓不归”,夫君啊,你那瘦弱的肩膀上被绑上了太重的负担,但你还是默默地背负起了它们。 夫君啊,没有你的日子,我真是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啊! 我就这样站在这里,耳旁的风翻腾两旁的禾黍窸窣作响,一片片随风打圈飘飞的枯叶,诉说不尽我对你那无止境的爱…… 你这一去,何时复来还?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