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分析
《朝花夕拾》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接下来分享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分析。
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朝花夕拾人物形象分析 1.长妈妈:她是一个平凡普通、地位低下、饶舌多事、不拘小格、迷信无知、淳朴善良、关心爱护、真诚热情、乐于助人、关心孩子的人。
2.范爱农:范爱农是一个内心爱国,有进步的思想,追求自由平等,但因为长期受到封建思想及封建主义的压迫,无法表达内心的新青年。
3.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所以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4.寿镜吾: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是鲁迅先生颇为敬畏之人。
朝花夕拾的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如何正确欣赏作品的形象内涵
散文作品的“形象”是广义的,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生活情景中具体的典型。它既可以是具体人物;也可以是寄托的情感、哲理或者象征某种人物、精神的物象、景象。欣赏散文的形象通常指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或形象有什么特殊意义。关于人物形象,要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多个角度去把握他们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关于具体的物,可以是作者所描写的一个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指作者通过一组景物的描写所创造的一种意境。在鉴赏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作者描写的角度的变化、作者所运用的描写手法、所写之物的特点以及作者在其中所寄托的情感。作品的内涵,通常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想感情倾向,而作品的内涵,则恰恰是一篇文章的主要价值所在。
文学语言是修辞的结果,因此,文学语言的鉴赏常常结合修辞手法来进行,主要有以下两种题型。
一是提供某一角度,以“赏析”字样设问。例如安徽卷《乡村的风》是这样问的,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的具体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第二种题型是直接以“赏析”的字样设问。例如浙江卷《泰山之思》是这样设题的: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几个“只有”组成一组排比句,现实和想象构成对比,“压得为向乎抬不动睫毛”属于夸张、叠字的作用就更明显了。解答此题必须逐一分析每个句子,结合句子的表述特点和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思想感情作出这样的全面概括:
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
②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另外还有一题是这样设计的: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就该题我们可以作如下分析:①照应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递进句式的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②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③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的思考。根据以上分析,该题答案可概括为:这个带有双关义的句子,表面上指的是作者站在雾中的感受,实际上指的是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泰山挺拔高峻,意蕴丰富,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然而她的自夸心态和卑怯意识也给泰山带来了局限性,从泰山身上我们既可看到壮观的一面,也隐约体会到一丝遗憾,泰山究竟用哪一句具体的话概括?泰山将给我们怎样的启迪和思考?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从泰山上读出的东西。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必须首先理解把握作品的基本语汇、句段、结构、章法,其次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表述能力,懂得一定的写作技法,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与正确的审美情趣。再次是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归纳能力,能根据整体阅读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文学知识去分析评判作品的相关内容。解答这类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二、把握全文,顺序作答。第一遍阅读很重要,第一印象往往起决定作用,因此必须认真地读,把握全文。阅读时,要注意关键性的词句,要把握住文章的中心,要了解段意和层次,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和倾向。然后,再一题一题地解答,注意不要任意打乱试题顺序,因为命题者在安排题目顺序时往往有整体构思,上下题往往有关联。
三、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首先,要有整体观念,应把全文看为一个大的语言场,注意前后的联系,不要只取一点,不及其余。其次,要充分利用原文的关键词句,它们往往有明确的提示性与暗示性,有些文句就是答题的基本语言材料。再次,要以作品的思想内容为前提,去鉴赏表达技巧;并依据表达技巧,去分析作品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内容。以联想与想象去体味补充完善作品的形象,用自己地语言的感悟去体味作品语言的精妙。最后,抓住文体特点,用自己掌握的基本的文体知识,巧妙答题。注意突破思维定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随意拔高,也不随意贬损。
四、答题完毕,认真检查。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