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咏怀古迹其三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群山万壑赴荆门”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 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 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 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 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 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 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 昏”,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 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环佩空归月夜魂”中的“空”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 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 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 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 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 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分明怨恨曲中论”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 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 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 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 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 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 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二、咏怀古迹其三开篇描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着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其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三、咏怀古迹(其三)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
【原文】: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扩展资料: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四、咏怀古迹其三首联中用一个赴子,有何妙处?
《咏怀古迹》其三“千山万壑赴荆门”一般使用了一个“赴”字,妙处:
运用了比拟(或者说拟人)手法,把群山当做人来写。化静为动,赋予群山以人的动作,富有情趣,真实可感。
五、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